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
【摘要】家國情懷素養是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價值目標之一,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形成人文追求與社會責任意識。本文分析了培養初中生家國情懷素養的重要意義,圍繞深挖家國情懷素材、運用問題導引方法、豐富教學活動形式、構建多元實踐活動四個層面,探討了推進家國情懷素養落地的具體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 家國情懷素養? 情感態度
【中圖分類號】G633.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2-0014-02
引言
歷史作為一門人文社會科學范疇下的基礎課程,應當秉持唯物史觀積極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及世界。基于此,歷史教師應善于利用現有教材拓寬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路徑,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與歷史觀,更好地深化學生對于國家、民族、文化與制度的認同感。
一、培養初中生家國情懷素養的重要意義
(一)培育愛國主義精神
中國作為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文明時至今日仍得以傳承的根源在于其強大的思想文化基因,這種基因的內核可在家國情懷上得到具體體現。例如古代孟子所提倡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理念,便表明了仁人志士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與抱負;近代林則徐在被流放伊犁途中發出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慨嘆,也昭示出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思想意識。通過向學生傳達古往今來先賢們為保疆衛土作出的貢獻,能夠更好地深化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引導其深入領會中華文明的思想內核,正確看待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實現愛國主義精神的有效培育。
(二)堅定“四個自信”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了“四個自信”理論,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初中歷史講述我國近代史的內容中可以窺見“四個自信”認知扎根的載體,例如從學習西方器物到學習制度,從照搬蘇聯模式到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逐步見證了我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直至“強起來”的完整歷程,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家國情懷素養的有機培育,能夠引導學生更加堅定地樹立“四個自信”認識,更好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
(三)肩負時代使命擔當
歷史學科設立的意義不僅在于起到思想層面上對學生的教化作用,同時也注重以史為鑒、發揮對個人發展的指導意義。家國情懷素養是跨越不同時代背景、社會環境、認知水平仍能夠保持不變的人性相通點,例如表現為陸游“位卑不敢忘憂國”的家國情懷、林覺民“舍小家為大家”的人間大愛、毛澤東“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滿腔豪情等。通過從這些歷史人物的言行中滲透有關報效國家的情感態度,能夠促使學生更加直觀地領略其中洋溢著的人性光芒,引導學生自覺肩負起時代使命擔當,進一步深化歷史學科在社會價值與個人成長價值層面的有效發揮。
二、推進家國情懷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效落地的具體策略
(一)深入挖掘家國情懷素材,編制特色教學方案
為推進家國情懷素養在歷史教學中的有效落地,歷史教師應著重圍繞教材進行教學素材的挖掘與開發,提煉出其中蘊含家國情懷的內容進行重新整編,幫助學生建立對于家國情懷的系統認知。
首先,教師可以以時間為線索帶領學生重新梳理歷史軌跡,選取中國古代與近現代歷史進行對比,從中彰顯出有關家國情懷的教育內涵。例如在制度層面,選取夏商周的興亡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從中體會社會制度對于國家長久發展的重要影響,增進學生對于民族創新精神的認同感;在民族融合層面,選取春秋戰國與明清兩個歷史時期進行對比,增進學生對于我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特質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趨勢的理解等。通過帶領學生立足于宏觀視角重構歷史軌跡,能夠更加顯著地突出家國情懷的旋律基調,深化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有效培育。
其次,教師可選取歷史人物作為范本,引領學生了解不同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下所產生的社會行為及背后蘊含的原因,深化對學生價值取向的引領作用。例如學習抗戰派大臣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氣節,楊靖宇“中國只有戰死的將軍,絕無投降的懦夫”的不屈決心等。通過引領學生了解這些歷史人物為保家衛國、捍衛國家尊嚴付出生命的壯舉,能夠更好地借助榜樣力量發揮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激發學生對于愛國主義精神的共鳴,踐行立德樹人目標。
最后,教師還可以充分挖掘地方特有文化素材、鄉土歷史知識與社會熱點事件,將其與歷史教材內容進行融合創新,編制特色化教學方案,更好地激活學生的探索興趣。例如在講解鄭成功收復臺灣一課時,教師可選取鄭成功建立水師基地的東石寨作為素材,利用網絡平臺搜集有關東石寨的紀錄片剪輯成教學視頻,借助直觀影像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其學習體驗;再如在講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一課時,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分享自己曾經在圓明園旅行的經歷與觀賞圓明園遺址時的內心感受,通過調動其親身經歷與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以此引導學生從民族屈辱史中樹立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深化家國情懷素養的有效培育。
(二)創設問題導引教學情境,激活學生主體認知
一方面,教師需明確認識到新課改中關于學生主體地位的要求,注重改變傳統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采用適宜方法調動學生的主體學習熱情與參與感,通過教學引導逐步帶領學生摸索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深化其學習體驗,更好地促使學生在主觀意愿上提升家國情懷素養。以戊戌變法為例,教師可選取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發生過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影像資料,將其剪輯成視頻進行課前導入,接下來創設以下兩個情境:其一是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國家危難之際意圖借助皇帝推行新政,倘若你是康有為的支持者,該怎樣向民眾宣傳變法措施?其二是康、梁的變法措施雖然對于挽救時局具有積極助益,但當時仍有大批人反對他們,導致康、梁陷入四面受敵境遇,如果是你該怎樣堅持維新變法?借助以上問題情境的設置,能夠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帶入到戊戌變法情境中,更深層次地領會當時中國民族面臨的嚴重危機以及歷史人物做出選擇的原因,以此發揮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作用,推動家國情懷素養培育目標的實現。
