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昌麗 趙麗華
【摘要】我國新課程標準和新英語教學大綱對中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英語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教師身份認同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態度和信念,進而影響教師的教學決策安排,最終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因此,本文以我市一所農村中學、一所城市中學英語教師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問卷和深入訪談的形式對比分析了農村中學英語教師的職業認同現狀,進而厘清影響我國中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并提出一些可行性較高的構建中學英語教師職業身份認同的發展途徑。
【關鍵詞】高考改革? 農村? 中學英語教師? 職業認同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566。
【中圖分類號】G633.41;G4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5-0108-02
一、相關術語界定
身份就是某個個體或群體所特有的標志或品質,而身份認同則包含了對個體特質和屬性的確定,以及對個體和群體關系的認同。通常來講,身份認同包含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兩個維度。 國外學者Volkmann & Anderson認為,教師職業認同是教師個體身份、專業身份與角色身份相互影響下形成的一個相對復雜且動態發展的過程,Beijaard et al.認為教育教學過程中個人意識構成的過程逐步形成了教師的身份認同,而我國學者則將教師身份認同定義為教師對教師職業、教育教學過程的全面理解和構建,教師對個人、個人與他人以及個人與世界之間相互關系的解釋、證實、理解和創造。正如國外學者Varghese et al.所言,英語教師的身份隨著語言環境和話語權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具有連續性和協商性的特點。本研究則將中學英語教師身份認同定義為在新課改和高考改革背景下,英語教師以自我理解和被他人理解為目的,對自己在課堂教學、個人專業發展和日常生活中所擔當的個體角色、職業角色及社會角色的認同。
二、我國中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現狀
教師的忠誠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業心受到教師職業認同的影響,是教師做好教學教學工作、完成教學目標的心理基礎。隨著教師職業認同研究的深化與發展,教師職業認同感不斷朝著社會化、多元化和人性化的狀態持續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教師職業認同理論的研究。
本研究選取了甘肅省武威市兩所普通中學——一所城市中學、一所農村中學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每所學校各抽取中學英語教師16人作為問卷調查和訪談對象,涵蓋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學歷和不同職稱的英語教師。其中,年齡分為60后、70后和80后三類,學歷分為專科、本科和研究生三類,職稱分為高級教師、一級教師和二級教師三類。在數據分析過程中,筆者擬采用我國學者尋陽對中學英語教師身份認同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結構,即通過職業身份認同(職業價值感和職業歸屬感)、專業身份認同(教學理念、自身語言水平)、個人身份認同等三個方面來加以論述。
研究發現,我國中學英語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普遍較高,而城市教師的職業認同感遠高于農村教師。具體來說,在年齡維度,70后教師所占比例較大,他們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職業認同感較高,60后和80后教師受到未來職業規劃迷茫和發展前景不明朗等因素影響,自我認同感較低。在性別維度,職業價值感影響力較大,再者女教師對學生行為的容忍度較高,故女性教師的職業認同感要高于男性教師。在學歷維度,職業歸屬感影響力較大,故專科教師最高,本科教師次之,研究生教師最低。在職稱維度,則專業身份認同影響力較大,故高級教師職業認同感最高,二級教師次之,一級教師最低。近年來在高考改革背景下,未來英語科目在高考中的比重將會降低,這在一定程度上沖擊和影響了農村英語教師的自我認同。
三、影響我國中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的主要因素
下面,本文將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分析影響我國中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的主要因素。主觀方面,英語教師自身的英語語言水平、教學理念和教學態度等成為影響教師職業認同的主要因素。
英語語言水平的自我評價就是教師對自己具有的英語語言能力的自我評價。
如果英語教師自身的語言能力較低,那么必然會產生重大的心理壓力,而素質教育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這就要求教師持續學習并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這種知識上的欠缺感使教師有后顧之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自身專業身份的認同。
教學理念和教學態度是指教師對語言文化、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的認識和實踐。長期以來,“以學生為中心”和“以教師為中心”的兩種教學理念不停斗爭。同時,“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兩種教學模式也在不停斗爭。實際上,教師們一方面須要通過題海練習來幫助學生學習,另一方面又要試圖通過自主學習活動來實施教學改革創新,這種矛盾思想和矛盾行為必然導致矛盾的專業身份認同。
客觀方面包括數十年來持續推廣的新課改和高考改革、生源質量等因素。長期以來,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主要以應試為目的,教學方式多采取以教師為中心、課本為導向,強調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這與新的課程改革所提倡的理念大不相同,在某種程度上,新課改否定了傳統教育理念。有研究表明,某個固定群體在面對社會變革時會明顯感覺受到威脅,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群體的自我印象和個人身份認同。因此,為了應對變革,人們通常需要采取措施來保護自己,這也進一步提高、調整,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身份認同。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發展,農村學校學生數量減少且生源質量大幅降低,這直接影響到教學業績,進而降低了教師的職業成就感。再加上經濟水平、教育觀念限制,農村學生家長對英語課程重視與關注程度低等社會環境因素,農村英語教師職業認同遠低于城市教師。
結語
為確保所有的教師都能成為高水平的合格教師,本文將提出一些可行性較高的構建中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的發展途徑:一是教師本人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英語語言水平,并制定合理的事業發展規劃,以期提高廣大英語教師的專業身份認同;二是學校要鼓勵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并努力提高生源質量,以期提高教師的職業價值感和成就感,以提高廣大英語教師的個人身份認同;三是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利用國家推出的各種“國培計劃”和“省培計劃”,加大英語教師培訓力度,并完善職稱評聘制度,切實提高教師待遇,以增強英語教師的職業歸屬感和組織支持感。
參考文獻:
[1]魏淑華,宋廣文.國外教師職業認同研究綜述[J].比較教育研究,2005(5).
[2]張敏.國外教師職業認同與專業發展研究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6(2).
[3]孫莉,左斌.中小學教師職業認同的結構與測量[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5).
[4]尋陽.我國高中英語教師身份認同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12:45.
[5]和亞楠.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師職業認同影響因素分析[J]. 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4(9):72.
作者簡介:
侯昌麗(1985.7-),女,甘肅蘭州人,漢族,碩士研究生,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化與英語學科教學。
趙麗華(1982.4-),女,甘肅武威人,漢族,本科,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