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微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十幾次提到“養老”字樣,強調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居家、社區和互助式養老,推進醫養結合,提高老院服務質量”。對于農業人口眾多、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的南陽市而言,籌謀新時代、新形勢下的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我們須在壓力中前行。
關鍵詞:多元化 ?養老服務體系 ?老齡化 ?高質量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7(a)--02
1 構建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的重大意義
1.1 構建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是本市解決人口老齡化的主要抓手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不僅是本市適應經濟新常態的一項主動變革,也事關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戰略性問題。近年來,老年人對衣、食、住、行、醫療、保健、護理、精神消費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大。然而,南陽市在適老性住房改善方面,老年人專業醫療保健、護理服務方面,特別是針對高齡老人、失能老人的看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等都存在明顯的供需失衡,無法滿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那么,如何指引本市養老產業發展,加快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這是現階段我們亟需解決的難題,也是解決本市人口老齡化的主要抓手。
1.2 構建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是本市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力手段
人口老齡化是不可逆轉,也是不可逃避的社會現實問題,不僅給家庭帶來了繁重的養老負擔,也嚴重挑戰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比如養老金的發放、老年人福利設施和老年人醫療保障等,特別是由政府主導的“保基本、兜底線”的養老服務面臨較大財政壓力。人口老齡化是基本國情,但不應該看成一種負擔,而需要把危機轉化為機遇,所以我們應該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挑戰。
現階段養老需求旺盛,但是供給不足,養老產業市場潛力巨大,養老產業不僅不是所謂的夕陽產業,反而還是能夠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發展洼地。因此,在本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經濟競爭力的關鍵節點,我們要把大力發展養老服務產業,作為有力的抓手來推進。這不僅有利于加快本市經濟發展提質增速,也能更好地增加本市第三產業的比重,重新塑造本市合理的產業結構布局。
1.3 構建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是本市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
眾所周知,第三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吸納城鄉就業的主要陣地,特別是伴隨著家庭小型化、人口流動化,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將逐步弱化,這也使得社會化的養老服務將成為大家的必然選擇。但是現階段本市專業的、高素質的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數量嚴重不足,缺口較大,難以應對快速攀增的老齡人口。因此,加快本市養老產業發展,大力培養養老專業人才,特別是吸納農村外出務工青年回到家鄉從事養老服務事業,成為雙贏的選擇。
2 南陽市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本市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不論老齡人口數量還是增長速度都比較迅猛,而且還伴隨有高齡化、空巢化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58.01萬人,占全市總人口數的15.41%。與此同時,全市區域之間老齡化程度差異較大,特別是農村空巢、獨居老年人體量巨大。雖然近年來,本市養老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服務體系逐步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供需失衡、標準參差不齊、多元化的服務體系尚未建立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未富先老
“未富先老”是本市人口老齡化一大特點,隨著老齡化加劇,養老金缺口不斷加大、養老基礎設施不完善、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水平還比較低等,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與目前養老資源短缺的矛盾將逐漸加劇。特別是作為中部欠發達的農業大市,2018年,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0824元,遠遠達不到全國的平均水平,所以不管是本市財政,還是普通家庭都沒有足夠的財力來應對快速的人口老齡化。
2.2 未備先老
在快速攀增的老齡人口和快速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下,我們尚未做好充分準備。一方面,現有的養老機構設施不完善,絕大多數不具備老年人的康復治療和護理,能真正做到醫養結合的屈指可數;另一方面,本市公辦與私立養老院供需失衡,質優價廉服務好的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而很多位置偏僻的城郊養老院則是高空床率。不僅如此,現在隨著人口的快速流動、家庭小型化,獨生子女的“4-2-1”家庭結構,在客觀上進一步弱化了家庭照顧老人的能力。特別是失能、獨居、空巢老人群體的不斷擴增,將進一步激發社會化的養老需求,而對于廣闊的市場需求,我們的供給明顯不足、不暢。
2.3 養老服務水平滯后、缺乏統一的養老服務標準
