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納讓 康藝蝶
摘 要:本文采用現代文體學的理論,從語音和詞匯層面分析了《中央公園》這首詩歌的文體特點,為英語詩歌提供了分析樣本,以幫助中國學生提高對英語詩歌的理解和欣賞能力。
關鍵詞:分析方法;英語詩歌;文體學
一、引言
(一)文體學
人們使用語言來傳達信息,交流思想并實現社交活動。語言交流是在特定的環境中,以特定的方式,有特定的對象并圍繞特定的目的進行的,不同的交流環境、交流方法、對象和目的促使人們使用不同的語言。為了加強社交活動的需要,從而使語言產生了不同的功能變體——文體。分析一部作品的文體特征不僅包括語言措辭的分析,還包括作者的內心感受和態度。[1]從文體學的角度分析,英語詩歌是一種新的研究方法,要把語言學的發展與詩歌的欣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僅可以突出詩歌的語言魅力,而且有助于揭示詩歌的主題,研究英語詩歌的文體特征還可以促進讀者提高對英語詩歌的欣賞。
(二)約翰·厄普代克與《中央公園》
約翰·厄普代克生于1932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人,是一位短篇小說家和詩歌作家,以巧妙的手法對“美國,新教徒,小鎮,中產階級”生活的狀況進行描繪而聞名。這首詩描述了作者午后出門時看到的一幕幕景象,真實地反映了美國小鎮生活。
二、文體分析
(一)語音層面
作為一種文體形式,這首詩歌以其獨特的節奏和韻律描繪了現實中的景象,詩人通過使用有節奏的詞匯,或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自己內在的情感,因此,讀者可以通過閱讀詩歌與詩人產生共鳴。這首詩是非常規格式的,作者沒有使用傳統英文詩歌的格律來限制創作,這更加體現了貼近生活的特點。
1.韻律
韻律是通過重復使用相同或相似的音素而產生的,英語詩歌的韻律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最常見的是頭韻、類韻和尾韻。[2]
(1)押頭韻是相鄰單詞中重讀音節中初始輔音簇的重復。詩歌中的頭韻具有多種功能,讓包含重要意義的單詞脫穎而出,突出了作者的描寫重點,使詩句更具有層次感。例如,the fair breeze blew。在本詩中,作者多次使用這種押韻方法,例如“a short but steep slope”,“one red mitten lying lost”。
(2)押尾韻是指單詞末尾的音素重復,元音相同,但初始輔音不同。在本詩中,有很多這樣的手法。“water murmuring down walks and rocks and steps”,“the sled tipped over and the father got his collar full of snow”。尾韻有助于統一一首詩,它重復將某一概念與另一種概念聯系起來,尤其是在現代詩歌中,押韻可以表示一個詩意的主題,或者表示作者有意組建一個看起來不夠統一的主題,從而促進詩句的整體和諧。[3]
2.擬聲詞
擬聲詞是對事物自然聲音的模仿,這些詞可以幫助讀者快速浮現作者所描述的事物、人物或地點的心理場景。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機械擬聲詞
在英文詩歌中,經常出現的有:“buzz”(嗡嗡聲),“beep”(嗶嗶聲),“click”(點擊聲),“clatter” (咔嗒聲)等。
(2)快速動作擬聲詞
速度聲的單詞常以字母“s”或“z”開頭或結尾。例如“swish”“zap”“zip”。在這首詩中,“walks and rocks and steps”,作者使用一些“/s/”來描述流水的聲音,使整個畫面非常生動,整個冰雪初融的景象躍然眼前。
(3)音樂擬聲詞
一些音樂擬聲詞與特定的樂器相關聯,例如,班卓琴或吉他聲音的“twang”,大號的“oompah”,琴鍵的“punk”。
(4)說話和吃東西擬聲詞
人類發出的各種聲音也可以通過擬聲詞表達,例如笑聲,“Giggling”,本詩中也有一些例子,“water murmuring down”(murmur 是低聲說話的擬聲詞)和“old man saying‘Chick,chickand...”(chick,chick 指嘴里發出的“嘖嘖”聲來吸引松鼠)。作者使用人類說話的擬聲詞來形容河水的聲音,非常貼近生活,擬聲詞的使用使整個畫面充滿動態感。
(5)動物擬聲詞
動物發出的聲音在英語中的使用也很復雜,在世界的不同地區,用于動物聲音的詞是完全不同的。在英文詩歌中,這種擬聲詞能夠形象地讓讀者聯想到是某種動物發出的聲音,通常是動詞或形容詞,這種擬聲詞也可以構成詩歌所呈現的視覺圖像的一部分。
(二)詞匯層面
1.詞匯精確性
盡管這首詩屬于非常規詩,作者并不遵循傳統的英語詩歌模式,并且具有很強的隨機性。但他用了很多精確的數字來描述事物。“four boys”“twelve snowmen”“seven men”...等等。這不僅僅增加了讀者閱讀的興趣,這些精確的數詞還能體現出春天來了,一切景象變得清晰的狀態,同時也表明作者善于觀察,對一切事物都感興趣的心理狀態。
2.意象詞
詩歌比其他文學文體更注重想象力。讀者在閱讀詩歌時,會運用自己的想象力,超越現實世界,擺脫普通的理性束縛和思維方式。通常來說,詩歌可以被解釋為想象空間的表達。意象的類型很多,包括視覺意象、聽覺意象、嗅覺意象、觸覺意象、味覺意象、動覺意象和抽象意象。在這首詩中,作者結合了多個意象。例如,“wet testing”“laugh”“overflowing”,等。還有很多顏色詞,例如“black rocks”“brown sticks”,描繪了萬物復蘇的景象,也反映出了迎接春天的喜悅的心態。詩人成功地將其當前的思想狀態與自然風光相結合,并利用這種自然景象來抒發愉悅的心情。
(三)其他文體特征
1.修辭
修辭的使用是詩歌主要的文體特征。修辭的使用增加了詩歌風格的語言魅力,使詩歌以較少的語言形式來創造了一種藝術觀念。[4]常見的修辭手法包括比喻、隱喻和擬人化。比喻是兩個不同事物之間相似性的直接比較,在英文中通常使用“like”和“as”。隱喻以某種方式比較兩個相似的事物,以闡明我們對其中之一的理解。擬人化指的是無生命的或抽象物體以人類的特點或形式來表示。作者在這首詩中主要使用了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手法。“their craggy skins glistening like the backs of resurrected brontosaurs”,將石頭的紋理比作恐龍的脊背,反映了作者觀察事物細致入微,同時體現了當下放松心情和悠閑狀態。“Many birds calling to each other about how little the Ramble has changed”這是擬人化的典型示例,吸引讀者通過從動物的角度來觀察春天的景象,這也表明詩人像這些動物一樣,對春天的到來非常喜悅。
三、結語
本文從文體學角度出發,不僅突出了這首詩獨特的文體魅力,還突出了作者約翰·厄普代克獨特的寫作風格,即語言形式簡單、主題深遠,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與此同時,文體學理論為英語詩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讀者可以從文體學的角度來分析英語詩歌,達到更好地欣賞英語詩歌的目的,更進一步促進文體學理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申丹.有關功能文體學的幾點思考[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7(05).
[2]歐陽春輝.葉芝的《當你老了》的功能文體分析[D].暨南大學,2018:1–79.
[3]邢桂麗.英語詩歌的文體特征[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08(05):184–186.
[4]張淑琴.英語文體風格與詩歌翻譯[J].寧夏社會科學,2001(01):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