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冬石 謝旦嵐

摘 要:生態建設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已經被證實,城市千差萬別的特點使先進城市的成功經驗不能簡單復制。本文對國內外綠色生態型城市建設的影響因素和發展路徑進行歸納,并總結三座知名城市的綠色發展經驗,構建綠色生態型城市發展結構體系。為不同的城市找準綠色發展的落腳點,合理制定長短期結合、多方協同的發展戰略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綠色發展? 生態保護? 綠色生態型城市
建設新型綠色生態型城市是“新常態”下城市治理思路的科學調整,近年來,我國的城市在度過了資源賦能和政策紅利的發展階段后,開始面臨著經濟增長和生態保護的博弈制約,如何在加強環境保護、生態修復、減少對自然干擾的同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性綠色增長,是我國城市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但由于城市處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有著不同的人文環境和產業結構基礎,綠色發展的進程也不一致。所以,進行綠色生態型城市發展結構體系的構建,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綠色產業發展戰略和綠色增長發展戰略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綠色增長的概念由Murgau(2001)年正式提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2009)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2011)分別對其內涵進行了闡述。在黨的十九大中,對我國的城市建設提出了生態建設與綠色發展并行的方針。在學術研究層面,生態保護一度被認為是城市發展的一個外因條件,且與經濟發展是效益悖反的關系。但隨著不注意生態保護給人類帶來的一次次的災難,生態問題成為城市發展中不得不考慮的條件,在這一階段,學者把生態保護視為經濟發展的外生變量。但在近十年,不斷涌現出的綠色生態型城市,其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形成了正相關效應,學者們也就此展開了深入的研究。Sharma等(2005)分別從環境規制、利益相關者和環保意識的角度討論了綠色技術創新驅動力問題;Philbin(2008),王海軍等(2017)分別進行了城市綠色發展績效評價模型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丁剛等(2014)提出了對區域綠色發展進行客觀評價的模型;胡鞍鋼等(2014)構建了“三圈模型”,對綠色福利、綠色財富和綠色增長之間的作用關系進行了分析;韓晶(2016)從縱橫雙維度描述了我國城市綠色發展的階段特征,并從技術、制度和階段性上分析了綠色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孫毅(2012)和孫菲等(2018)就不同的資源利用型城市進行綠色生態轉型的路徑進行了研究;陳艷春等(2014)構建了綠色技術與經濟指標之間的函數,準確地衡量綠色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曹東等(2012)從政策和機制創新的角度探討了區域綠色發展的激勵問題。
綜上,國內外學者們就城市綠色發展的影響因素、發展路徑和績效評價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也應該看到,現有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具有特征性,脫離了一定的假設后其結論無法進行范圍性推廣,或者在綠色發展的某一微觀層面進行分析,無法產生“以點帶面”的作用,無法有效提煉出綠色生態型城市發展的具體措施。本文的研究通過歸納、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結合國家的戰略方針,考慮政府和微觀主體的共同利益,兼顧長短期的發展效率,提煉出綠色生態型城市發展結構體系。
2 典型城市建設經驗學習
世界上有一些城市,曾經的發展依賴不可再生資源,產業結構單一,在取得經濟發展的同時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但“痛定思痛”之后,經過長期有效的改革,目前在建設綠色生態型城市的過程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本文選取三個典型城市對其建設經驗進行總結歸納。
2.1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以下簡稱布城,是阿根廷第一大城市,是阿根廷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其工業總產值占阿根廷全國的三分之二,城市被評為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25名。發達的經濟并沒有影響布城的生態環境,其被公認為全球第三美麗的城市。通過研究布城的發展史和城市規劃,歸納其在綠色生態型城市的建設經驗。
(1)合理的產業結構。布城的工業發達,但主要以肉、奶制品和紡織品的綠色加工業為主,污染嚴重的鋼鐵、能源產業主要依賴進口。且工業占GDP的比例并不高(16%),相比之下,多元的第三產業占比76%。合理的產業結構是布城綠色發展的前提。
(2)科學的城市布局。布城的城市布局簡單有特色。北部為商業區,東部為休閑娛樂區,西部和南部為居民區,只有東南部為工業區。工業區與城市邊緣的農業、工業進行聯動,形成區域規模效應,且相對固定的產業布局,方便進行綠色隔離和生態保護。
