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快樂教育 本源探析 本土化
作者簡介:鄭文華,徽商職業學院商貿系講師,主要從事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7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361
2019年4月25日,北大學子弒母案嫌疑人在逃亡4年后終于被抓了,短短一個小時此話題便登陸微博熱搜榜第一,并一直居高不下,一是因為該嫌疑人的“天才”身份,二是其“完美”的犯罪過程。兇手的親友和同學們均表示他平時看上去“安靜”“老實”,還有的覺得他“樂觀開朗”。然而這不是極端個案,近年來,發生過數起震驚社會的青少年殺人事件。據《中國法律年鑒》之《全國法院審理青少年犯罪情況統計表》顯示如表1:
表1:2010~2018年全國人民法院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狀況統計表
近年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文化水平提升明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顯著增強。那么,一些青少年為何會采取極端行為呢?有分析人士稱,隨著西方快樂教育觀念的引進,快樂教育在我國逐漸成為主要指導理論,但對快樂教育的本質理解卻不深入,僅停留在片面的追求減負上,造成了我國的學校教育方式日益接近西方,強調對快樂和自由的維護,拋棄傳統的系統教育教學模式。在學校里,推崇自由與個人價值是最重要的理念,學生之間不排名次,不支持競爭,學校盡量減少對學生的管理。而升學機會也隨之增多,使想上大學的學生基本都能如愿。另一方面,社會和家庭依然較為傳統。社會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規矩對于老一輩中國人來說并不稀奇,他們對此感到很正常,因為他們在家庭和學校遵循的是同樣的習慣。同時,職場競爭激烈、工作繁重,很多公司都有免費加班的傳統,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又使處于社會中堅階層的工薪族壓力極大。這種反差對于新生代來說,顯然是難以忍受的。他們接受到的是西方式快樂教育,卻要面對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東方文化社會,這些年輕人承受著東西方兩大板塊的擠壓,這使學業輕松的新生代對走向社會后的生活感到恐懼和厭惡。在走向社會的時候,他們肯定是成年世界中的弱者,不得不按照成年人的規則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未成年人的世界和成年人的世界巨大的反差使他們面對極大的挑戰,使他們對成年人的世界產生怨恨。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和成年人爆發不應該有的激烈沖突誘發極端行為,或基于自我保護心理產生強烈的對他人攻擊的變態心理,也就不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了。
筆者曾走進一個小學二年級的數學課堂,按新課改后的教學大綱指導,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內容是讓學生什么是1/2。數學老師按學生人數課前準備好了長方形和圓形的紙張,分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嘗試將紙張分成一半,看誰分得方法最多、最快,并上講臺演示給大家看。很快就有學生舉手說分完了,老師開始從舉手的學生中請同學上臺演示,依次一共叫了15個學生演示,老師顯然也發現這樣不可能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來展示,于是他開始在黑板上畫上四對長方形和圓形,分別請四個同學上來將切割的方法畫出來,這樣請了四組終于使每個同學都演示了一次。在同學們歡快熱烈的氛圍中下課鈴響了,老師總結了一句:“今天大家分得方法都很不錯,剛剛被大家分的一半就是1/2,下課。”新課改的理念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一理念在本節課中貫徹得非常好。但細想一下,除了游戲和快樂,我們的學生通過本節課到底獲得了多少數學知識?老師最后簡單的總結學生真得能理解嗎?數學這門學科的嚴謹與系統能被學生很好地掌握嗎?
人們愿意做有樂趣的事情,對像背誦、運算等一類事感覺無聊透頂、毫無用處,但其實只有到了高年級,你才能體會到蘊藏在這些大量無聊的基礎知識背后的樂趣,而現在的課程卻重在直奔樂趣。比爾·蓋茨也對強調創造力而不是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持全然蔑視的態度,他認為那些認為強調死記硬背學習方法的中國培養不出來有創造力的人才的觀點是錯誤的,用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人一樣能夠和美國人競爭。“沒有不會使用乘法的軟件開發者,你必須首先要記住原有知識才能在其基礎上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 微軟公司在全世界有4個研究中心,分別位于:英國劍橋,美國華盛頓的雷德蒙,印度的班加羅爾和中國北京。比爾蓋茨說:如果以創意的質量為標準,微軟北京研究院自1998年創立以來就成為微軟公司研究體系中最富有成效的股肱。
事實上,人們也在用腳對教育進行投票。在很多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重視基礎知識教育的民辦學校受到了家長們的熱捧,曾出現過百位家長徹夜排隊報名民辦學校的現象,只為給孩子爭取一個擇校成功的機會,而奉行快樂教育的公辦學校卻成為家長們的無耐選擇,造成了生源資源逐漸失衡,見下表2。
表2:2012年上海公私立學校中初中學生的成績分布(注:括號內是標準差。)
不可否認,快樂教育在師生關系建構、學生樂觀精神培養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快樂教育絕不等同于讓孩子早放學、減少作業甚至不留作業。快樂教育指導下,教師不敢懲戒學生,只許表揚,反而造成了過度欣賞和表揚泛濫。最終導致學生抗挫能力下降,適應能力不足,心理脆弱,問題頻現。學生性格極端化、偏執化、自私化,情緒暴燥,以個人為中心。這是快樂教育的本源所在嗎?