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生尚未達到思維成熟狀態,看待問題的認知并不全面,因此教師需在其思考的過程中起到及時引導作用,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對于家國情懷的正確認知。例如教師可設置以下三個問題:其一是“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對于自己的前途擁有哪些選擇?”,借此問題引導學生重新回顧歷史知識、鞏固認知;其二是“如果你是譚嗣同,你將如何做出選擇?”,引導學生大膽表達想法與意見,創設專注、活躍的課堂氛圍;其三是“如果譚嗣同依照你的選擇去做,將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借此引導學生增進對于人物在特定歷史環境下心境的理解,更深層次的領會譚嗣同對家國情懷的認知與民族道義擔當精神。
(三)豐富教學活動表現形式,深化情感態度培育
鑒于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達成預期教學目標,因此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同時也應注重進行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的創新,賦予學生更加鮮活的學習體驗,以此實現教育功能的發揮。例如在講解舊民主主義革命內容后,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建立思維導圖,在此過程中鞏固學生的時空觀念、完成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劃分、掌握各階段的具體特征;隨即圍繞“落后就要挨打”這一辯題組織開展小組辯論活動,由學生自愿選取正反兩方進行辯論,提煉出各方所辯論的主要觀點,例如正方提出了“落后易導致挨打,強大才能平等”、“現代中國需要發展、和平”等論點,反方提出了“落后是多方面、富于變化的”、“挨打取決于國家利益”、“落后易受支配”等論點;在辯論結束后,由教師匯總學生的論點進行評價、總結,引導學生認識到“落后”與“挨打”間并無邏輯關系,該辯題實質上傳達出國際關系與國家利益的概念。在分析、辯論、評價、總結的過程中,能夠引導學生重新回顧歷史、感受中華民族曾經的艱辛與磨難,同時立足現在、展望未來,激勵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進行奮斗,深化對學生民族自豪感與家國情懷素養的培育。
(四)構建多元主題實踐活動,培養實踐探究能力
教學改革強調推動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教師應借助實踐活動的創設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在實踐活動中深化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與理解感受,賦予學生新鮮的學習體驗,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索興趣,培養其實踐探究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革命根據地所在地的博物館,在實地參觀中充分利用其中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引領學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紅軍的路線方針、紅軍與百姓關系等教材中未涉及到的歷史細節知識,同時還能夠有效規避單一說教的空洞性特點,激發學生對于真實歷史的直接感受,實現家國情懷素養的有效培育;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有關重溫北京奧運會、梳理科學發展觀、宣傳中國夢等任務活動,引導學生在課下自主搜集素材資料、利用多媒體平臺創作作品,并將其上傳至班級微信群、家長群中進行展示,以此進一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其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感,提升家國情懷素養。
結論
家國情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初中歷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通過歷史教學活動弘揚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使他們樹立起將個人與集體發展結合在一起的社會責任意識。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豐富創新教學方法,開展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注意在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歷史的學習感知生活的變化與發展,明白我國歷史的發展的艱辛曲折,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調動學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使學生可以從容地處理好現實生活中自己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的關系,擁有心懷天下的情懷,建立起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的正確價值觀念。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將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列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其中家國情懷明確揭示出歷史學科的價值目標。歷史教師應明確認識到家國情懷素養對于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運用多元教學手段推進家國情懷素養培育的有效落地,更好地踐行立德樹人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東霞.歷史教學重在砥礪家國情懷[J].新課程(中),2018(35):316.
[2]陳清清.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學苑教育,2019(8):68-69.
[3]童麗麗.走近優秀歷史人物,培育家國情懷素養[J].學周刊,2019(11):93.
[4]簡允詩.“互聯網+”環境下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家國情懷的實踐——以《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17(10):27-29.
[5]陳月蓉.關注家國塑造人格——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家國情懷教育[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19(11):33-34.
[6]馮萍.淺析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8(05):33-34.
[7]張浩.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路徑[J].教育界,2019(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