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君 紀媛
摘要: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發展背景下,在線問診App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就醫問診形式。隨著醫療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在線問診的發展受到了重視。為了解決人民“選擇難、憂慮多”的問題、幫助人們高效就醫問診,本文通過整合各在線問診App的資源和功能進行新型App優化設計,以滿足人們的問診需求,有效的幫助病患在線問診。
關鍵詞:“互聯網+”;在線問診App;優化設計;問診需求
1 智慧門診建設項目背景
一方面,2020年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的各大醫療機構都投入到全力抗爭疫情的戰斗中,將人力物力財力向救治新冠病毒患者傾斜,面臨醫用資源的限制、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線下醫生和醫療物資緊缺等現象,為其他病者就醫問診造成不便,面對這一現狀和矛盾,優化在線問診(英文為Online Medical/Doctor Consultation),深化智慧醫療的發展引起了關注。
另一方面,近年來,人民對健康服務的需求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而增強,對醫療門診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在線問診病患存在“選擇難、憂慮多”等一系列的問題,本項目通過調查目前使用度較高的在線問診App,對比其優劣勢和服務模式的革新、采納度、病患信任度與病患選擇影響因素等多方面分析數據,整合各種成熟的在線問診App的資源,優化設計一款新的App系列,幫助病患解決憂慮、便捷就醫問診。
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對智慧醫療在推動就醫問診服務優化再造中的應用進行適當分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 智慧門診建設主要功能及創新內容
2.1主要功能
本項目設計的新型在線問診app服務對象為所有就醫問診需求者。它通過技術手段整合、優化了各種成熟的在線問診app的資源和功能:(1)豐富醫療數據庫和權威醫師信息資源;并提供以大數據為支撐、整合資源為基礎的病患需求(包括問診時間、就醫水平、費用等)鏈接平臺。(2)設有專門醫學領域研究團隊,針對某種疾病給出自動病例分析、智能診斷、復診查看和權威醫師推薦;(3)建立專業藥物銷售渠道,實現醫療物聯網應用(如:實現RFID技術在醫藥物流系統的管理與應用);(4)較快的醫生響應時間,簡化付費(多渠道付費)及通話交流流程;(5)免收掛號費;(6)通過激勵機制(電話咨詢、診后隨訪、虛擬貨幣、保險補貼等),提高上下游合作、增加用戶黏性;(7)加強個人隱私安全保護等。
2.2創新內容
(1)整合的就醫訴求相關推薦服務平臺。面對這么多的在線問診App以及大數據規模的醫生信息,病患難免存在很多疑慮和擔憂,在選擇哪個App、哪位(權威)醫生、如何最快速問診、收費如何等問題上,該項目設計的在線問診App有一套專有的推薦/引導服務平臺,后臺服務器會依據用戶需求篩選出一組分析詳細的推薦選擇出來,為用戶及時響應性的提供有效選擇方案。
(2)功能性無紙質病歷及便捷性電子醫療卡。病患在線問診的病歷都是經過權威醫生的批準而導出的,實現醫生對病患負責制度,以消除病患使用App的憂慮;最值得關注的是,為了滿足病患的各App或不同時段的問診信息的查閱需求,該項目設計打通了App連接功能,需求用戶可以打開App通過該功能進行與其他平臺鏈接,在病患的許可下進行電子病例的整合和完整病例再分析,這樣不僅為病患提供保障而且給醫生精準診斷提供保證。
(3)建立專業藥物銷售渠道,實現醫療物聯網應用。目前在線問診App主要是為病患提供健康咨詢的平臺,沒有完整的醫藥銷售渠道,而該項目設計的App不僅提供給用戶精準的問診診斷,而且為滿足病患不需要四處奔走賣藥的需求,設計了專業的體系化的藥物銷售渠道,并實施RFID技術對藥物供應鏈進行管理,保證正牌防偽、及時將藥物在規定時間內送達給病患。
3 存在的關鍵問題
其他APP存在的關鍵問題主要包括:(1)候診時間較長、候診體驗欠佳;(2)未設置病例上傳功能或導診過程未主動問及病歷史;(3)給予病患科室和醫生選擇上的范圍窄;(4)不能查詢醫生信息;(5)回復較慢;(6)回診方式局限;(7)問診時間和信息條數限制;(8)付費較高、付費方式體驗欠佳;(9)購藥:無處方開具處方藥。
據目前數據分析,該項目通過整合各app資源后,會改善以上問題,但同樣也會將會遇到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進:
(1)患者個人隱私保護有待提高:由于數據共享存在安全隱患,互聯網缺乏對網上虛假信息的專門管理與鑒別,不僅會誤導人們的認知,而且暴露出安全隱患。
(2)人才缺乏:智慧門診的建設缺乏專門的技術人才,既能精通醫術又能熟練掌握大數據、物聯網等計算機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較少。
(3)數據價值密度低:優化后的在線問診App大數據具有海量的數據規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價值密度低的特征。
4 小結
在信息時代發展的背景下,智慧門診的出現,打破了傳統醫療問診的禁錮。智慧醫療建設是社會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新階段,是醫療建設的一項大工程,其建設發展能夠提供高效的、便捷的醫療服務,提供更公平、開放的醫療資源供給,保證更高效的、低失誤的就醫服務保障。
參考文獻:
[1]?鄒青勝,陳春濤,孟作為,王琦.構建智慧醫院,提高門診線上支付比例[J].中國質量,2019(11):87-89.
[2]?曾瑜敏.智慧醫療推動門診服務流程再造分析[J].信息記錄材料,2019,20(11):173-174.
[3]?王妍.疫情期間在線問診激增,互聯網醫療能否順勢崛起?[J].新產經,2020(03):80-82.
[4]?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訪問量大增 線上就診率將至10%[J].企業觀察家,2020(02):44-45.
[5]?張斌. 移動互聯網下的智慧醫院門診APP設計與實現[D].蘭州交通大學,2016.
[6]?項高悅,曾智,沈永健.我國智慧醫療建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探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24):2998-3000.
作者簡介:陳藝君(1998.5.10),女,漢族,山東菏澤人,本科生,物流工程專業在讀。
紀媛(1990.1.11),女,漢族,吉林長春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港口規劃與布局研究。
(作者單位:大連東軟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