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權 鐘斌 譚俊杰
【摘要】 目的 分析加溫濕化高流量鼻導管吸氧(HHHFNC)和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NCPAP)在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100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0例。對照組實施HHHFNC治療, 觀察組實施NCPAP治療。比較兩組無創通氣失敗、無創通氣時間、吸氧時間、有創機械通氣開始時間、有創通氣持續時間、PS應用情況, 治療前后早產兒氧合指數、二氧化碳分壓, 死亡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無創通氣失敗率24.0%低于對照組的44.0%, 有創通氣持續時間(20.11±1.45)h短于對照組的(23.56±4.91)h, 有創機械通氣開始時間(21.19±2.53)h晚于對照組的(8.25±2.18)h,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的氧合指數、二氧化碳分壓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死亡率為2.00%(1/50), 對照組死亡率為4.00%(2/50),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鼻部損傷發生率12.00%高于對照組的2.00%, 醫源性感染發生率10.00%低于對照組的26.00%,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NCPAP在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中的應用效果與HHHFNC相似, 但NCPAP可更好地降低無創通氣失敗率, 縮短有創通氣持續時間, 延遲有創機械通氣開始時間, 降低感染風險, 而HHHFNC則可減少鼻損傷發生率。
【關鍵詞】 加溫濕化高流量鼻導管吸氧;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應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7.037
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生和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相關, 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可出現呼吸困難、急促及發紺等癥狀, 若得不到及時救治, 可出現呼吸衰竭而大大增加死亡風險。目前對于呼吸窘迫綜合征常用呼吸機支持治療[1, 2]。其中, HHHFNC和NCPAP是兩種常見的治療模式, 本研究探索了HHHFNC和NCPAP在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的應用效果,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50例。對照組男女比28∶22;出生體重1200~2100 g, 平均出生體重(1673.45±441.21)g;胎齡28~30周23例, 胎齡31~34周23例, 胎齡35~50周4例;初產婦41例, 經產婦9例;產前使用激素15例;剖宮產34例。觀察組男女比29∶21;出生體重1212~2121 g, 平均出生體重(1674.01±441.45)g;胎齡28~30周24例, 胎齡31~34周22例, 胎齡35~50周4例;初產婦42例, 經產婦8例;產前使用激素15例;剖宮產34例。兩組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實施HHHFNC治療。鼻導管直徑比患兒鼻孔內徑50%小, 設置初始流速5 L/min, 設置吸入氧濃度維持在血氧飽和度90%~95%, 若流速升高1 L/min(直至12 L/min), 且吸入氧濃度比初始值升高10%, 二氧化碳分壓升高10 mm Hg(1 mm Hg=0.133 kPa),?胸部X片顯示肺擴張減少, 且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之一, 均需要將流速降低0.5~1.0 L/min:①吸入氧濃度<30%, 血氧飽和度90%~95%;②二氧化碳分壓40~60 mm Hg。若吸入氧濃度維持在21%且血氧飽和度維持90%~95%持續>6 h, 則可停止HHHFNC的應用。
1. 2. 2 觀察組 實施NCPAP治療。設置呼氣末正壓5 cm H2O(1 cm H2O=0.098 kPa), 設置吸入氧濃度維持在血氧飽和度90%~95%, 若吸入氧濃度<30%, 呼氣末正壓≤4 cm H2O, 維持血氧飽和度90%~95%持續>6 h則可停止NCPAP治療[3]。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無創通氣失敗、無創通氣時間、吸氧時間、有創機械通氣開始時間、有創通氣持續時間、PS應用情況, 治療前后早產兒氧合指數、二氧化碳分壓, 死亡情況及并發癥(鼻部損傷、醫源性感染、敗血癥、腦出血、視網膜病變、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動脈導管未閉)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無創通氣失敗、無創通氣時間、吸氧時間、有創機械通氣開始時間、有創通氣持續時間、PS應用情況比較 觀察組無創通氣失敗率24.0%低于對照組的44.0%, 有創通氣持續時間(20.11±1.45)h短于對照組的(23.56±4.91)h, 有創機械通氣開始時間(21.19±2.53)h晚于對照組的(8.25±2.18)h,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無創通氣時間、吸氧時間、PS應用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治療前后氧合指數、二氧化碳分壓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后, 兩組氧合指數、二氧化碳分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的氧合指數、二氧化碳分壓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死亡情況比較 觀察組死亡率為2.00%(1/50),?