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西方美術史中,窗戶這一意象頻繁出現在藝術家的作品中。窗戶在畫面中經過藝術家的加工,不僅使畫面在空間上得到擴展,延伸了觀者的視線,同時也隱喻著藝術家的精神世界。馬蒂斯作品中“窗”的意象有著對表達自我價值的強調,并且在動亂時光里撫慰人民群眾的心靈,啟迪人們去發現、找尋、宣揚個人的價值,充滿了對人性的關懷。
關鍵詞:窗;馬蒂斯;精神內涵;隱喻
一、窗在藝術中的表現
窗戶在建筑領域屬于建筑物的一部分,承擔著通風透光的功能,是室內與室外的一個連接。安·弗里德伯格在其著作《窗的實質》中寫道:“窗戶就是一個開口,是提供光線和通風的孔洞。它可開啟,可閉合;它將空間分成了這邊和那邊、里邊和外邊、前面和后面。”[1]實際上,窗戶不僅是建筑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藝術中也經常被藝術家表現。文藝復興時期的阿爾貝蒂在《論繪畫》一書中明確提道,繪畫也應該像一扇窗戶,透過它觀者可以明了畫面內容,也能夠洞察畫面背后的內在意義。在此,阿爾貝蒂提及的是繪畫作品本身的隱喻,而縱覽整個西方美術史,以窗為題材的繪畫作品比比皆是。
(一)窗在作品表現形式中的運用
被藝術家描繪在作品中的窗戶,使畫面構圖、空間表現和觀者的視線得到延伸。西方藝術史中的不朽著作——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作者獨具匠心地利用人物背后的窗戶加深了畫面的縱深感,豐富了作品的空間層次感。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所創作的《教堂中的圣母》中,窗戶不僅使得陽光照進教堂,借此來弱化教堂內部的莊重氣氛,陽光照耀著圣母,使其看起來更為親切、秀美端莊。窗戶在畫面中的審美作用在17世紀荷蘭畫家維米爾的作品中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倒牛奶的女仆》中的窗戶被描繪在墻壁的一側,這扇窗不僅使畫面形成了強烈的空間感,而且使畫面在表現形式上也顯得更加豐富,光從窗戶透進室內,增添了畫面和諧與詩意的感受。
(二)窗在表達作品情感中的運用
隨著藝術史的發展,畫面中的窗戶又不僅僅是承擔畫面形式上的作用,藝術家的觀念也滲入其中。正如德國著名美學家、哲學家黑格爾在《美學》中說道:“藝術作品中形成內容核心的畢竟不是這些題材本身,而是藝術家主體方面的構思和創作加工灌注的生氣和靈魂,是反映在作品里的藝術家的心靈。”[2]通過藝術家的構思和表現,窗戶這一意象具有了更深層次的內涵,承載和隱喻了藝術家的內心情感,傳達出藝術家對外部世界和自我內心的認知。安德魯·懷斯的《海風》,作品以簡潔的構圖、樸實細膩地描繪傳達出藝術家的精神內涵,隱喻了藝術家的思鄉情懷,使觀者沉浸在一種凄涼寂靜的氣氛中。愛德華·霍珀作為20世紀美國超級寫實主義的大師,窗戶更成為了其繪畫作品的代表符號。在《夜鷹》中,室內坐著四個不同角度的人物,明亮的燈光透過玻璃窗傾瀉在街道馬路上,周圍的黑暗與明亮的光線所形成的反差映射出孤獨冷清的氣氛,暗示了當時美國民眾的生存狀態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微妙關系。
二、馬蒂斯作品中的精神之窗
19世紀法國歷史學家丹納認為:“正如自然溫度條件的不同變化決定了各種植物的外觀一樣,道德溫度條件的不同變化也決定著各種不同藝術的面貌。”[3]環境對藝術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藝術家的藝術創作總是反映他所處時代的境況。亨利·馬蒂斯作為西方20世紀現代藝術流派野獸派的偉大領袖,一生中創作過許多以窗為主題的藝術作品,他因為一次意外而與繪畫結緣,從此便一直進行藝術創作直至生命終結。“我好像被藝術召喚著,從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是它主宰我”[4]。馬蒂斯一生中不斷以窗為題材來進行描繪,也給觀者打開了了解藝術家內心思想的一扇窗戶。馬蒂斯以窗為題材或元素進行藝術創作,是因為在某種程度上,窗這一元素與繪畫功能有著相似性,馬蒂斯希望作品能夠與觀者進行交流,而窗戶作為外界與內界的連接與他進行藝術表現的目的相契合,因此吸引他將窗戶放置在畫面中,以此來進行繪畫理念和精神的傳達。他曾說過:“窗戶永遠使我發生興趣,因為它們是內部與外部的通道。”[5]
(一)對表達自我價值的強調
馬蒂斯曾在1905年去到法國南部的科利烏爾旅行,正是這次旅行使他的藝術生涯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在這里創作了著名的具有野獸派風格的作品《開著的窗》。在這幅作品中,馬蒂斯直接將打開了的窗戶作為畫面的全部內容,窗戶對著外部世界敞開,兩面墻分別用淡紫色和綠色平涂,窗扉和墻面用粗重的黑線進行區分,陽臺上擺滿了花以及下垂的藤蔓植物,遠處大海上是藍色的船,橘色的帆像利劍一樣插在船上,充滿了力量。馬蒂斯像個革命者,用明亮的顏色以及看起來似乎很隨意的筆觸描繪窗戶和窗外的景色,這在以前的畫家那里是從來沒有過的。馬蒂斯所描繪的窗外并不是從窗戶看出去的真實景色,而是拋棄了傳統的用色法則,完全以自己的感覺表現畫面,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開著的窗》在形式上看起來對傳統繪畫法則進行了革命,實際上則傳達出馬蒂斯對人的關注,馬蒂斯在表現個人價值上做了很好的表率。