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物采訪是新聞采訪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采訪與報道方式,通過對新聞人物的采訪,捋清事件脈絡,表達新聞觀點,反應社會現實,傳遞思想價值觀。文化人物采訪做為人物采訪的一種類型,是文化新聞報道中常見的一種報道方式,記者通過與文化名人的對話,挖掘人物的文化氣質與內涵,向公眾傳遞先進的文化思想與理念。做好文化人物的采訪與報道,不僅需要記者有扎實的采訪基本功,還需要記者自身有著一定的文化積累與文化內涵,無法與采訪對象在采訪問題上對等的溝通,就無法做好文化人物的采訪。
一、做足采訪功課,預留回答空間
在面對文化名人進行采訪時,很多年輕記者總是不知該如何“下手”,諸如“印象、近況、生活”等常規問題雖然“親民”,但是卻無法讓采訪對象表達出深邃的文化思想與文化內涵,無法增加文化人物報道的文化厚重感。要想在采訪文化人物時言之有物,有問題可問,首先一點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做足功課。
采訪文化人物,首先要對人物有一些最基本的了解,然后在采訪的過程中再深挖細節,從而讓人物更加豐滿與生動。在做功課時可以從人物的成長經歷或文化觀點入手,梳理文化脈絡,抓住人物特點,掌握文化傾向,通過對人物成長經歷與文化觀點的熟知,從淺入深、層層遞進地設計采訪問題,才能讓之后的采訪漸入佳境,讓采訪對象打開思緒將所思所想更好地表達出來。
具體到采訪問題的設計,可以從新聞熱點或文化現象做切入點,并從這些熱點與現象逐漸引申開來,或從被采訪人物曾經公開發表過的觀點與言論以及個人經歷入手,這樣即可以拉近與被采訪者的距離,也可以拋磚引玉,與采訪對象就某一問題相互之間展開深入的探討。在設計采訪問題時要給被采訪者充分的能夠展開闡述的回答空間,在面對許多被采訪經驗不足或者不擅言辭的采訪對象時,如果你所設計的問題用簡單的是或者不是就能回答,那你還如何讓采訪對象進一步地來表達自己的文化觀點呢?
其次,在采訪問題的設計上盡可能相互之間要有一定的邏輯關系,這樣既不會顯得所問問題 過于直白,也方便被采訪對象進一步打開思路,并引起被采訪對象的興趣,有利于相互碰撞出更多思想與文化的火花。
在設計采訪文化人物的采訪問題時,一定要避免過于生澀與小眾,無法接地氣的問題。不管所采訪的文化人物的學識是多么的淵博與高深,但最終記者的采訪目的是要把他或她的文化觀點傳達給大多數人,所以過于生澀或者是普通民眾無法讀懂和理解的問題應避免涉及。
二、學會少說多聽,善于“見招拆招”
在實際采訪工作中,總是有一些記者在采訪時過于注重鋪墊和自身情感與感受的表達。在滔滔不絕的鋪墊后,被采訪者經常會完全找不到你所提出的問題的重點,從而使其所做出的回答忽略了問題的實質;而在采訪提問時過多的情感表達不僅削弱的記者的專業性,還會讓被采訪對象在面對過多的情感時只能用簡單的“謝謝”二字作為回答。
在人物采訪的過程中,記者一定要學會少說多聽,將更多表達的空間留給被采訪者,這樣記者才能在被采訪者的回答中獲得盡可能多的有價值的信息與擷取更豐富的文化內涵。采訪文化人物,其目的是通過對人物的采訪傳遞先進的文化理念與思想內涵,這些理念與內涵需要從大量的信息中提煉,如果記者說的比采訪對象還多,就會導致被采訪者不能完整的提供大量的信息,或者信息有所缺失,那么被采訪對象所表達的觀點的邏輯性與說服力就會有所削弱,其文化內涵也無法得到完整的表現。
在與被采訪對象實際交流時,有時會遇到采訪前預設的問題失效或與現狀不符的情況,這時就需要記者面對采訪對象所表達的思想與理念時學會“見招拆招”,這是記者的臨場發揮也是與被采訪對象就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時必不可少的方法。進行文化人物的深度采訪,并不是簡單地把采訪問題拋出就萬事大吉了,在被采訪人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需要記者針對其回答的某點或某項內容二次提問,將一個問題弄懂說透。許多文化人物都是自身領域內的翹楚,一些基礎問題在他們眼中是不用過多解釋的,但是對于普通民眾來說,許多問題是需要用更平實的語言表達才能進一步理解的,這時就需要記者刨根問底,將許多也許是專業領域內的淺顯問題搞清楚、弄明白,這樣才能更好地將其傳達給廣大受眾。
三、簡單平實不故弄玄虛,要做好“翻譯”
在文化人物的報道上,總是存在著兩個極端,一個是浮皮潦草,簡單的采訪素材的堆積,這其中也不泛拼拼湊湊的抄襲。還有一種就是為了突出人物的文化內涵,彰顯其文化歷史的厚重感,將文章寫得非常晦澀難懂,以此顯得“高深莫測”。其實,文化人物的報道并不是僅僅只有一種“陽春白雪”,廣大受眾還需要有更多的“人間煙火”。尤其是在如今這樣一個全媒體發展的時代,沒有易于閱讀的精彩內核,其報道就無法得到有效的傳播。
如何將一篇文化人物的報道既寫得簡單平實不故弄玄虛,又能充分表達出人物的深刻文化內涵,是記者文字與采訪功力的體現??赡茉S多人都會認為,在采訪中積累的素材越豐富,采訪的時間越長在撰寫報道時就會越有料,但實際上,過長的采訪時間對于記者采寫報道并無益處,因為過長時間的采訪不僅很容易讓被采訪對象跑題,還會讓采訪“失重”。在實際工作中,做足采訪功課的前提下,一篇2000字左右的人物采訪,采訪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左右即可,一篇四五千字的人物專訪,采訪時間在一小時左右足以。
對于文化人物的報道,記者要學會如何做好“翻譯”,將采訪對象口中專業、晦澀的語言用簡潔、平實、易于理解的文字翻譯過來,并做好語境與邏輯關系的處理,是這篇報道能否為讀者所接受,并得到更好傳播的關鍵。其實,一篇好的文化人物報道,并不需要過多華麗的辭藻,它所需要的只是潛藏在文字下的精神與文化內核,與細嚼慢咽時仍可供人回味的情感表達。
作者簡介:封嬌,1973年8月出生,女,漢,遼寧省蓋縣,文體新聞中心副主任,大學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娛樂新聞報道。
(作者單位: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