對照組死亡率為4.00%(2/50),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鼻部損傷發生率12.00%高于對照組的2.00%, 醫源性感染發生率10.00%低于對照組的26.00%,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敗血癥、腦出血、視網膜病變、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動脈導管未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NCPAP是常見的無創呼吸支持技術, NCPAP的實施時間越早, 越可能規避機械通氣和氣管插管, 還可減少肺表面活性物質的使用, 但NCPAP的使用過程中因頭部位置頻繁變化導致護理強度、難度和時間增加, 且NCPAP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鼻損傷風險[4, 5]。
HHHFNC模式無需用鼻塞, 可降低鼻部損傷風險, 但會增加醫源性感染風險, HHHFNC屬于一種新型無創呼吸支持方式, 其通過對鼻咽部解剖無效腔進行沖洗, 借助濕化和暖氣促進代謝功的下降, 促使氣道保持正壓, 從而提供呼吸支持。HHHFNC借助狹小導管進行加濕加溫氧氣輸送而達到維持呼氣末正壓和供氧作用, 其產生的氣道正壓和早產兒體重之間的關系密切。但HHHFNC氣道正壓無法直接調節和監測, 容易出現壓力不足和正壓過小的現象而無法建立有效氣道正壓[6, 7]。
上述兩種方式均能有效預防早產兒肺泡萎縮和凹陷, 促使肺泡動脈氧分壓差降低, 促進氣體彌散面積增加, 減少肺內分流而促進氧合作用改善, 從而改善早產兒的預后[8, 9]。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無創通氣失敗率24.0%低于對照組的44.0%, 有創通氣持續時間(20.11±1.45)h短于對照組的(23.56±4.91)h, 有創機械通氣開始時間(21.19±2.53)h晚于對照組的(8.25±2.18)h,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無創通氣時間、吸氧時間、PS應用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的氧合指數、二氧化碳分壓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死亡率為2.00%(1/50), 對照組死亡率為4.00%(2/50),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鼻部損傷發生率12.00%高于對照組的2.00%, 醫源性感染發生率10.00%低于對照組的26.00%,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敗血癥、腦出血、視網膜病變、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動脈導管未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NCPAP在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中的應用效果與HHHFNC相似, 但NCPAP可更好降低無創通氣失敗率, 縮短有創通氣持續時間, 延遲有創機械通氣開始時間, 降低感染風險, 而HHHFNC則可減少鼻損傷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譚開卷, 曾秋月, 陳鳳喜. 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發生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危險因素.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20, 33(4):617-618.
[2] 劉穎, 聶川, 顏慧恒, 等. 經鼻無創高頻振蕩通氣與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初始治療中的效果比較. 廣東醫學, 2020(3):1-5.
[3] 陳永存, 汪勇芬, 朱藝芳, 等. nIPPV與nCPAP聯合豬肺磷脂注射液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療效比較. 當代醫學, 2020, 26(5):104-107.
[4] 陳樹亮, 翁偉江, 高華. 大劑量沐舒坦聯合持續正壓通氣(CPAP)治療早產兒特發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觀察. 吉林醫學, 2020, 41(2):504-506.
[5] 江余明, 沈明強, 曹芳, 等. HHHFNC和NCPAP在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的應用效果. 江蘇醫藥, 2019, 45(10):1008-1011.
[6] 劉瑩, 黃銀娟, 黃麗婷. 危重癥專職護理在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中的應用. 齊魯護理雜志, 2019, 25(13):91-94.
[7] 司亞麗, 王晉平, 沈仙, 等. 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NCPAP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效果分析. 中國處方藥, 2019, 17(6):85-86.
[8] 米思璐. 早期呼吸支持優化策略在呼吸窘迫綜合征高危早產兒管理中的臨床效果分析. 中國社區醫師, 2019, 50(1):30, 32.
[9] 劉文強, 徐艷, 韓愛民, 等. 兩種不同通氣模式在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撤機階段的應用對比.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18, 20(9):729-733.
[收稿日期:20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