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平
當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已經逐漸向現代化方向轉型,教學方式也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教學素材也從教材中逐步向外界拓展,中國傳統文化涉及到精神領域和物質方面,對于高校的思政教育有直觀的推動價值,同時借助傳統文化構建思想教育方案,能夠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效率和力度,達到拓展思政視野、構建思政世界觀的作用。
高校的思政教育是初高中思想教育的進一步升華,將常見的道德規范提升至國家乃至國際領域,能夠為大學生打造超前的意識和科學的形式標準,這于轉變人類的本質意識有直接聯系;而中國傳統文化是歷經長久發展積累下的優秀文明體系,其中存在能夠作用于人類行為的優秀思想意識,因此將傳統文化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元素,具備教育價值和科學價值。而探究優秀傳統文化的定義,分析其對思政教育的影響,是構建二者融合基礎的切入點。
一、優秀傳統文化理論解析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經過長期的社會變革、文化發展交融而形成的文化體系,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完整性和延續性的特征,其能夠展現中華民族的靈魂和思想意識,具備極為豐富的哲學理論、人文思想、教化價值和倫理道德。縱觀當前依舊具備傳承價值和教育價值的傳統文化來看,儒學呈現不可替代的優勢,其在千百年的發展間已經滲透到中華人民的骨血中,具備極強的教化作用。
就儒學的發展歷史來看,其具備近2500年的傳承歷史,且經過時代的不斷變革和社會思想的轉型,儒學理論已經成為能夠影響社會發展、人類活動以及經濟建設的傳統理論思想,儒學講求“仁”,同時在《易經》中,也講求“詩書禮樂”,綜合《爾雅》《論語》來看,又崇尚“孝”“見仁見智”“美在其中”等哲學思想,這些思想與當前的黨政思想不謀而合,也可以說黨政思想的形成,是受到儒學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就其根本,從傳統文化的角度解析儒學,解析文化中的精粹,對于高校的思政教育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
就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來看,其要求學生能夠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行觀念,具備正確的思想意識和世界觀,且能夠將這些思想意識作為指引其發展活動的主要依據,由此印證了“意識引導行為”的說法,而和傳統文化作為行為活動中積累的優秀思想,其能夠為思政教育提供本質上的依據,使學習從理論表層認識到究竟該如何落實行為,怎樣構建發展規劃,因此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加強思想政治教學的效率和深度。
另外,就當前的大學生思想來看,其在文化多元化的環境中會接觸到極為豐富的思想體系,而大學生往往經歷較少,無法正確處理這些思想意識與行為實踐之間的關系,因此需要思政教育輔助其成長,但是單純的思政理論對于自主意識較強的大學生來講較為枯燥,容易導致思政教育形式化,而融合了傳統文化的思政教育更加鮮活,為學生提供不同時代的發展理念,可以加強思政理念的價值,從而為學生構建豐富的思想認知體系,且能夠精準的分辨出在文化多元化社會中哪些認知是正確的、積極的。因此,傳統文化的加持能夠輔助學生的思政意識按照既定的軌跡發展,且能夠積極的借鑒創新。
三、優秀傳統文化融合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徑
(一)以融合加強自我認知
加強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是思政教育得以落實的基礎,而自我認知的形成是引導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個體在社會中的發展本質和規律,這就需要傳統文化進行輔助,孔子曾經提出“剛健自強”的發展原則;孟子認為“生”“義”無法兩全,這種思想雖然較為絕對,但是從本質上來看,闡述了生而為人所要堅持的原則,正是這種思想指引中華民族在不斷的奮戰中團結一致。而這種思想也可以作為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的教學元素。
首先教師可以從自強的角度進行分析,為學生構建基礎的自我認知標準,達成“少年強國”的目的。其次,引導其正確認識自身的能力,憑借當前的學習水平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構建具備挑戰且符合自身的發展規劃,明確階段性的發展動機;再次,正確看待發展環境中的影響因素,并可以根據價值進行取舍,明確舍生取義的本質含義,堅持自強不息的整體發展理念,才能夠保證思政教育有的放矢。
(二)以融合規劃思政教育管理
思政教育是雙向的活動,因此傳統文化不僅需要作用于學生角度,也要作用于教師角度。富含儒學思想的傳統文化強調以人文本,這與思政理念具備交互性;同時孔子提倡“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意為與將愿望寄托于神明相比,提升自身的能力、加強思想建設更具發展價值;另外,儒學思想中,也有關于發展理念的相關定義,即建立在人類發展、社會發展以及國家發展的基礎上構建發展措施,切勿憑借管理者的主觀意愿進行管制。以上這種思想運用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主要能夠對教職人員產生影響。
公平教育、人本教育以及分層教育已經成為當前教育領域中常見的手段,但是針對高校的思政教育來講,教師認為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已經成型,導致思政教育形式化;受到大學百人課堂本質的影響,分層教學難以落實,這種問題導致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無法理解思政理念。因此將上述儒學理論應用在教學體制中,能夠規劃德育教學管理方案,結合實際的學生思想情況和學習水平構建教學方案,才能夠堅強思政教育的效率。
(三)以融合促進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思政教育中的一個分支,著重針對學生的意識落實教學,而德育教學的主觀性較強,因此需要具備科學的教學依據,才能夠保證德育教學方式和方向是正確的,能夠為大學生塑造完善的心理人格。這其中,孔學堅持的治德理念便能夠發揮作用。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認知已經深入人心,而引領人們完成這些偉業的前提便是構建良好的德行基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組建歷史講堂,講述的內容需要跨過初高中常見的人物事跡和形象,進一步進行深入解讀,將傳統美德作為學生生活中的常見元素,構建德育環境,才能夠促使完善自我,繼而報效社會和國家。
另外,思政教育強調誠信,指的是當前社會中的諸多誘惑,教師可以借助“一錢太守”“陶母退魚”等歷史故事作為教育載體,使學生正確認識身邊存在的誘惑,注重誠信發展,構建誠信意識,突出一諾千金的重要性,以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的思想體系。
(四)以融合助力入世意識的形成
就受到儒學影響的傳統文化來看,主張“兼濟天下”“德治愛民”“憂國憂民”的情懷,而這種情懷產生的主要原因與當時的亂世、民不聊生,治國無道有關。而就當前的國家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在國際上具備較高的地位,且已經達到了小康水平,這種環境為大學生提供了優越的生長環境,但是外來的文化沖擊和經濟轉型依舊會對國家發展造成影響,因此利用傳統文化凸顯思政教育中“國之重任”的意識,能夠為大學生明確發展重任奠定基礎。
這種基礎能夠為其入世開拓視野、豐富經驗,能夠從生活中定位發展方向,也可以培養其積極入世的信心,即便在發展中會面臨情感、業績、競爭等因素的影響,但是這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是構建完整人生的、升華存在價值的關鍵。
另外,在利用傳統文化進行思政教育的同時,教師要注重篩選和優化,將部分已經不適用于當前社會的文化體系剔除,例如“愚孝”“重男輕女”等思想,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前社會下每個人的價值,跳出傳統糟粕思想的禁錮,實現個人價值才是思政教育的關鍵所在。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高校的思政教育依舊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道德品行的關鍵。本文利用理論分析和教學實踐分析的方式,闡述了傳統文化對思政教育的影響,并建立在儒學的基礎上進行具體分析,為高校的思政教育指明的融合方向,讀者以及相關教職工在借鑒的過程中,要秉承在融合中創新,在實踐中發展的原則,解析傳統文化的價值,為思政教制定可行的措施,確保提升教育的質量。(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