孟巍 韓淑越
摘 要:體育賽事直播目前并不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客體范圍,而近幾年隨著體育產業的興盛,體育直播已經成為了各大平臺盈利的主要渠道之一,由此引發了一系列著作權爭議。文章持體育賽事直播屬于著作權保護對象的觀點,從體育賽事直播節目是否具有“獨創性”作為切入點,以中國國內立法司法現狀和兩大法系代表國家的“獨創性”認定標準為基礎,分析了目前世界范圍內對于獨創性的定義及認定標準。并由此展開,從主觀和客觀方面論述了體育賽事直播節目的“獨創性”體現。
關鍵詞:體育;賽事直播;獨創性;著作權法
一、我國“獨創性”問題的界定
(一)我國立法語境下的“獨創性”認定
新中國成立后,于1990年我國通過第一部《著作權法》,并在1991年6月份開始實施,并主要轉化《伯爾尼公約》及其他國際公約的相關規定,但未采用其中有關獨創性認定的規定。
同時,現行《著作權法》中對于獨創性并沒有提及,即使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中,也僅僅是將獨創性作為作品的構成要素定義,并未界定具體的獨創性標準和判定方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5條“由不同作者就同一題材創作的作品,作品的表達系獨立完成并且有創作性的,應當認定作者各自享有獨立著作權”只是對于不同作者創作相同作品的說明,并不是對于作品獨創性認定的解釋。
因此,在中國現有立法語境下,“獨創性”標準及定義并沒有明確的界定。
(二)我國司法語境下的“獨創性”認定
中國立法對于作品“獨創性”定義及認定標準的缺漏,造成了司法界對于不同案件“獨創性”標準的認定不統一。總體來說,中國司法界對在實務應用中,結合了各個法系的不同標準,對于“獨創性”認定標準較松。
我國首次使用“獨創性”對案例進行審判是在1994年的廣西廣播電視報社訴廣西煤炭工人報社侵犯其刊登的“電視節目預告表”案。自此,“獨創性”被越來越多的運用到了中國司法領域中。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商務印書館訴王同億、海南出版社案;1995年“出版發行名錄”案,典型的電話簿匯編案件;2002年族譜”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也是對于匯編作品度創新的法院認定等等案件。
近幾年以體育賽事是否能夠構成著作權法保護對象為熱點,2015年新浪訴鳳凰網案件被稱為“體育賽事直播第一案”。一審法院認定體育賽事節目為著作權保護對象,二審法院則以“公用信號所承載的連續畫面通常情況下不符合電影作品所要求的獨創性高度。故其未構成電影作品,不構成對新浪公司著作權的侵犯”為由,撤銷一審法院判決,新浪公司敗訴。兩次截然不同的判決結果使得對于體育賽事直播節目是否能夠成著作權保護客體的爭論不斷。
由于現實案件的復雜性,加上立法并沒有對“獨創性”進行任何解釋,所以在司法實踐中,法官自由裁量權變大,不同案件裁決結果所依據的“獨創性”認定標準并不統一。
二、國外“獨創性”界定之比較
“獨創性”概念最早被西方國家踐行并補充完善,體現在豐富的判例和條文規定中。由于中國著作權法起步較晚,有關獨創性的規定也是在借鑒世界現存法律制度上延伸,所以以比較法的視角審視當代不同法系中代表國家的典型規定,對于認定中國立法語境下的“獨創性”標準具有重要意義。
英美法系注重保護出版商的利益,強調權利的財產性,被認定為版權體系;而大陸法系由于受到人文因素影響較多,更看重權利與作者之間的聯系,偏向保護作者權利,被認定為作者權體系。筆者將就這兩大體系中的典型代表國家進行論述。
(一)版權體系
1.英國
在1849年之前,英國判斷是否享有作品版權的標準是“額頭出汗原則”。
1900年的Watter V. Lane引發了法官們對于獨創性最初的討論,在1916年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Ltd vs. University Tutorial Press Ltd. 的判決書中彼特森(Peterson)法官對獨創性所作的詳細解釋顛覆了傳統的判斷標準,其強調版權法保護的是思想的表達,獨創性不是要求作品中一定要表達出創作者獨特的思想,創作者只須保證作品是其獨立完成的,不是抄襲、復制的即可。
隨著著作權理論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兩種學說逐漸補充融合,目前包含兩個要素:獨立完成和足夠的創作投入。
2.美國——“少量創作性”標準
美國與英國的創作型判斷標準最初都是以“額頭出汗”為原則,美國隨后發展出了本國判例中獨特的認定標準。
美國對于獨創性的涵義大致有兩種觀點,其一是在Bleistein(1903)案中確立的觀點,強調的是作者對作品形式的獨立表達。另一觀點是著名的Feist(1991)案所確立的原則,該案判決指出“作為版權中使用的術語,獨創性不僅意味著這件作品是由作者獨立創作的以區別于從其它作品復制而來,而且意味著它至少具有某種最低程度的創造性”。
(二)作者權體系
而以法德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在認定作品獨創性時,淡化了作品的“財產價值”,更加強調作品的“人格價值”,即作品是作者精神的反映以及人格的延伸。
