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鵬英
摘要:在巖土工程事業高速發展背景下,新穎、多樣化的巖土技術在土木工程建設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妥善解決巖土工程建設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建筑成本逐漸增加、工程質量不合格,以及地質災害頻頻發生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會給巖土工程的進一步發展帶來重重制約,更嚴重的是會給周圍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諸多威脅。[1]對此,相關部門與施工單位應給予足夠重視,針對其存在的各類問題,制定出科學完善的應對策略與方案。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與防治
中圖分類號:P694?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社會現代化建設與環境保護事業固有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地質災害數量增多、波及規模不斷擴大,嚴重威脅到大眾人身及財產安全。因此為更好組織資源開發及工程建設活動的可持續開展,工程管理部門需做好施工期間地質災害成因的研究工作,結合巖土工程施工環節及需求,制定出更加專項科學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為早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目標貢獻一份力量。[1]
1地質災害的種類
1.1滑坡
滑坡就是斜坡結構受地震、河流沖刷、人為干擾等因素影響,出現坡體土質結構軟弱、整體或局部下滑的現象。一定規模滑坡地質災害會直接威脅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并對周邊房屋及基礎設施造成嚴重破壞。
1.2崩塌
崩塌地質災害主要誘因為礦山開展、道路挖掘等。在堆扎填土等巖土工程開展期間,陡坡上巖石結構翻滾掉落,同時因巖土結構內出現開挖空洞,導致整體結構出現局部滑動或斷裂等現象。
1.3泥石流
泥石流就是在降雨量異常增加的情況下,山坡及溝谷中混入大量泥沙、碎石等結構而形成的固體洪流。就目前來看,泥石流地質災害主要由于過度開采、隨意丟棄砂石等行為造成。[2]
1.4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地質災害主要表現在地面異常下沉、裂縫等形態。隨礦產開發及地下水抽取活動的頻繁開展,地面變形問題愈加嚴重,對周邊居民及建筑的安全性造成嚴重不利影響。
2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
巖土工程和地質災害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巖土工程中人為因素的影響,導致地質災害自然演化周期將大幅度縮短,也就是說,地質從穩定到不穩定的變化經過的時間顯著降低,這樣便會導致各種地質災害發生,這方面的地質災害的突發都會給人們帶來經濟損失,嚴重的可能導致生命損失,所以說,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是危害級數極高的一種災難性事故,巖土工程和地質災害兩者之間有著較強的關系。對于巖土工程地質災害來講,其產生的主要原因往往都是自然環境、人文因素的影響。若施工地區的生態環境原本就十分脆弱,通常都極易受到破壞,進而引發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各類自然災害。同時,若施工過于頻繁,隨意的破壞植被,也會導致各類災害的頻頻發生。此外,若開發巖土,原有的地質結構陷入失衡狀態,也極易導致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產生。當前,不合理的人為操作也逐漸成為了各地區頻頻產生自然災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要想盡可能減少或是預防各類地質災害的產生,就必須要基于對其成因的綜合分析,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盡可能減少給各地區環境、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方面帶來的不利影響。[2]
3在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3.1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建設
要向最大限度的減少地質災害給環境、企業,以及人民帶來的危害,除了重視防治、檢測工作的有效落實之外,對于地質災害工程的建設工作也要給予足夠重視,結合具體情況,落實好護坡工程、攔截工程以及移民工程的建設工作,以此來盡可能減輕地質災害給環境帶來的破壞程度。此外,通過地層的不斷加固,以及各個施工環節的進一步優化,既可以促進施工質量、進度的不斷提升,也能夠盡量減少施工安全事故的產生,為巖土工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就目前來看,我國應用較為廣泛的工程措施就是:排水與截水、支護與遮擋、加固與護坡、卸載等,發揮的積極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且從某一層面來講,也擁有相應的基礎發展挑戰。比如,因為切坡所而引發的滑坡可以通過地表排水,以及前端支檔這一方式的科學引用來進行對災害的有效防治。針對一些規模較大的滑坡來講,在落實各項防治措施之前,需要結合具體情況,落實好各項地質勘查工作,基于此再制定相符合的防治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夠顯著提升其防治效果,才能夠為邊坡的穩定、安全可靠性提供有力保障。[1]
3.2進行地表變形及崩塌控制
巖體施工過程中,地表變形和崩塌的發生頻率明顯高于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因此,實現地表變形和崩塌現象的防治極為關鍵。一方面,在施工過程中,應對工程建設的地質環境進行勘查,實現地下礦業開采、地下水抽取、表面巖溶活動等內容的嚴格把控。另一方面,施工人員還應對巖土工程的施工技術進行規范。即注重巖土工程及后續工程的科學設計,確保工程荷載指標與巖土承載能力的吻合。
3.3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防治地質災害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然因素以及自然條件下土質、植被等原因造成的,因此通過改變生態環境的生物防治方法可以有效的減少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發生。這種措施主要是通過植樹造林、植被護坡的方式加強地質災害高發地區的植被覆蓋率,提高土質,從根本上提高土壤本身抵抗地質災害的能力,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生物防治的方法不僅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同時資金投入相對較少,既可以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又可以減少經濟成本,而且生物防治完成后,可以連續多年產生效果。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多是由于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而產生的,生態自然恢復能力較差,再進行其他工程施工會進一步加大對自然的破壞。因此生物防治的方法是一項長久有效、節約成本、適用性強的方法。
3.4實施適當的避讓措施建設
具體來講,就是在保障不給施工工程質量、施工工期帶來不利影響的基礎上,對工程施工地點、時間等方面做出恰當調整。比如,在遇到雨天時,要盡可能停止作業,然后再選擇恰當的時機,對工程實施合理加固。與此同時,結合具體情況,以及可能面臨的災害問題制定完善、適合的災害轉移方案,遵循就近原則來落實好對施工人員,以及附近相關居民的各項轉移工作,以此來將地質災害給環境、人民帶來的危害程度控制在最小。就目前來看,搬遷、適當的避讓措施在我國沿途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應用的較為廣泛,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
3.5針對崩塌以及地表變形地質災害防治方法
對于崩塌地質災害主要通過排水來減少巖體內部的流水侵蝕以及對墻體、坡體維護的方式進行防治。對于地表變形的地質災害主要方法是夯實地表、對裂縫進行灌漿。夯實法是通過巨大的壓力對土體沖擊后增強自身的抗壓能力。灌漿填土的方法是在地面已經產生塌陷、裂縫等災害后,通過對發生災害的地方進行清理后實行填充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結束語
綜上所述,巖土工程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發展過程當中也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針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發生,我們應該不斷分析各項災害的成因,從而制定出更加有效地防治措施,融合新的技術方法提高防治水平。
參考文獻:
[1]?張永偉.華北平原德州地面沉降成生機理、監測預警與可控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4.
[2]?孔令湖,姜愛玲,尚磊.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與實踐探討[J].山西冶金,2015,38(05):58-59+92.
[3]?高其澤.贛北地區紅色砂泥巖滑坡滑動機理及防治技術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16.
(作者身份證號碼:14118119910413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