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新城
【摘要】閱讀教學中,運用傾聽、問題、探究、活動對話策略,實現知識的積淀,人文的浸潤,智慧的生發。
【關鍵詞】對話? 新樣態
【中圖分類號】G6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5-0089-02
葉瀾教授認為:教學的本質意義是交往與對話。如何營造積極的課堂對話狀態,生發學生的成長智慧?
一、運用傾聽策略串聯師生對話,讓學生感受自主成長的快樂。
1.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學生具有獨立人格,充滿生命的活力。面對這樣的學習主體,教師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平等、真誠的對話意向,激活學生對話期望;以平視的姿態、尊重的態度和學生開展對話;以學習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和學生互相碰撞,必要時做適當的點撥。
2.給學生有效對話時間。學生的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對文本的解讀需要時間,理解的廣度和深度也會因人而異。因此,為使對話真正有效,須給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和對話時間。例如,在學習《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時,讓學生分組各自選擇一個角色朗讀文本,加上各自不同的理解,呈現出具有個性的精彩朗讀秀。
3.尊重多元的對話結果。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即使對同一件事情,不同學生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形成各自不同的見解。因此,教師就要充分尊重學生與眾不同的想法、疑問,只要學生不偏離文本,言之成理,就應得到教師的尊重和鼓勵。
二、運用問題策略引領生本對話,讓學生尋找思維的停靠點。
打開課本,就是激活一個生命。教師要引導學生與文本零距離接觸,不斷尋找思維的停靠點。
1.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深入文本。文本的意義來源于兩個方面:文本本身與讀者的賦予。為此,教師應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知識、經驗和情感與文本對話,準確地把握文本的意義,將文本的意義世界與學生的精神世界交融,實現知識的建構與生成,興趣盎然地進出文本。
2.落腳應用表達,讓學生感悟文本。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獨立充分地與課文中的人物對話,去體驗和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樂,理解語篇所承載的文化價值,發現高質量的問題, 領悟文本中的文化內涵,甚至對文本質難、內化、遷移他人語言,創生自己獨特的語言智慧。
3.發展學生思維,讓學生超越文本。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圖片環游、故事地圖、閱讀圈等活動,厘清文本脈絡,激活文本知識,同時鼓勵學生勇于質疑,獨立探究,主動融合,自我反思,形成并提出自己的全新見解,讓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問題頓悟的產生,成為思維生長的有效載體。
三、運用探究策略深化生生對話,讓學生品味深度學習的意義。
葉瀾教授指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
1.學生站在閱讀教學的“C位”。生生對話是閱讀教學中寶貴的人力資源,是閱讀教學成功的主要因素。在學習人教版必修2 《Unit 1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閱讀課時,教師設計了辯論的形式。學生在合作過程中修正自己的觀點,同時也學習欣賞別人;在相互切磋中通過思維的碰撞迸發出靈感和火花,學會客觀地分析問題和辯證地思考人生。
2.合作探究伴隨閱讀教學全過程。課堂應是探究的過程,教師應攜手學生共建共治獨特的體驗平臺,在共享中生成對文本更加全面、真實和獨特的理解。拼圖式閱讀是一種基于任務型的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通過分組分工、游學研讀、互教銜接、反饋評價流程,將任務、形式、策略及目標要求相匹配,“靜” “動”結合,既讓學生個體有深刻思考與探究,又激活富有內涵的相互學習及全班的精彩展示與互動,是學生開展深度學習的有益嘗試。
四、運用活動策略啟動與實踐對話,讓學生體驗學習意義構建。
1.提倡多樣化學習方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生本和學本思想貫穿始終,以學生為中心、以學情和學習目標為依據,通過探究式、辯論式、采訪式對話等多種形式,讓學生以創客身份經歷發現、探究、解決真實問題的創中學,讓課堂成為學習成長共同體。
2.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活動是學生能力形成的中介。個體自學:給予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學得深刻、學得出彩。同伴互助:利用差異,取長補短,展示自我。網絡拓學:讓學生多層次與網絡資源對話。實踐研學:引導學生把學到的新知識和舊知識關聯起來,將新知識與社會生活、方法規律、學科思想與學科價值關聯起來。
3.提高學生的遷移能力。閱讀教學不僅強調輸入,還強調輸出。教師要指導學生捕捉關鍵詞,繪制思維導圖,實現思維的可視化;引導學生整理思維、內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遷移能力。
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撞乃生靈光。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教會學生傾聽文本、他人及自己的聲音,讓思維在對話中迸發出火花,讓情感在對話中得到融合,讓智慧在對話中得到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