1.德國
德國關于作品獨創性認定的標準可以說是達到了嚴苛的標準。其標準不僅高于英美法系國家,更高于同法系的其他國家。
聯邦德國最高法院在 Zahlenlotto 案判決中指出:作品具備創作高度應當是超越那些純手工制作的、普通的東西。基于此一般的智力活動成果因達不到創作高度而被排除在著作權法保護范圍之外。
由此可以看出,德國不僅僅要求作者獨立對作品進行創作,也要求作品中獨創性達到一定的標準才可以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2.法國
法國通過作品將作者與智力相連接,其核心要求是體現作者的個性。
1992年頒布的《法國知識產權法典》立法部分第二章“受保護的作品”L112-4.條規定“智力作品的標題表現出獨創性時,與作品同樣受到保護。”雖然法國知識產權法典并未對獨創性作進一步的規定,但法國最高法院認為“現在作者所創作作品上的、能夠反映作者個性的標記”即為獨創性解釋。
法國的判斷標準相對來說較為簡單,即作品是否能夠體現作者個人的特質。
三、“獨創性”在體育賽事節目中的構成
(一)體育賽事節目定義及制作流程
體育賽事節目是對體育比賽本身或對比賽相關的人或者事情所做出的報道,賽事報道在商業型媒體的報道總領匯總占壓倒性多數。直播體育比賽電視節目中的一種制作形式,簡單的講,就是用攝像機拍攝比賽畫面,導演在現場切換,加上資料信息的配合(字幕、計時、計分等),最后憑借傳播系統直接展示給觀眾。
在一場體育賽事節目的直播過程中,通過對于公有信號的制作,包括攝像單元,音像采集,形成符合全球可用統一標準的公用信號,各接受單位再通過主持人、圖文、廣告片、宣傳片等進行包裝形成單邊信號向觀眾進行展示。主要過程包括:導播制作、攝像、演播室直播、主持人串場、VCR制作、數據分析系統調動、圖文包裝等。
(二)體育賽事節目制作主觀方面的“獨創性”
制作的主觀方面是指制作者在制作體育賽事節目的過程中對于節目所表達具體內容及呈現效果的內心追求。探求體育賽事節目之獨創性,首先要從制作之內在要素即制作的主觀方面論及。
制作的主觀方面主要體現在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中。根據體育賽事的構成部分,可以分析出運動員、節目錄制者以及解說員、評論員為體育賽事的三類主體。但由于運動員本身并不具備“獨創性”要素,所以筆者將從節目錄制者以及解說員、評論員兩個主體論述體育賽事節目制作主觀方面的獨創性。
1.解說員、評論員
對于所進行的體育賽事有充分的知識儲備是體育賽事節目解說員、評論員選拔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此基礎之上,解說員、評論員需要對于比賽中的關鍵場景進行快速反應,并且進行有激情的解說與評論以帶動觀眾觀看比賽的激情。
評論與解說是根據專業知識對于正在進行的體育賽事而現場做出的,不同的解說員與評論員對于體育賽事有著不同的知識水平和不同的見解。其對于比賽重點的掌握也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說解說員與評論員對于進行的體育賽事的了解程度和信息掌握不同,并且每一位解說員、評論員其自身的表達能力也有所區別。這些差異就構成了解說員、評論員于體育賽事節目制作主觀“獨創性”的產生原因。
在產生不同解說及評論的客觀基礎之上,解說員、評論員對于體育賽事進行了嘉賓解說、技術回放分析以及以往賽事數據統計、數據分析。這些解說和評論融入了解說員、評論員對于賽事的個性見解與表達,是解說者、評論者對于節目效果追求的體現,這也使體育賽事節目也具有個性,具備了更高的獨創性。
在一定程度上,解說與評論類似于口述作品,均為即興創作而產生,不同的是評論與解說已然被固定于錄制的體育賽事節目載體之上。這也從側面印證了解說員、評論員于體育賽事節目制作主觀方面的“獨創性”。
2.錄制者
對于體育賽事節目的錄制是否具有獨創性這一問題一直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由于體育賽事節目的錄制通常是實時實況進行錄制,不存在創作性,故否定其獨創性。對此,筆者持有不同觀點,體育賽事節目的錄制在客觀上因錄制者的攝制手法不同而具有獨創性,并且在主觀上錄制者對于節目也具有獨創性。有如下理由:
第一,錄制者追求的錄制節目的效果不同。錄制者錄制節目時會采用不同的攝制技巧如多視角、不斷切換畫面等以達到其所追求的節目觀賞效果。這也說明了對于節目進行錄制并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標準,錄制者主觀上的獨創性即對于節目效果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與其他體育賽事節目的效果的差異性。
第二,體育賽事節目的錄制者與攝影作品的攝制者類似,從側面印證了體育賽事節目的錄制者對于賽事節目具有主觀上的獨創性。首先,二者均是在對于實況進行拍攝,是將真實場景進行還原。體育賽事節目是對于賽事實況的還原,攝影是對于目標對象的真實還原。兩者都是真實情況的“搬運工”。攝影同樣具有還原真實情況的特性,卻并不因此而不被認定喪失了“獨創性”。其次,二者主觀上的獨創性均在攝制手法、設置技巧等客觀方面有所體現。體育賽事在錄制的時候大量的運用了和攝影相似的技巧與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和內容切換反映錄制者獨一無二的表達方式,可以說,錄制是連續的攝影表現方式。既然攝影的手法和方式可以被認同,那么同樣,體育直播節目中富有個人色彩從而表達情感的錄制鏡頭同樣可以被認定具有“獨創性”。與此同時,二者的制作者均具有主觀上效果的追求,以達到最佳觀賞效果。
