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國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為此,許多家長不只是重視學校教育,同時也意識到了家庭指導的重要性。有效的家庭指導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原則呢?筆者認為,要有理、有度、有利。
一天,上五年級的兒子說,當天的作業一般在學校就能寫完,可很多同學故意不完成。因為若是提前寫完,晚上還要做爸媽買的卷子。說完,他長嘆一聲:“唉!我們小孩好可憐啊!”對此,我哭笑不得,癡心父母古來多,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同時也不禁深思,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將來成龍成鳳,為此寧肯傾其所有來培育,但結果如何?愚以為家庭指導中,尊重是前提,有度是關鍵,有效是目的。遵循有理、有度、有利的原則,才可于無聲中滋潤孩子的心田,從而靜等開花結果。
第一,尊重才是真的關愛和有理。代溝的產生是由于雙方不能相互理解而造成的。家長的服務對象是十幾歲的孩子,是未成年人,所以,只有家長具有“兒童意識”且學會理解孩子,才能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尊重孩子,是有效教育的前提。而對孩子的不尊重恐怕是目前中小學生家長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在“我是為了你好!”的幌子之下,為孩子布置各種各樣的作業,報五花八門的輔導班,甚至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兩歲就開始學拼音。拔苗助長的危害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孩子還沒上學就開始厭學了。
尊重孩子,一是要遵循兒童身心的發展規律,不要用成人的標準來苛求孩子;二是要以平等的心態,把孩子當成大寫的“人”來看待,善于傾聽孩子的想法。這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所說,“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堅決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只有在家長講道理,有理由讓孩子感覺到真正是為了自己好的前提下才能開展有效的家庭指導。孟子所說“愛人者,人恒愛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同樣適宜于家庭。
蘇霍姆林斯基說,“……這類長者應有一種英明的能力,能夠理解和感覺到兒童產生過錯的最細微的動機和原因。”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我們才知道他們渴望什么,也才會跳出這個立場,靜下心來思考并尊重他們的選擇。也許他們的選擇是錯的,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成長的道路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而且,我們不是站在那里嗎?只要他們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期望和尊重,總有一天,理想的風帆會漲得滿滿的,希望的小船會一往無前。
第二,自由的環境中才會產生自由的思維。籠中的鳥兒再舒適,它也沒有自由飛翔的空間。要想讓家庭教育真正促進孩子的成長,與學校教育共同為孩子的未來搭建階梯,家長必須善于營造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
有這樣一則寓言:蛹看著美麗的蝴蝶在花叢中飛舞,非常羨慕,就問:“我能不能像你一樣在陽光下自由地飛舞?”蝴蝶告訴它:“第一,你必須渴望飛翔;第二,你必須有脫離你那非常安全、非常溫暖的巢穴的勇氣。”蛹繼續問蝶:“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死亡?”蝶告訴它:“從蛹的生命意義上說,你已經死亡了;從蝴蝶的生命意義上說,你又獲得了新生。”這個寓言說明,我們只有勇敢地打破我們賴以成功的基石去尋找新的發展思路時,才能產生創造。細想一下,我們有沒有勇氣建構自己難以控制的家庭教育呢?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是用無形的壓力抑制著孩子的成長。用自以為“我是為了你好”的目的來控制孩子。當有一天忽然發現孩子不受自己控制的時候,便有一種無力感。但換個角度看,這不正是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開始走向成長的表現嗎?而家長需要做的是采用正確的方法指導孩子。
第三,指導有“度”,方顯智慧。經驗告訴我們,緊繃的弦是會斷的。家長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值如果長期無法實現,就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壓力,隨后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會接踵而至,加重孩子的疲倦和厭學,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過猶不及,所以指導要有“度”。
實事求是。奧蘇伯爾曾說過:“如果讓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學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以敝之,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這一點對于家庭教育也是同樣適用的。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培養孩子自己訂計劃、總結經驗教訓的能力和主動學習的內在要求。要加強與學校和老師的聯系,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弄清楚孩子到底在哪個方面需要更好地改進,然后制訂相應的策略。千萬不要把家長的指導變成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輕重結合。家庭指導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要分清主次,弄明白指導當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一,重態度,輕作業量。做題并非越多越好,作業量并非越大越好。家長對孩子的指導要特別注意孩子的態度。上課認真聽講,課后用心復習,才是有效掌握知識的捷徑。其二,重方法,輕知識點。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對子——小學階段:家長:對知識體系駕輕就熟,對待孩子脾氣暴躁,連吼帶罵。孩子:委曲求全,一聲不吭。初中階段:家長:節奏開始紊亂,著急上火,偷偷翻資料才能輔導孩子。孩子:在一次次失望中摸清了父母的文化水平底細。高中階段:家長:干瞪眼,連題目看不懂,退居二線甘當保姆。孩子:獨立學習,學習已經和父母沒關系了。對此,您是否認為在家庭指導中,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比單純重知識點更重要?其三,重習慣,輕名次。有這樣一篇文章《最高級的炫富,是教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孩子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比在班里排名第幾更重要。好習慣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增加幸福的指數。例如,我們在家指導孩子學習的時候,有沒有關注過他(她)是否有學習計劃?能否認真地坐在那里學習?對于不會的內容,有沒有主動查閱資料?書包里的東西收拾得是否得當?等等。其四,重鼓勵,輕懲罰。俗語說:“好話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對一個孩子來說,表揚、鼓勵比批評、懲罰更有效。比如,當每次家長會結束之后,家長應做的是和孩子一起總結經驗教訓,尋找問題出現的原因,探討未來怎么去做,而不是一味地責罵和批評。
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達爾文曾說過:“我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對科學的熱愛,對長期探索的堅韌,對觀察的搜索,加上對事業的勤奮。”絕大部分孩子的智力沒有太大差別,造成不同成績的原因往往是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所以,在指導內容和方向上,不要過度側重于智力因素。
第四,著眼于孩子的長遠發展才是真的有利。白楊樹和銀杏樹一同栽下,享受同樣的陽光雨露,同樣的土壤水分。白楊樹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長得高大挺拔,而銀杏樹的成長卻需要較長的時間,但多年后,它不是照樣能結出累累碩果嗎?家庭指導要“遠視”而非“近視”。井底之蛙的寓言告訴大家,不要做目光短淺的人。家庭指導的著眼點不應只是當下,更應是孩子的未來和一生的幸福。所以,功利主義的指導是不可取的。
“每個兒童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沒有重復,各有特色。”所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因材施教。家庭指導也同樣如此。蕭伯納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高效率的人和低效率的人”。有理、有度、有利的家庭指導才是有效的。不要急于一時,靜待花開,是一種豁達,更是一種智慧。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D.P奧蘇貝爾.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