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戈
本量利分析方法在企業的經營發展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不僅要求了企業要加大對成本的核算,同時也加劇了企業之間在市場環境中的競爭。本文就本量利分析方法的概念及作用意義進行闡述,探討企業在成本核算中存在的問題,能提出本量利分析方法在企業成本核算中的應用措施,通過案例分析的過程對本量利分析方法進行實踐驗證,希望能為企業的成本核算帶來幫助,促進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一、本量利分析的概述
(一)本量利分析的定義
本量利分析法是以成本習性分析為前提,借助數學的思路建立模型及圖表分析的方式,研究本、量、利與產品的各個影響因素之間存在的變動規律,通過一系列的公式推斷,對發現的規律進行分析和總結,為公司能制定出優質的決策做出貢獻。本量利分析方法在管理會計學應用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不僅能幫助企業做出決策,也能為企業的發展做戰略計劃以及相應的控制措施,是一項在成本核算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二)本量利分析的作用及意義
本量利分析法不是單一的分析方法,在企業應用的過程中是一套具備明確目標的管理體系,這種管理體系不僅能提高企業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而且能站在企業實際水平的角度做出相應的計劃和決策,這樣更容易實現企業的既定目標,對培養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帶來深遠影響。
二、企業在成本核算中存在的問題
企業的成本控制要想與本量利分析方法進行很好的融合,就要引薦本量利分析方法中的盈利保本點計算,因為企業的生產經營要高于保本點才能獲利,以此才能得到長期發展,這就要求企業首先要減少固定資產的折舊值,將固定資產的效用最大化,其次就是要降低變動成本,從而使得總成本最低,最終實現企業的效益最大化。盡管如此,本量利分析方法在成本核算中依然存在以下問題:
(一) 企業會計電算化水平低下
在企業成本核算的過程中,不能缺少的就是對數據進行反復大量的分析處理,龐大的數據處理單靠財務人員,這個力量是九牛一毛的,這就要憑借強大的會計電算化水平來作為支撐。然而,在現如今的小企業管理中,由于企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都很薄弱、財務人員的業務能力也不高,進而造成了企業會計電算化水平低下。
(二)領導及管理層自身素質不高,重視程度不夠
優秀的管理者在企業的管理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在現在的企業中,很多管理者都不具備很強的管理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對自身的要求低,綜合素質提升不起來,這導致了在對企業做預決策時,思考的不全面導致做出的預決策不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企業目標難以實現,只追求眼前的利益,沒有將眼光著眼于企業的未來發展,這與成本核算的初衷背道而馳。
(三) 企業內部財務制度的不完善
由于我國的法律尚不健全和完善,在企業做出決策時,成本核算中信息的有效性被大大削弱,使得信息的使用率很低,還因為現在的法律在執法的過程中由于執法力度不夠,不規范的處理加劇了管理會計在企業應用中的實施的精準度,沒有強有力的保證。
三、本量利分析方法在成本核算中的應對措施
(一) 在企業經營現金流中的應用
企業根據經營活動的性質將現金流分成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及籌資活動三種類型產生的,而本量利分析反映了一定時期內成本(C)、產銷量(V)與利潤(P)之間的關系,確定盈虧平衡點或保本點(BE)是企業管理的核心,用銷售收入減去變動成本(VC)之后得到的就是貢獻毛益(TCM),當貢獻毛益(TMC)等于固定成本(FC)時,表明企業的目標利潤為零,即收入總額等于成本總額,投入與產出一樣,從而達到企業的盈虧平衡點。因此,當企業的經營現金凈流量為零時,對于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的測算就顯得尤為重要,任何企業應當對企業的經營現金流量進行定期測算,以追求企業經營現金凈流入最大化。
(二)在企業預決策中的應用
本量利分析方法對于企業進行自我合理定位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能通過測算有效地掌握企業存續期間的經營盈虧狀況和生產經營情況,對企業未來的發展進行風險預測,能及早判斷安全的高低系數,以便于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有重大突破,并能做出最合理且最適用于企業的決策;其次,本量利分析法可以對企業產品結構進行優化整合,以動態式的模式隨時把握市場動向,通過本量利分析把盈虧平衡點作為參考,當成本固定時,利潤是與銷售價格正相關的,銷售價格越高則獲得的利潤也相應提高,這就要求企業要隨著市場的變化將關注點著眼于價格的變動,隨行就市地調整價格,以一套科學合理的定價保證企業持久盈利和諧發展,這對于保證企業在動態市場中利潤做大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在企業盈利預測中的應用
在管理會計發展的過程中,現如今有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可以幫助企業實現盈利目標,但是由于現實企業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的因素,導致了理論知識在實踐的過程中受到阻礙,進而造成了很大差異。通過本量利的分析方法,企業要學會做出合理的選擇,要么在產品的銷售數量方面加大研究力度,要么專注于控制企業產品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成本價格,這樣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保證企業在運營的過程中能實現盈利,保證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四、本量利分析方法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某企業專注于生產一種產品,對于產品的銷售做出了兩種銷售方案:該種產品預計年產銷售量(V)為30000件,產品單位售價(SP )為5元,產品單位變動成本(VC)為4.5元,固定成本(FC)為10000元。以下為產品的具體銷售方案:
A營銷方案:銷售單價由本來的5元提高至6元,由于對產品要進行包裝,全年要增加廣告費5000元。
B營銷方案:假設企業有剩余的生產能力,將擴建產量作為選擇,采用薄利多銷的營銷手段提升產品銷量,將單價降低8%,銷量增加20%。
(二)案例分析
盈利保本點的計算:盈虧平衡點(BE)=10000/(5-4.5)=20000(件)
企業目標利潤的計算:目標利潤(P)=安全邊際銷售量*單位產品貢獻毛益=(30000-20000)*(5-4.5)=5000(元)
1.A營銷方案:通過提高產品單價,增加了廣告費
(1)盈虧平衡點的銷售量=(10000+5000)/(6-4.5)=10000(件)
(2)實現原本的目標利潤需要的銷售量=(10000+5000+5000)/(6-4.5)=13333(件)
(3)如果能夠實現原來計劃的銷售量,可多實現目標利潤=(30000-13333)*(6-4.5)=25000.5(元)
2. B營銷方案:降低售價來增加銷售量
(1)盈虧平衡點的銷售量=10000/[5*(1-8%)-4.5]=100000(件)
(2)實現原本目標利潤需要的銷售量=(10000+5000)/(4.6-4.5)=150000(件)
(3)如果能夠實現原來預計降價后的銷售量,可多實現目標利潤=[30000*(1+20%)-150000]*(4.6-4.5)=-11400(元)
通過以上兩種方案進行對比計算可以得出結論,A營銷方案更適合企業實現目標利潤。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企業的成本核算中,本量利分析方法扮演著很重要的作用,這對企業管理體系的完善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尤其是企業盈虧保本點的應用,使得企業在目標利潤制定的過程中有更多選擇的空間,以此為考量為企業的生產經營做出有效策略,促進企業長期有效將康的發展。(作者單位:鞍山市現代服務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