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海玲
【摘要】幼兒教育是最重要的人生啟蒙方式,該教育階段也是開發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黃金時期。通過分析人工智能背景下藝術領域對幼兒想象與創造能力培養的啟發,介紹人工智能背景下藝術領域產生的變化,研究如何更好進行幼兒想象力及創造能力的培養,將現代先進技術、觀念融合到幼兒教育當中,優化幼兒教育體系,提高教育質量。
【關鍵詞】人工智能 幼兒教育 藝術領域 想象力 創造力
人工智能是當前社會最先進的技術之一,帶來智能化的生產、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在藝術領域中的融合,使得藝術創作、藝術賞析偏向大眾化、便捷化,極大促進了藝術領域的改革。藝術作為發散思維、刺激認知、培養創造力的核心途徑,在幼兒教育中也有著深入的滲透。人工智能背景下,藝術領域發生的變革也必然給幼兒想象與創造力的培養帶來新的靈感。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藝術領域革新簡介
人工智能背景下藝術領域的變革可總結為藝術與技術的融合,人工智能參與到書畫創作、影音編輯當中,帶來全新的藝術概念和藝術形式。例如,智能化繪畫工具的產生,通過計算機、手繪板等設備終端,藝術創作不再是“藝術家”們的專項活動,創作的門檻更低,使普通大眾也能進行藝術的實踐和消費。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體系的又一步發展完善,其將成為藝術領域最重要的工具,并給藝術領域的發展帶來更多新想法、新思路。
幼兒教育過程中,藝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模塊,通過音樂、美術等各項藝術活動的開展,開闊幼兒視野、挖掘藝術天賦,并促進幼兒思維發展、培養其想象力和創新能力。人工智能與藝術地融合顯然給幼兒教育帶來更豐富的資源,教師們能夠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在人工智能的世界中,帶領幼兒探索藝術奧秘。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藝術領域對幼兒想象與創造能力培養
營造良好活動環境,提升幼兒想象能力
1.特色教室
教室是幼兒學習的主要場所,幼兒活潑好動,常被教室中的“稀奇”事物吸引,促使其產生一些有趣的想法,并通過自主觀察獲取更多知識。在培養幼兒想象及創造能力時,要求教師采取模塊化方式,設置多個教室布置主題,結合具體教學、游戲活動的開展要求,進行針對性的裝飾和修改。例如,大班幼兒想象及創造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在教室布置時,就要重點增加教室本身的可觀察性和可探索性。如利用投影儀在教師墻壁上投射出內容豐富、色彩艷麗的人工智能繪畫作品。投影使整個空間變得五彩斑斕、變幻莫測,幼兒在欣賞當代繪畫藝術的同時,捕捉燈光、玩手影游戲,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有趣課堂。
2.親近自然
大自然是幼兒汲取知識最好的場所。在藝術創作當中,自然界的花鳥魚蟲、星辰大海、時令變遷,都是最純粹的創作靈感來源。幼兒成長在鋼筋混凝土的世界中,加上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便捷生活方式,接觸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我們在探究人工智能給幼兒想象及創造力培養帶來的新方法、新策略的同時,也要從正反兩方面看待人工智能,將大自然作為培養幼兒想象及創造能力的又一主要場所。例如,對于條件允許的幼兒園,可帶領幼兒到附近公園進行藝術寫生活動。其他幼兒園則可利用盆栽植物,打造園內微縮自然景觀,讓幼兒親自體驗植物種植的過程,并使用畫筆記錄植物成長日記。在激發其想象及創造力的同時,讓幼兒積累更多生活經驗,提升動手操作能力。
豐富藝術教育形式,激發幼兒創造天賦
幼兒教育中的藝術活動主要為音樂、美術和文學三種形式,也是培養幼兒想象及創造能力的關鍵性渠道。例如,在音樂活動當中,選取兒歌《黃鸝鳥》,引入“鍵盤彈奏軟件”,帶領幼兒一邊彈奏,一邊進行歌曲的學習。鍵盤中字母的輸入被轉換成多媒體屏幕中鋼琴按鍵的律動,幼兒對該種互動式的學習過程表現出極高的興趣,不少幼兒躍躍欲試,想要親自彈奏出美妙的音符。此時,教師提出一個小游戲,讓本班幼兒依次到黑板,寫下自己名字的拼音首字母,形成一張特殊的樂譜,看看幼兒們的名字能夠組成什么樣的音樂。