快樂教育在西方經歷了一個從誕生到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歷史過程。經過古希臘、古羅馬的萌芽期,西方教育先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都意識到快樂在學習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在文藝復興時期快樂教育思想得到新的發展,一批人文主義教育家革新了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主張教育應該適應兒童身心發展,此時的教育家們迸發出諸多快樂教育的思想火花。西方近代教育的奠基人夸美紐斯在其標志性著作《大教學論》中系統探討了愉快教學在教育學、教育體制和教學法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課程和教材編寫要遵循愉快性的原則和方法。 “兒童中心論”開創者盧梭也試圖建立一種能為兒童接受并感到愉快的教學體系。19世紀英國最著名的教育家斯賓塞在其論著《教育論》中明確宣稱:“快樂教育是我所主張的”,“應當以快樂的方法來教育青少年”。斯賓塞在多篇文章中闡述了其快樂教育思想,他認為,快樂既是人類應有且合法目標,也是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求知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愉快和自學并行的過程,應該是能讓學生內心愉悅的。斯賓塞建構了一個系統化、理論化和心理學化的快樂教育論,奠定了至今未被超越的快樂教育理論基礎,因而被認為是快樂教育的鼻祖。其快樂教育的主要內涵有三個方面:一是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主要指的是情感的滿足;二是快樂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內在感受;三是快樂是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由此可見,“快樂”一詞常被貼上無須痛苦、不要努力、輕松自如等慣有偏見。真正的快樂教育并不排斥追求過程中遭遇的各種艱難困苦的挑戰,通過意志努力達到的精神滿足認同了勤奮學習的重要性,教育不意味著壓縮學習時間、放任自流等形式上的快樂。
中國自古便有“樂學”思想,儒家的教育思想把“樂”的境界和道家“無為而治”人生哲學緊密相連。西方的快樂教育思想的引入需要植根于我國五千多年的文化厚土中,才能發揮起應有作用。
(一)把快樂作為教學的目標
無論是“學而優則仕”還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都把學生通過接受教育便可實現理想的幸福之樂描述得簡單明了。斯賓塞也說過:教育之目的是幫孩子成為快樂之人。快樂不在金錢和身體之樂,是真正的內在的,是一個人過著和諧的生活所感到的快樂。
(二)使教育過程變得愉快
真正快樂自由的學習與勤奮努力、刻苦鉆石并不排斥。“兒童學習任何事情的最適宜時機是當他們處于注意集中、興致很高的時候”,“因為他們興致好的時候,就樂于花上三倍的時間來學習”,“在同等情況下,教學的效率顯然是與學生從事那件工作時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成正比。”
(三)培養自理能力是快樂教育內容之一
教是為了不教。斯賓塞指出:除傳授知識以外,教育之一即是培養兒童的自助能力。教育的最高目標應當是培養一個能自治、自省和自我教育的人。讓喜愛和渴望去激發人的求知欲望,積極主動地學習。人的天性是趨樂避苦的,但需要把追求與遵循規則聯系起來,需要用理智支配自己的欲望,才能尋找真正的快樂。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發展能力,不是填鴨式的知識識記。
(四)挖掘學生的興趣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個體都有其優點和強項,“不憤不扉,不啟不發”,教育的初源即是啟發誘導,因材施教。關注學生的優勢而非短板,幫助學生找到其興趣點,“以是否能引起內心愉悅作為衡量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標準”,讓學生沉浸于自己的興趣中快樂學習,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注釋:
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80.
參考文獻:
[1]徐偉.我國青少年犯罪的統計分析及其預防對策——基于1997~2013年的統計數據 [J].青年探索,2015(11).
[2]耿銀平.快樂教育不是一味減負[N].光明日報,2016-06-02.
[3]寧波,張民選.上海公私立學校教育績效比較——一項基于PISA-2012數據的實證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6(2).
[4]郭戈.西方快樂教育思想之傳統[J].課程·教材·教法,2015(3).
[5]吳和笑.斯賓塞快樂教育思想及其對職校學生工作的啟示[J].職教通訊,2015(5).
[6]夏正慧.斯賓塞快樂教育思想及其對我國家庭教育的啟示[J].鄂州大學學報,2018(9).
[7]斯賓塞.斯賓塞快樂教育書[M].中國婦女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