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講到黨校教師的特殊性,肯定黨校教師在黨的理論創新當中的重要作用,也對黨校教師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滿足各級干部新期待,進一步強化基層黨校的師資力量,是提升干部培訓水平的題中應有之義。本文針對如何加強基層黨校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可操作的路徑選擇:著力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多措并舉推進人才強校戰略以及完善教師科研工作長效機制等。
【關鍵詞】黨校;教師;培訓
引言
干部培訓是我國成人繼續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黨的建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提高干部能力和素質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全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干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趨勢日益明顯。許多黨校學員既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對現實國情也有深入的思考。對黨校教師的執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中青年領導干部的學歷層次、能力素質越來越高。黨政系統干部中不乏碩士、博士、海歸等高學歷人才,這給黨校干部培訓工作的質量提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黨校師資隊伍還存在自身短板:一是一些教師是高校畢業進入黨校,缺少實踐鍛煉和高層次培訓,學術水平落后于實際需求。二是部分基層黨校教師經歷和閱歷等方面不及學員。基層黨校學員和教師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識、閱歷、經驗的“倒掛”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上好黨校課程、提升培訓效果,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作為基層黨校,加強黨校師資隊伍建設,提升黨校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進而提高培訓質量,是當前推動黨校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
1.著力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
首先,堅持傳幫帶制度。發揮骨干教師優勢,將青年教師,與教研部主任、副主任和具有豐富教學經驗或突出科研成果的高級職稱教師,結為幫帶對子,提升新教師教學科研能力,促進其盡快成長成才。不但能夠實現知識經驗的傳承和共享,還能夠促進學習型黨校的建設,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其次,要堅持集體備課制度。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青年教師新專題在進入課堂之前,除自己備課之外,還要在教研部內進行集體備課和試講。教研部通過之后在全校范圍內進行再次試講,通過后方可進入課堂。嚴格履行三級備課制度,嚴把教學質量關,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搭建平臺。再次,要完善在職教師的培訓機制。教師的能力水平決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黨校的教育培訓水平。因此,加強教師的培訓意義重大。積極鼓勵教師加強自身學術能力的建設,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和下苦功夫的決心和毅力。保持對三尺講臺的敬畏之心,精益求精。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大培訓經費的使用,建立長效機制,為教師提供學習、培訓、進修的機會和平臺。對不同部門不同崗位的教師實行差異化培訓,實現每年培訓人員“全覆蓋”。如積極選派教師進入中央黨校、省委黨校等黨校系統院校進行進修和學習,不斷提升教師的學術水平和執教能力。同時探索建立與高等學府的長效合作機制,選派教師進入高校進行培訓,學習和借鑒高校教師在科研教學當中的優勢和特點。
2.多措并舉推進人才強校戰略
第一,要構建科學高質量的師資隊伍。一是加強人才引進。通過人才招聘,走進知名高校等方式,遴選高層次人才,博士研究生或碩士研究生。同時要加大引才、留才的相關服務保障。切實落實好有關待遇。針對急需專業,招聘學有專攻的高學歷人才,尤其是既具有實踐經驗,又具備專業水平的人才作為專職教師。二是建立名師激勵機制。設立名師評選標準,比如:嘗試評“校級名師”,設立名師工作室,在校內形成爭當名師的意識和氛圍。為打造名師提供相應的智力支持和政策支持。激發教師內在動力,不斷提升授課水平。三是除了本校教師外,還應加大聘請高校專家教授、重要崗位領導干部、本市一些杰出人物、崗位能手或者基層先進模范等等走進黨校課堂。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方式給學員以新的感受和認知。如基層先進模范可以親身講述自己工作崗位上的先進事跡,讓學員有更切身的體會。邀請優秀的縣委書記來講述自己的工作經驗,分享心得,都會帶給學員全新的收獲和啟示。
第二,要堅持黨校教師掛職鍛煉制度。建立教師掛職鍛煉的長效機制,為教師成長奠定良好的實踐基礎。定期安排教師到省、市級部門或者下基層掛職鍛煉。讓教師帶著課題和任務深入政府開展學習、工作和進行調研,掌握一手資料,深刻了解市情黨情國情,豐富經歷閱歷,提升綜合素質和實踐經驗,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為教師站好講堂夯實基礎。還可嘗試選派教師到先進城市進行異地掛職鍛煉,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掛職鍛煉要取得真正的效果,除了教師認真對待,還需要掛職單位和部門的積極配合。市委應當對此做好頂層設計,統籌安排,制定制度,出臺教師掛職鍛煉的實施辦法和相關細則,根據教師各自的研究方向,選派教師到對口單位和部門進行掛職鍛煉,確保掛職鍛煉取得實效而不是“走過場”。
第三,采用互動教學實現“教學相長”。黨校的培訓學員來自各個行業、各個部門和不同崗位,可謂是一座人才的“寶庫”和思想的“盛宴”。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充分與學員進行互動交流,取長補短、互相學習,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再是那種簡單意義上的、抽象的認知過程,而是教師與學員這兩類主體互相作用、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和提高的過程。要積極采用新的成人培訓理念,讓學員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通過學員教師之間的自由表達和溝通,讓靈感、思想和智慧互相碰撞和激蕩。通過彼此的分享、傾聽、修正、補充、啟發或辯論,影響彼此對某一事物或知識領域的認識和看法,形成新的理解和觀念。這個過程,能夠加深學員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也能夠提高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選擇最為恰當的教學方式:一般來講,面授式課程適合教學內容特征為前沿性、知識型、信息含量大的課程;案例式教學適合的課程內容,如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當中出現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進行分析和探討;研究式學習適合對于前瞻性問題的思考和研究;對于改革開放現實問題的思考,以體驗式教學為主;對于干部工作技能類培訓,以模擬式教學為主;對于問題研討,以結構化研討方式為主。
3.完善教師科研工作長效機制
在黨校,科研是教學的前提和基礎。一位優秀的教師一定能夠搞好科研工作,一堂精彩的授課也一定離不開科研的支撐。教師進行科研工作,能夠及時了解從事專業的國內外最新的理論成果和研究趨勢,促使自己知識體系不斷更新和完善??蒲心芰徒虒W水平互相促進,這對黨校教師的成長尤為重要。因此,黨校要積極搭建平臺,建立和完善教師開展科研工作的長效機制以及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多出科研成果,達到科研和教學的共同提高。
做好科研工作,能夠有效提升課堂質量,充實課堂內容,提高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一是為便于教師對某研究領域長期跟蹤研究,基層黨??砂l揮地域優勢,嘗試建立合適的科研基地。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合適的規劃,結合市情和黨校自身情況,選擇能夠滿足黨校教學、科研工作需求的科研基地,不斷充實教學內容。二是建立相關的科研激勵機制。制定相應政策,鼓勵教師發揮團隊精神,積極申請科研立項,為課堂學術積淀奠定扎實基礎。把科研成果與職稱評定、年底評優爭先等緊密結合,突出獎勵性措施,鼓勵教師的科研成果進課堂。三是加強與高等院校、社科院等科研機構的學術交流和溝通。在科研工作中,鼓勵教師積極借助“外腦”,幫助教師拓寬思維方式,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彌補自身的短板或者不足。同時黨校可結合自身情況,探索舉辦不同主題的學術論壇或學術交流會,加強與其他教學科研機構的溝通和交流,集思廣益促進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組織部干部教育局編.干部教育工作學習讀本[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楊蕊(1984.12--),女,漢族,陜西渭南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干部培訓,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