在文學故事講讀過程中,教師選取《植物小詩》,在朗讀、賞析完原詩中提到的蘑菇、蘿卜、扁豆等植物后,要求幼兒選取自己最喜愛的一種植物,進行詩歌仿寫編創活動。引導幼兒使用簡短的句子描述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植物的形態、特點及相關知識,并融入自己的想法。幼兒掌握的漢字量非常有限,因此,可將詩歌編創成果以朗誦的形式進行展現。結合優美的音樂,幼兒們依次朗讀出自己寫的詩歌。最終,此次文學編創教學活動還可被引申成主題畫游戲,描繪詩歌中描寫的植物,并將幼兒作品錄入到計算機系統當中,在幼兒園電子展示屏、家長微信群等進行展覽。
開展針對教學活動,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幼兒想象及創新能力的培養之間具備一定的遞進關系,建立在豐富想象的基礎之上,將想法變為客觀存在的藝術作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行培養,激發創造天分。
1.思維能力
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應遵循科學性、適用性、遞進性和整體性原則??茖W性原則要求各類教學活動及游戲的設置必須充分服務于幼兒思維能力的提升,確保主題鮮明、效果顯著。適用性原則指以幼兒年齡特點、行為偏好為基準,分別為大、中、小班幼兒安排適應的教學內容。遞進性原則要求各類思維訓練活動的開展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迎合幼兒思維發展特點。整體原則即要求思維能力培養與實踐能力培養協調進行。例如,開展色彩區分活動,培養幼兒相似聯想能力。在幼兒對顏色概念有基本的認識后,增加訓練難度,選取顏色相同但飽和度不同的物體,要求幼兒由淺到深進行排序。
2.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能夠促使幼兒將自身充滿創意的想法、思維轉換成真實存在的物質產品,精神到物質轉化率的高低也是衡量幼兒想象力、創新力、實踐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標,并對幼兒想象和創造能力能否持續輸出起決定作用。實踐能力的培養方式非常多樣,例如,前文中案例提到的仿寫編創、字母彈奏都能有效發揮提升幼兒實踐能力的作用。在此強調,人工智能背景下,通過藝術進行幼兒想象及創造能力的培養,要適當調整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之間的比例關系,給幼兒提供更多自主、獨立動手操作的機會,并重視幼兒藝術作品收集與展示。讓幼兒體會到自身想法轉換成藝術作品,并得到他人贊揚的成就感和趣味性,進一步激發幼兒創造興趣,促使其自主開展藝術探究活動。幼兒們紛紛將自己的想法、創意融入機器人作品當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最終作品,然后采取投票的方式評選出最優作品。該方式不但能鍛煉幼兒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還能促進其去觀察、欣賞其他人的藝術作品,提升幼兒藝術審美。
三、結論
人工智能的出現給藝術創作帶來更便捷的工具,也讓藝術作品體系更加更富、多樣。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人工智能藝術形式及作品成為培養幼兒想象及創新能力的又一優質資源。這就要求相關教師結合幼兒特點,為其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藝術教育形式、針對性開展教學活動,將人工智能藝術充分融合到幼兒教育工作當中,激發幼兒想象、提升幼兒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苗.人工智能帶來藝術創作新時代[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3-06(005).
[2]洪愛娟.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J].讀寫算,2016,(02).
[3]王燦明.兒童創造心理發展引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