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娟
【摘要】通過實踐體驗,增強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是道德與法治與社會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文章主要圍繞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豐富學生認知體驗;進行情境模擬表演,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強化學生的行為體驗三方面談幾點做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堂? 情感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5-0061-01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里面明確指出,老師是學生活動的引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使學生在多方面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學習,身體和心理健康成長。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孩子主動參與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豐富的體驗。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充實學生的認知體驗
多媒體課件可以生動地顯示學生的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例如,在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爭中,我們生活在和平時期的兒童對戰爭事件了解的少之又少,對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根本不清楚,我就上網搜集了抗日戰爭的相關資料,如,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盧溝橋事變的文字資料,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視頻資料等,引導學生交流文字資料,觀看視頻資料,讓學生通過直觀的體驗感悟到我們所看到的,將是我們永遠都無法敢想象的!這是罪孽中的罪孽!這是噩夢中的噩夢!這是人類不堪回首的一段歷史。教師引導學生談出內心的感受:面對這些慘無人道的暴行,你想說什么?學生從對日軍暴行的憤慨,英雄人物的崇敬以及勿忘國恥等方面談出了自己的認知。通過這個體驗活動,引導學生能夠勿忘國恥,尊重歷史;冷靜思考,理性愛國。因此,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更好地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展開情景模擬演示教學,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課程中,很多內容都是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和解決問題,可以讓學生進行情境模擬,通過學生的個人表現,學會從客觀的角度去感知社會情境,了解他人的情況,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中體驗他人的內心情感。
案例一,《讀懂爸爸媽媽的心》一文,我設計了“角色轉換,如果我來做父母”的情景模擬演示,讓學生表演,如果孩子想去做某一件事,作為父母會有怎樣的反應,會對孩子說些什么?如果孩子很晚很晚回家,你作為家長,會有什么感想?讓孩子換一種角度進行換位思考,通過模擬演示,孩子與家長一起重演他們的日常,通過換位思考,體會到家長對我們無私的愛。讓學生明白,愛有很多種,溫柔的愛,嚴厲的愛,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通過體驗讓學生真正讀懂爸爸媽媽的心。
案例二,在《公共交通有規則》教學中,通過進行“我是小交警”的模擬演示,讓學生們借助于手勢,指揮交通路況,并且向大眾講解交通方面的知識內容。在這一案列中,因為我們生活在農村,很少有機會可以看到交警指揮交通的情形,所以我就先模擬演示車輛通行、轉彎,停止等指揮動作,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學習到這些內容,人人都做“文明小交警”。因此,學生的積極性很快就被調動起來,課堂的氛圍也活躍了。借此機會,我開始問了:“在我們平時生活中,我們過馬路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呢?”同學答:“要右側通行。”“那么如果在市里看見紅綠燈的十字路口,又該注意些什么呢?”同學答:“走人行橫道。”我借機又補充了一個常識:綠燈行,紅燈停,黃燈亮了等一等。然后讓學生們說說我們在去學校的路上應該做些什么?學生們表達了他們的觀點:遵守交通規則,向右側通行,不要并排行走,不要在路上打架等等。之所以有這樣的安排,是為了使書本上一些抽象的東西變得具體和生動,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加深。
三、展開社會活動調查,提升學生行為體驗
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和體驗,認識社會,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生活。因此,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社會調查的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認知。
當我們談到我們能為地球做些什么的時候,我安排了一個調查活動“節水行動,人人有責”,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安排問卷調查單并進行實際行動,調查學校的日用水量。調查水資源的浪費和節約水資源的途徑,通過問卷調查,提高水的利用率,節約水資源。
有效的體驗,需要興趣的驅動,活動的支撐,需要情感的伴隨和維系,還需要有教師為學生點燃智慧的火花,開啟靈感的窗戶,喚醒思想的活動。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應把孩子們的主體體驗過程看作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形式,引導孩子在生活中體驗,在活動中體驗,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總之,通過實際案例教學,我認為體驗式學習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實用的,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雖然它不適合所有的學生,但絕大部分都是適用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靈活選擇和適當情境的處理來組織學生的體驗式學習。
參考文獻:
[1]陳圓圓.生本:為有效教學而教[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24)
[2]王乙.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J].教書育人.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