現在,南陽市還未制定出臺關于養老服務行業的統一標準,很多的養老機構資質較差,能為老年人口提供的養老服務水平也十分有限。特別是針對老年人多發的慢性病、多發病也無法提供有效的醫治。很多的養老機構是遠離市區,如果出現老年人突發疾病,我們的養老機構尚未形成有力的應對措施,可以說是“醫院不能養、養老院不能醫”。
整體來看,就是南陽市人口老齡化體量巨大、發展迅猛、影響深遠。但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準備明顯不足、短板顯著、矛盾集中。因此,必須全線作戰、重拳出擊、力爭突破。
3 構建南陽市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的路徑選擇
3.1 提高認識,強化宣傳,高度重視養老服務業工作
南陽市自1998年正式步入老齡化城市行列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本市人口老齡化形勢“十分嚴峻”,各級政府應增強緊迫感與責任感,明確認識加快發展養老服務產業,不僅是本市適應經濟新常態的一項主動變革,也是事關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戰略性問題。因此,我們要把加快發展養老與健康產業,作為長期戰略任務執行,作為重要民生工程來推進。
3.2 加強領導,健全機制,保障養老服務業健康快速發展
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中央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們要進一步放寬準入條件,優化市場環境,降低準入門檻,支持新興養老業態發展。對此,南陽市要深刻領會,多從頂層高度對本市養老服務產業,進行制度化的安排,系統化的設計,更加清晰地明確本市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目標。
3.3 多措并舉,多元發展,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1)發揮政府養老兜底機制。盡快出臺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具體措施,加大對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力度,對農村供養人員,切實提高供養標準,真正實現老有所養。切實解決好公辦養老機構人員編制問題,辦好公辦、保障性養老機構。強化示范引領,依托本市優越的地理位置,建設一批集養老、醫療、養生為一體的專業化、品牌化的養老項目,發揮其示范引領的作用。
除此之外,對符合條件的民辦養老機構,通過給予建設補貼,實現新建、改擴建和租賃,以此來增加的本市養老機構床位的有效供給。與此同時,立足南陽實際,充分發揮南陽地理位置優勢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大力開展養生養老產業體系建設,打響“健康南陽—頤養寶地”的品牌。
(2)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建設項目,切實打通全市服務網絡。實施居家養老示范工程,在縣區、街鎮,建立居家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在社區(村),設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通過典型的示范作用,打通本市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實現全面升級。探索江蘇“虛擬養老院”模式,努力建設南陽市“12349”居家養老信息系統,真正實現居家養老。
(3)推進“互聯網+”養老服務創新。發展智慧養老服務新業態。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與養老服務業的深度結合,創新養老服務模式。開發更加多元、精準的私人訂制服務,例如:老年人的醫療服務(按摩、艾灸、檢查血壓血糖等)、慢性病恢復、緊急救援、物品代購等服務。借鑒新鄉積分養老模式,推進養老服務信息共享,資源對接。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愛老、助老、敬老的社會風潮。
(4)積極推進醫養融合發展。加快推進醫養融合,對于現有的養老機構,一方面完善其醫療設施的配備問題,另一方面搭建平臺,讓養老機構與就近的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開展預約診療、轉診轉介,預防保健、家庭病床等服務。同時,政府要出臺扶持政策,引導有條件醫院,轉型為老年病人康復中心、失能老人的護理院,走醫養結合發展的路子。
(5)加強養老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培養和引進養老服務專業人才,依托南陽醫專、河南工院等職業院校師資力量,大力培養康復、營養、護理等專業的學生,培養一批專業護理人才;鼓勵各培訓機構,開展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培訓,特別是針對高齡、失能老人的照護服務培訓;加大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力度,大力引進專業社工,不斷提升本市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技能和素質。唯有這樣,才能使得南陽養老服務產業的從業人員,數量充沛、業務精良。
3.4 加強政策引導,用好社會資本辦養老這支力量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支持民間資本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PPP等模式參與到本市養老服務機構的建設中來,逐步使民間資本成為發展本市養老服務業的主體。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積極引導有條件的居家養老服務企業實行規模化、網絡化、品牌化的經營,增加和擴大網點,提高養老服務的可及性。支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點引入社會組織和家政、教育、物業服務等企業,興辦或運營形式多樣的養老服務項目。
目前,國家關于養老產業發展的政策密集出臺,正在大力消除制約養老服務的體制障礙。隨著養老服務市場的全面放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將為南陽老人提供幸福的晚年生活作出保障。
參考文獻
李艷玲.“多元化”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相關探討[J].金融經濟,2019(09).
劉曉梅,孫苗苗.多元化視域下社會組織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的角色淺析[J].社會保障研究,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