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侯典文
摘 要:俄語外交話語因交際主體、交際意圖的特殊性而經常采用模糊性修辭的手段。本文旨在通過對模糊修辭學理論進行梳理,從語義模糊、語用模糊和辭格模糊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厘清其進行模糊修辭手段的建構方法,明晰模糊修辭可實現委婉含蓄、簡明準確的交際意圖。
關鍵詞:外交話語;模糊語言;修辭分析
一、模糊修辭研究
模糊修辭的研究是以對模糊語言的研究為基礎,話語的建構涉及“構思—布局—表達”三個方面,關涉到從人類思維的產生到最終發表的整個流程,而由于思維認知的差異和交際需要的影響,在言語交際的過程中通常會使用模糊修辭的策略對話語進行建構。
模糊修辭領域的研究可簡要歸納為三部分:第一,對于模糊修辭基本理論的闡述。這一部分主要探討了模糊修辭的研究對象、模糊修辭概念的界定、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其中包括王希杰的《模糊理論和修辭學》,呂季明的《模糊修辭基本理論概述》,伍鐵平的《語言的模糊性與修辭學》等。[1]第二,模糊修辭的應用研究。不少學者將模糊修辭的研究同一系列相關學科,如語用學、語義學、翻譯學、語體學等相結合,并將其細化為不同語體方向的模糊修辭分析,如郭立秋與王紅利的《外交語言的精確性與模糊性》,楊愷琴的《模糊修辭和外交慣用語》等,彰顯了模糊修辭強大的生命力。第三,系統性模糊修辭與模糊語言的學科專著。其中包括蔣有經的《模糊修辭淺說》(1991),韓慶玲的《模糊修辭論》(2006),黎千駒的《模糊修辭學導論》(2006)和《修辭與模糊語言研究》(2015)。
二、外交話語概述
俄羅斯語言學界認為,對于“外交話語”這一術語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進行界定。從狹義上看,指外事活動參與者在社會機構中為樹立自身形象、贏得公眾支持而建構的話語,其中包括書面形式,即政府工作報告、總統國情咨文等,也包括口頭發布的形式,即就職演講、總統公開演講、答記者問等。從廣義上看,判斷此類話語的標準取決于話語的交際主體、交際受話者、交際內容這三個交際因素中的任何一個是否屬于該領域。[2]該類話語因其交際主體的特殊性,交際內容的廣泛性,涉及語用學、文化學、修辭學等多個學科,為使交際活動順利進行并且完成交際需要,活動參與者常常使用模糊修辭這一交際策略。
三、模糊手段的應用分析
模糊修辭研究關涉從思維建構到表達發表的整個過程,研究外交話語的模糊手段則可以模糊語言為基礎,從語義模糊、語用模糊和辭格模糊方面進行分析。以下主要以俄羅斯外交部發布的正式文件為基本語料進行三方面分析。
(一)語義模糊
語義模糊的主要原因是在于詞與其代表或指示的對象之間的指稱關系是不確定的。語義模糊的研究主要從原型理論為出發點,認為某些事物呈現出范疇中心明確,邊緣模糊的特點,指稱缺少明確的界限而呈現出模糊性的特點。外交話語的意義通常不僅表示其本身含義,更具有豐富的言外之意,因此常見模糊語義的表達手段。
例如:В его недрах сосредоточено порядка 70 процентов запасов всего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угля,поставки которого ориентированы не только на российский рынок,но и на десятки стран мира в Азии и в Европе.
俄羅斯約有70%的煤炭儲量集中在此處,其煤炭供應不僅面向俄羅斯市場,而且還面向亞洲和歐洲的數十個國家。
語義模糊手段主要體現在修飾限制詞的模糊性中,模糊限制詞可揭示詞義的程度差別。在本句中采用本身具有模糊性質的限制詞“порядка”(大約)、“десятки”(數十個),削弱了準確數詞的指向性,使被修飾詞的語義變得相對模糊。模糊限制詞的運用,雖然使話語表達帶有模糊性的特點,卻更加接近于真實數據。若是刪去此類模糊修飾詞,雖然信息表達的肯定程度更高,卻違背了數據真實性。因此考慮到發話者所處的交際立場,可使用模糊性詞語使外交話語更具準確性。[3]
(二)語用模糊
J.托馬斯指出,語用模糊指的是說話人在特定語境或上下文使用不確定的、模糊的或間接的話語向聽話人同時表達數種言外行為或言外之力這類現象。[4]俄語外交話語的語用模糊手段需考慮交際雙方的立場與交際意圖,并結合交際語境進行理解。
例如:...как Вы знаете,многие официальные диалоговые каналы были заморожены нашими западными партнерами,а то и вовсе ликвидированы.
如您所知,許多正式的對話渠道被我們西方的合作伙伴所凍結,甚至被完全撤銷。
發言人并未準確指出具體國家名稱,而是委婉地采用“西方合作伙伴”這一指稱,為話語表達增添了模糊性的特點,既有效規避了公開發表話語的沖突與激烈交鋒,同時給受話者以思考空間,符合其交際立場。
(三)辭格模糊
辭格是修辭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外交話語中發話者通常會使用隱喻、借代等辭格達到話語的模糊性表達效果。例如,Пентагон(五角大樓),Белый дом(白宮)。以上兩個例子采用借代的修辭手法,并未直接指出國家相關機構,而是以其他事物對其進行指代,使得話語帶有相應的模糊性,恰到好處地表達自身交際意圖,符合外交話語委婉表達的交際特點。
四、結語
外交話語整體呈現簡潔明快、生動莊重的風格化特點,而模糊話語憑借其靈活性與概括性,有效避免絕對化的言語指向,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能夠有效契合外交話語凝練性與感染性的基本要求。運用模糊化修辭策略,從語義模糊、語用模糊和辭格模糊三方面進行探析,既保證話語生動性,規避了部分準確語言繁雜的弊端,同時保證公開發表的外交話語的時效性,避免不必要的細枝末節延誤發表的缺陷。因此運用模糊修辭的表達策略,貼合外交話語凝練性與感染性的特點,是較為理想的外交話語建構方法。
參考文獻:
[1]孫慧娜.官方新聞發布的模糊修辭現象研究[D].暨南大學,2007:9.
[2]蔣春麗、楊可.政治話語研究——俄語語言研究的新方向[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3(6):11.
[3]徐志民.歐美語義學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38.
[4]俞東明.語法歧義與語用模糊研究[J].外國語,1997(6):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