(三)體育賽事節目制作客觀方面的“獨創性”
體育賽事節目制作客觀方面的獨創性體現在最終節目的效果。最終節目的效果即播出的節目,其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體育賽事、賽事的錄制、賽事的解說及評論。
賽事的錄制者以及賽事解說員和評論員主觀方面的獨創性會在體育賽事節目的最終效果中進行呈現,即為體育賽事節目制作客觀方面的獨創性之所在。以下筆者將對于體育賽事節目“獨創性”的產生需求進行分析。
體育賽事節目“獨創性”的產生的最明顯需求為市場需求,體育賽事直播節目的獨創性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而愈發明顯。當前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普及以及直播的市場的擴張,體育賽事傳統的商業價值即通過獨家轉播權進行創造經濟利益已經開始向非獨家轉播權過渡。
因此,眾多非獨家轉播權主體就形成了彼此間公平競爭的市場關系。在市場總份額不變的基礎之上,非獨家轉播權主體只能通過創新節目形式即直播節目的獨創性以吸引更多的聽眾,擴大市場份額。這也是現代體育賽事節目中選擇越來越多的融入多鏡頭、多角度切換,場景回放以及專業人員的評論、解說等方式的原因所在。多鏡頭、多角度的切換和場景間的無縫對接能夠使觀眾體驗到較佳的觀賞效果,場景回放以及專業人員對于賽事的解說、評論能夠使觀眾能夠對于賽事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一些與賽事相關的體育知識,這些都是在對觀眾的需要進行滿足,也是對于市場需求的滿足,以此來達到擴大市場競爭力的效果。
綜上,通過對于體育賽事直播節目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體育賽事直播節目具有“獨創性”,并且隨著而體育市場的不斷擴大,這一“獨創性”必將被不斷放大,成為著作權明確規定的保護客體。
參考文獻
[1] 馬秋芬,鄭友德. 體育賽事節目著作權保護比較法證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2(06):105-111.
[2] 第二條: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
[3] 一審判決書:廣西合山市人民法院(1991)合法民判字第46號;二審判決書:廣西柳州地區中級人民法院(1994)柳地法民終字第127號.
[4] (2014)朝民(知)初字第40334號,(2015)京知民終字第1818號
[5] 根據這條法律原則,作者通過創作(如數據庫、通訊錄)時所付出的勞動就可獲得著作權、并不需要真正的創造或“原創性”.
[6] Report on Protection for Databases. U.S Copyright Offline August,1997,2.
[7] 陳維.論著作權法上的獨創性[D].西南政法大學,2008.
[8] 李偉文.“論著作權客體之獨創性”[J].法學評論,2001年第1期,第85頁.
[9] 李明德.論作品的定義[J].甘肅社會科學,2012(4):149-152. 轉引自:白娟娟.作品獨創性認定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9.
[10] 張喜才.作品獨創性制度適用研究[D].鄭州大學,2016.
[11] 沈仁干,著作權實用人全[M].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665.
[12] 張喜才.作品獨創性制度適用研究[D].鄭州大學,2016.
[13] 張英.體育新聞報道[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頁.
[14] 姚治蘭主編.電視體育節目實務[M].中國傳咪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170頁.
[15] 體育賽事節目從內容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為體育賽事本身,二為對體育賽事進行的錄制,三為對于體育賽事的評論與解說.來源于:徐小奔.論體育賽事節目獨創性之所在[J].中國版權,2016,3,49.
[16] 對于體育賽事而言,其并不存在“獨創性”.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運動員并不具備“獨創性”要素.在體育賽事中,運動員對于比賽過程.結果沒有預設,并且在體育賽事中存在著大量運動員不可控制的因素,比如自身.其隊友.對手的發揮狀態等.
作者簡介:孟巍(1998.08- ),女,漢族,黑龍江齊齊哈爾人,本科,海南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