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喜鳳
摘?要:少先隊干部是少先隊員的帶頭人,是隊集體的核心,在班級中也是連接隊員和教師的橋梁和紐帶。一個優秀的班集體必然會有一支戰斗力、凝聚力強的班隊干部隊伍,在班級管理中他們必定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協助班主任建立起班級正常運轉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風,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出色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班集體的成長與少先隊干部的成長相得益彰。
關鍵詞:少先隊;干部責任意識;中隊管理時效
一、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少先隊員的責任感
責任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實際活動中鍛煉出來的。一般情況下,少先隊小干部比普通少先隊員有責任感,這是因為我們給予了他責任與信任。如果我們把對少先隊小干部的責任和信任推廣給全班少先隊員,那么全班少先隊員的責任意識都能得到提高。因此我們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更多的少先隊員參與班級管理,給予事做,給予擔挑,廣泛聘任小干部。平時,我們要強調誰都可以當小干部,只要他有一顆對工作負責、對集體負責的心;又明確規定了每個小干部的責任,如學科代表,負責給作業一百分的隊員發獎勵等;也根據隊員的興趣、特長和要求,給每個對員安排一兩項為集體服務的固定工作,讓他們在班級管理中負一定的責任。在管理活動中,我們要發揮啟發誘導,補充完普,協調督促的作用;還讓少先隊員們參與制定班級目標設計活動方案,并指導他們組織實施和評價。這樣,不但使每個少先隊員在管理中受到教育,得到鍛煉,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培養了他們關心集體,勤于為集體做好事的責任心。
二、幫助他們準確定位,做好表率作用
有些班主任認為,學生還小自己都管不住自己,基本上沒有組織與管理的能力,班隊干部發揮不了什么作用。班長的職能只是每堂課“喊起立”,體育委員只是做操時站在隊伍的前面而已;學習委員成績優異但是什么都不干。他們只是把學生干部當作一種“擺設”,學校要求各班成立班委會、團支部他們就給出這么個“職位”。還有一些人只是利用“干部”這個令人向往的“榮譽”,激發學生,誰學習好、學習努力就讓誰當班隊干部,僅此而已。
其實班集體是一個小社會,是少先隊員成長的園地,是鍛煉能力的場所,是施展才華的舞臺,是實現理想的搖籃。在班干部培養與運用上,我們應樹立這樣的理念:“培養少先隊干部就是在培養組織者與管理者的幼苗。就是要激發小干部帶領學生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要讓少先隊員們懂得少先隊干部不只是一種擺設、一個職位。作為班隊干部,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則,做好表率作用。其次應當熱心班級工作,秉公辦事,樂于助人,富有開拓進取精神,還要有責任心,工作能力較強,并且有擔任相應的工作的特長、興趣愛好,在同學中具有較高的威信等。
三、平時加強培訓,提高工作效率
一個班級選出來的班隊干部不是天生來就會管理班級,他們的管理能力是靠班主任培養出來的。為此,班主任成定期或不定期地對他們進行培訓,教會他們管理方法,讓他們懂得利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科學地客觀地管理班級。這樣,少先隊干部才能胸有成竹地管理班級,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班級的管理才井然有序。比如每隔一個星期給班隊干部上一節輔導課,介紹全國各地一些優秀教師、班干部的管理方法,分析班級情況,針對班級存在的問題,教會他們如何解決,引導他們如何做好同學的思想工作。少先隊干部的培養及其工作效率的提高,與班主任的加強培訓是分不開的。
需要注意的是,培養少先隊干部,不是把他們訓練成機器,監督隊員們出勤、勞動、學習等來減輕老師的工作量,也不僅是通過他們來了解隊員的思想動態;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個性,激發個人潛能,發揮個人特長等。然而,一些班主任在認識上出現了偏差。一些班主任隨便“甩手”,而不給小干部們任何的指導,只想自己圖輕松。然而這樣做忽視了一個大前提,少先隊干部畢竟是學生,是一群正在成長的人,少先隊干部本身就有能力上的不足和個性的缺陷。光憑他們是不可能把班級工作開展的很好,其危害是很大的,許多差班因此而起。還有一些班主任開展少先隊干部工作就是問,“最近班上誰誰又不聽話了、違紀了”。他們哪是在培養班隊干部,他們是在培養監工、培養間諜。這樣班干部承受著班主任和隊員們兩方面的壓力。這種方式嚴重欺騙、傷害隊員的情感,會導致隊員間的猜忌與對立,很不利于全體隊員的成長。學生對這種管理方式深惡痛絕。班主任必須給他們必要的方法上的指導,班主任要當好顧問與教練。就像教一個根本不會游泳的人,既要放手使其“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又要保證其人身安全。
少先隊干部的培養是多方面的,不是孤立地進行的,而是相輔形成,相互聯系的。一批好的班隊干部能為班集做很多很有益的工作,能夠帶動全班隊員團結奮進、嚴守學校紀律,共同進取,共同拼搏,是形成優秀班集體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韓鳳丹. 少先隊輔導員的專業發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8.
[2]蔣莉. 以少先隊活動為載體的小學責任教育實踐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
[3]吳建明.淺談少先隊干部的培養[J].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07(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