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巨榮
摘?要:隨著當前我國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體系不斷改革和發展,目前職業院校在對學生進行專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于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應用看的非常重要。且在應用多種模式對其進行不斷的優化與完善,旨在通過這一措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提升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在這一背景下,研究將結合混合學習的理念,對學生進行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教學工作的設計與開發,進而實現對學生的高校培養與引導,并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優化學生的學習思維,穩定學生的學習水平。
關鍵詞:混合學習;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課堂教學;微課應用
在當前的教學工作開展背景下,主要面臨的問題有:教師對于選題活動的思考和應用有失偏頗,且無法結合不同的教學選題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學活動設計,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素養無法實現有效地提升和發展。另外,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如何解決課堂教學中發生的問題,以及如何規避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能夠不夠,且無法對課堂教學中潛在的問題進行正確的分析。針對以上問題,研究將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選題
教師在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基于混合學習的模式為學生進行微課教學方法的創設,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感知能力。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務必要嚴格選題思路,提升選題的標準,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對其進行選題范圍的確定。
例如:教師在選題過程中,可以結合“借題發揮”的教學理念,選擇可以延伸和發展的內容,然后結合個人的教學經驗對其進行微課教學方法的設計,進而融入多種教學元素,體現對學生的高效培養與引導。在這一背景下,學生的學習目標會更加明確,且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素養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同時微課教學工作開展的作用和價值也會體現出來。
二、教學活動的設計
(一)教學視頻的制作
首先,教師可以在設計微課內容的時候,結合之前的選題范圍對學生進行微課視頻的制作。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直觀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能夠讓學生對相關學習知識點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
例如:教師在設計微課視頻的時候,可以結合混合學習的理念為學生設計相應的教學環節,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體現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進而通過實踐應用的方法對其進行一一開展。在這一方法的應用中,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和直觀感受能力均會得到提升與發展。隨后,教師再結合媒體講解、動畫分析、視頻驗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知識教學與引導。
(二)教學評價的開展
通過教學評價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培養,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自信。在微課設計中,教師需要結合混合教學的方法,對不同環節的教學工作開展進行相應的評價。這樣能夠讓學生長期處在一個積極的學習狀態下,且能夠引導學生的思維和個人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
例如:教師在通過評價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結合學生的不同環節學習效果提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方法。或者可以通過練習的方式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另外,教師還需要給學生更多的鼓勵,表揚學生在學習中發揮的優勢與特點。教師對學生的認可,是學生發展和進步的主要動力,也是促進學生對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深度學習的有效保障。
三、需注意的教學問題
(一)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很多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開展中表示,對于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應用,以及對于微課制作和設計的能力不夠,因此對學生開展課堂教學工作的時候無法實現高效的知識講解與引導。這是當前很多教師面臨的一個問題,因此學校需要從中發力,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并且要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確保每一名教師都能夠過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后續教學工作開展的順利性,才能確保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二)引導學生適應微課學習環境
部分學生表示,由于在長期的傳統學習方法應用中已經習慣了灌輸式的學習模式,突如其來的微課教學方法和混合學習模式的應用對于自己來說需要一定的接受和理解時間。面對這一情況,教師需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且需要結合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優勢,融合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與培養。在這一背景下,學生的適應性會得到提升,且學生對微課學習環境以及混合學習方法的應用,也會更加高效。在這一模式的長期發展中,能夠引導學生對專業知識作出深入的了解,帶動學生的學習能力穩定發展與提升。
三、結束語
微課教學工作的開展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內容的時候,通過直觀的方法對抽象的知識概念進行分析與了解,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嚴謹的思維。這對于提升學生的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學習能力,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認知和學習習慣有著重要的引導意義和現實作用。
參考文獻:
[1]陳雅萍.電類專業課程MOOC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以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為例[J].職業教育(中旬刊),2016(11):3-5+11.
[2]解偉增.優化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果[J].職業教育(中旬刊),2016(0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