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松
摘 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是確保其生命力,在保護的前提下,促進非遺技藝與互聯網技術結合是非遺技藝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非遺保護應該結合線上和線下形成以非遺技藝為核心的文化產業鏈,各種非遺技藝應結合自身的特點找到生產性保護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 生產性保護 互聯網
1生產性保護概念的提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念的核心是“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但由于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理解的不同,在非遺技藝保護的路線上發生分歧。一方是強調非遺的“原生態”,認為非遺技藝的傳承重于創新,并因此反對將非遺技藝商業化和產業化。另一方是強調非遺的“活態性”,認為非遺技藝的傳承要與時俱進,贊成將非遺技藝進行商業化和產業化。如何在非遺文化傳承和商業化、產業化之間保持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和社會發展的平衡成為非遺保護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生產性保護的概念被提出來。
中國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馬盛德在2011年文化遺產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主要采取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立法保護四種重要方式?!憋@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已是官方認可的一種方式。
2業內對非遺生產性保護的研究
很多學者從產業化生產的角度探討對非遺技藝的利用。如范生姣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州石橋古法造紙為例,在分析非遺技藝的特征及產業化發展可行性的基礎上,從開發新產品、拓展產品用戶、培育龍頭企業和拓展銷售渠道四個維度提出其生產性保護的途徑。朱淑珍、李睿提出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大眾傳媒體系總體模式,以旅游商品為例,探討了以文化傳播為導向的旅游商品文化產業鏈建設模式。何歡從創新傳統技藝,提高技藝附加值視角探討了六安瓜片綠茶制作技藝的生產性保護。李軍提出要以創新為動力,要借助多種媒介,通過多元化傳播,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文化、經濟價值。
但是,非遺技藝及作品怎樣融入現代消費市場?在其中互聯網扮演什么角色?線上線下如何結合,非遺保護對互聯網平臺要求,非遺生產性保護的實現路徑有哪些?這些問題現有研究并未給出很好解答。
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互聯網的融合動因
(移動)互聯網幾乎重構了當代文化產業生態鏈,“互聯網+”從各個方面影響著人們學習和交流的方式,利用“互聯網+”進行非遺保護,可彌補傳統非遺保護與傳承方法的短板,有效地打破時間維度和地域空間對非遺技藝文化傳播的約束,通過社交傳播改變傳統的單一的師徒傳承模式,可有效解決非遺技藝愛好者想學卻無師可求的困境。
4非遺生產性保護互聯網平臺設計需求
4.1非遺生產性保護互聯網平臺應具有電商功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及其衍生品生產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產品的生產,社會需求最終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互聯網帶來的新媒體新技術提升了非遺商品以及非遺技藝衍生品的價值。因此非遺生產性保護互聯網平臺必須具有電子商務功能。
4.2平臺應保證非遺產品流傳有序,提高非遺文化生產者的社會地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除了傳統技藝層面外,還具有強烈的個人手工性質,非遺產品中融入了傳承人對技藝及作品的精神需求,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過程不同于工業化生產過程,具有一定藝術品創作的特質。
目前大部分非遺傳承人和非遺生產者被歸類到工匠的地位,在社會地位上明顯低于藝術從業人員,而且大部分產品流傳無序,嚴重影響非遺文化生產者的影響力傳播。因此非遺生產性保護互聯網平臺必須將非遺保護從業人員和其他藝術從業人員同臺展示,以提升非遺繼承人,非遺文化生產者的社會地位。同時平臺應具有保證非遺產品流傳有序的功能。
4.3平臺應具有社交功能
目前許多非遺技藝處于后繼乏人的尷尬處境。在互聯網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可以改善非遺技藝面臨的傳承困境。新的傳播技術層出不窮,例如,微信、微博、眾籌和直播等,通過互聯網平臺,將非遺文化產品、各種衍生品和非遺服務傳播、滲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讓更多人了解非遺。通過平臺社交功能在全國乃至全球匯聚非遺愛好者,有利于解決非遺技藝傳承中師資、生源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充分利用當代互聯網的技術,打造非遺傳承人與非遺愛好者的技術交流平臺,有利于非遺文化技藝傳承、非遺商品和非遺衍生品創作,從而達到非遺技藝繼承發揚的目的。
5互聯網+語境下非遺生產性保護實現路徑
5.1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生產與設計服務
非遺傳承人既可以直接生產傳統題材的非遺文化產品,也可以選擇合適的創作題材,經過挖掘、整理、加工、提煉,產生新的非遺作品或非遺衍生品。
5.2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傳播服務
非遺技藝作為內容載體,經過加工整理,形成相應的文本、圖片和視頻等,通過互聯網平臺傳遞給用戶。
5.3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休閑娛樂服務
非遺技藝融入風景區、主題公園、非物質文化體驗館、廟會和博覽會等各種類型的展示平臺,在展示中通過用戶的參與使用戶充分感受非遺技藝的文化魅力、親身體驗到非遺產品生產過程帶來的愉悅,在此過程中提升展示平臺的文化層次,并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
6結束語
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還存在一定的瓶頸。但是,通過互聯網實現非遺的生產性保護是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困境的必由之路,是未來非遺文化傳播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例如VR、AR技術正在逐漸普及,因此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互聯網結合,探索非遺生產消費新的業態,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對于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 宋俊華.文化生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J].文化遺產,2012(01).
[2] 范生姣.非物質文化遺產向非物質經濟產業轉變的路徑研究——以貴州石橋古法造紙為例[J].凱里學院學報,2013(01).
[3] 朱淑珍,李睿.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的文化產業鏈模式研究——以旅游商品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1).
[4] 何歡生.生產性保護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以六安瓜片綠茶制作技藝為例[J].皖西學院學報,2020(02).
[5] 李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與衍生產品開發——基于傳承與傳播的探討[J].四川戲劇,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