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工業革命使西方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科技和工業的發展為人們的衣食住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改變了人們長久以來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科技和工業的發展所造成的問題也無法忽視,機器逐漸取代了人工,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自己被困在工業機器這片海洋中,由于找不到存在的價值而感到恐慌。在哲學上,柏格森的生命哲學、薩特的存在主義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等學說在研究方向上直接指向了個人,宣揚個人的價值,這些現象及理論對傳統藝術向現代藝術的變革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開著的窗》雖然是馬蒂斯的一次大膽的色彩實驗,他更多地是遵從自身的感受來進行創作,但實驗本身也是人們試圖去掙脫桎梏、找尋自我的表現。同時,這種不真實、色彩絢麗的窗外景色也暗喻了馬蒂斯在工業時代對田園牧歌生活的懷念。毋庸置疑,《開著的窗》這幅作品不僅在畫面表現形式上進行了大膽創新,更為重要的是這幅使窗成為畫面獨立表現對象的作品隱喻著馬蒂斯的人文主義情懷。
(二)對人民群眾心靈的撫慰
1916年,馬蒂斯創作了《窗戶》。綠色統領整幅畫面,室內的物體以黑色線條勾勒出輪廓,透過半開的白色窗簾的縫隙,可以看到一株生機勃勃的樹干以及那些充滿生命力的樹葉。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室內的地板上,房間的桌子上放置了一盆勿忘我,綻放得如此熱烈與昂揚。整幅作品看上去依舊表達著馬蒂斯對柏拉圖“美是賜予人快感”理論的實踐。這件作品真的只是如此嗎?實則不然。
《窗戶》的創作時間正值索姆河會戰。索姆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死傷慘重。這次戰役使人們見到了“地獄”的景象。同樣在這樣一個被戰爭和硝煙充斥的亂世,畢加索毅然決然地用藝術做武器投入保衛和平運動中,其舉世聞名的作品《格爾尼卡》以粗暴的畫面形式表現了自己對戰爭的批判。馬蒂斯雖然也在這一時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但這些作品大都描繪的是靠窗的室內一隅,和諧、安靜、單純,猶如一首首美妙的詩歌安慰著人們疲憊的心靈。馬蒂斯并不是不關注生活于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大眾,他只是采用了特別的、不同于畢加索瘋狂的揭露現實的方式,馬蒂斯選擇用平和的藝術來撫慰人的心靈,亦如他自己說過的:“我所向往的藝術,是一種均衡的、純粹的、寧靜的、不含使人不安或令人沮喪的成分的藝術。對于身心疲乏的人們,像一把鎮靜劑,或者像一把安樂椅,可以消除疲勞,享受寧靜、安憩的樂趣。”[6]那些窗口和陽光、靜物和植物似乎都在告訴人們這世界的美好,這些類似于“伊甸園”的場景使人們在殘酷的社會現實中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三、結語
綜上所述,窗戶作為一種獨特的視覺符號,馬蒂斯在一生中對其進行了大量的描述。在20世紀這個歷史上最為動亂的時間節點,馬蒂斯目睹了最殘酷的戰爭和最激烈的意識形態對抗,他依然堅持創造“安樂椅”般的藝術,或描繪窗外景致或描繪平淡無奇的窗內家居、靜物,都致力于捕捉愉悅、美麗的畫面。而這絕非是冷漠的,他把世界帶給人們的不安于自己內心中化解,創造出撫慰人民群眾靈魂的藝術作品,為人類創造精神福祉,畫面中的一扇扇窗給人們帶去的始終是對人的關注和生的希望。黑格爾認為現代各流派藝術已經超越了藝術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最高精神需求,藝術家開始通過藝術對自己的思想進行闡釋。馬蒂斯作品中的窗戶啟迪人們去發現、找尋、宣揚個人的價值,充滿了對人性的關懷,從對平凡群體的深刻共鳴中傳達出不平凡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高遠.流動的邊界——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邊框的表征[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6.
[2]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上)[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229.
[3]陳平.西方美術史學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4]蔣長虹.色彩的叛逆:野獸派[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5]馬蒂斯.馬蒂斯藝術全集[M].王萍,夏顰,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6]馬蒂斯.畫家筆記:馬蒂斯論創作[M].錢琮平,譯.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段國瑩,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研究生。
實習編輯:牛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