(3)有效的財政傾斜。布城的財政分配,26%的預算用于教育,22%用于環境保護,17%用于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政府對企業的激勵大部分依賴于市場機制,而財政分配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決心,高等教育人才與城市綠色發展形成閉環互聯,環保和公共服務更是對綠色生態型城市的直接支持。
2.2 美國匹茲堡
匹茲堡的鐵、煤、石灰石儲存量豐富,非常適合發展鋼鐵行業。曾經的匹茲堡是美國最大的鋼鐵中心,鋼鐵產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二。資源依賴型的經濟給匹茲堡帶來輝煌的同時,也引起了污染嚴重、就業波動等問題。但匹茲堡及時調整了城市發展規劃,在30年的時間內,已經完成了綠色生態型城市的轉變,甚至被評為美國最適宜居住的城市。總結其建設經驗包括以下幾點。
(1)綠色科技賦能。不斷用綠色科技進行鋼鐵行業的改造,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鋼鐵行業為核心,布局高端制造網絡。改良工藝與外包加工相結合,嚴格控制碳排放和顆粒污染物排放。
(2)經濟多元化戰略。逐步限制鋼鐵行業的擴張,以新型產業代替傳統產業,目前已形成計算機技術、智能機器人、生物工程為引領的多元化產業結構體系。
(3)教育。大力發展教育,吸引高端人才回流,政策引導新科技企業入駐,進行產學研一體化的產業技術創新革命。
2.3 丹麥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是一座非常漂亮、具有童話氣息的城市,環境優化,在“全球最宜居城市”“全球最幸福城市”的評比中連年名列前茅。但其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對石油的依賴過重、工業污油水對城市造成環境污染的情況。即使目前哥本哈根仍舊擁有全國三分之一的工廠,其綠色城市發展的經驗值得總結學習。
(1)能源的綠色轉化。哥本哈根在認識到石油作為唯一的能源引發的問題后,進行了綠色能源的更新,目前形成了以風力發電、太陽能、生物能源為主的綠色能源體系。并以新能源改造為契機,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除了解決本國的能源基礎設施之外,形成了在整個歐洲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2)環境治理作為城市的日常工作重點。哥本哈根有完善的垃圾分類制度、污水處理系統和廢棄品再利用系統。以“海綿模式”進行城市的水污染防控建設,以社區為單位進行污染的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技術創新對產業升級的支撐作用,并通過“騎行運動”和“綠城政策”等進行日常的綠色宣傳和行為引導。
2.4 綠色生態型城市發展結構體系構建
結合國內外的權威機構,包括:OECD、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銀行、中科院等已經發布的綠色增長指標體系,總結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和世界先進城市的建設經驗,本文提出了綠色生態型城市發展結構體系構建框架,如圖1所示。
(1)產業結構。綠色產業結構可以提升產業附加值與競爭力,推動構建繁榮穩定的多元化經濟體系。傳統產業進行兩個方面的調整:產業技術升級,實現資源消耗型產業綠色改造;產業結構優化,促進非資源消耗型產業綠色再造。新興產業中培育新型綠色增長點,推動新興產業綠色創造。
(2)科技創新。增強科研機構與企業的連接,拓寬綠色技術的應用通道;增加政府撥款中R&D投入的比例,并做到專款專用;進行以市場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綠色技術創新聯盟的構建,出臺激勵制度,保證聯盟主體的協同和共同利益;注重對科技人員的培養,扶持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軟硬件建設。
(3)環境治理。布局上把工業區、商業區和居住區進行有效的分隔,保障工業區的排放物遠離水源和生活區;對城市環境修復工程和生態建設工程進行長期穩定的投入,政府主持綠色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的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4)綠色文化建設。大力推廣低能耗、低污染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把綠色生產、消費、流通等理念在全社會深入推廣;大力發展教育,提高人民群眾受教育水平,自覺維護城市綠色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Sharma S, Henriques I. Stakeholder influences on sustainability practices in the Canadian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26(02).
韓晶.我國經濟綠色發展的桎梏與路徑[J].中國國情國力,2016(12).
Philbin S. Process model for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8,11(04).
陳艷春,韓伯棠,岐潔.中國綠色技術的創新績效與擴散動力[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04).
丁剛,陳奇玲.綠色經濟的涵義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2(01).
胡鞍鋼,周紹杰.綠色發展:功能界定、機制分析與發展戰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01).
孫毅. 資源型區域綠色轉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曹東,趙學濤,楊威杉.中國綠色經濟發展和機制政策創新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