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
2020年春節期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國蔓延,當地時間1月30日WHO更宣布其為“PHEIC”。全國上下共同抗擊疫情,為此國家采取了多項防控措施。疫情不僅擾亂了中國人傳統的春節習俗,也給中國經濟運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這就像奔跑的人突然被絆了一跤。收入停下來了,成本還在往前沖。這個時候,很多中小企業,都面臨著一場生死考驗,大部分企業最先遇到的問題,就是現金流斷裂。因為現金流斷裂,企業都開始削減開支。
很多專家都針對疫情將給經濟造成的影響做出了預判。恒大研究院報告認為,從經濟的全局分析,需求和生產的驟降,將會對投資、消費、出口帶來明顯的沖擊,短期內會帶來失業率上升和物價上漲的問題。對于行業而言,餐飲、旅游、電影、交通運輸、教育培訓等行業受到的沖擊最大,而醫藥醫療、在線游戲等行業則相對受益。對于企業和個人的影響,民企、小微企業、農民工等群體受損程度更大。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預測,疫情沖擊將導致今年全球經濟增長減少0.2%,年增速跌至2.3%,創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增速。高盛(Goldman Sachs)預測,假設由于中國的積極應對措施,感染率在2月和3月顯著放緩,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放緩0.1-0.2個百分點。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首席亞洲經濟學家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指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經濟很可能因新冠肺炎疫情出現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威廉姆斯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遠大于2003年時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斑@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現在的經濟體量遠遠大于2003年的時候,另一方面,此次疫情對中國經濟活動的影響也大于SARS疫情?!彼f。
過去17年間,中國從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發展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03年時中國經濟僅占全球經濟體量的4.2%,現在則占全球GDP的約16%。中國的高速發展也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2019年中國貢獻了全球經濟擴張的39%。
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無論是在智能手機還是在汽車制造方面,中國都逐漸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疫情來襲,中國工廠復工延遲,不僅影響中國國內的供給能力,同時也對其他市場造成重大影響。
一方面承認疫情對中國經濟產生巨大影響,我們都要去承受經濟下行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還是會保持增長。這是我們面對疫情下經濟的基本判斷,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企業該如何面對?
身處不同的行業,企業所要面對的情況會有所不同,我想從共性的部分給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參考。
雖然疫情已經發生了一段時間,但是從各種傳播的信息來看,我們并未做好與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共處的準備。人們總是期待著有一個明確的專業判斷,有一個時間節點,有一個明確的解決方案。但事實上,疫情持續的時間和政策的對沖力度,都將帶來不確定性,1月30日之前,我們還僅僅認為這是中國自己的事情,而在這一天之后,就被確定為全球的公共事件,而由此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在更大范圍上具有不確定性。
疫情下的不確定性會持續發生,所以我們所需要的,不僅是直面它的勇氣,更需要有認知它的能力,與它共處的能力。如何做到這一點?核心是改變自己。亦即,我們需要開始要求自己接受疫情下的不確定性變為經營背景,我們已經不在一個原有的熟悉的經營環境下展開經營活動,要用新的方式和認知去理解當下的情況。
疫情防控的隔離措施,極大限制了面對面的經濟活動,打亂正常的生產秩序,對經濟運行造成了沖擊。針對風險須積極全面做好應對措施,降低疫情對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建議采取市場化的辦法引導利率下調,宏觀政策跟得上,保障生產和流通有序恢復,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就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減稅降費,對特別困難的小微企業給予補助等。
馬克思曾說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币苍S深受其影響,在危機來臨的時候,我開始強調人的作用,重視人的主觀努力,強調企業自身的能力,而非環境的約束。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與不確定性相處,與動蕩的世界相處。
疫情帶來的影響,的確讓人焦慮,甚至有些灰心,我知道經營企業很苦,但是如果環境成為一種經營條件,我們需要面對的不僅是環境,還有企業自身的調整。
堅信企業發展才是最重要的,企業自我成長要不受環境的影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我寫過一本書,叫做《冬天的作為》,在開篇中我寫道:增長是一種理念,并以這樣的理念來指導它們的行動。
專家表示,針對此次疫情采取的經濟措施,既要立足解決當前緊迫的現實問題,又要著眼經濟長遠的高質量發展,堅決避免大水漫灌式的擴張經濟措施,堅決避免再次走到粗放式投資拉動的老路上?!耙恍┎皇芤咔橛绊懙捻椖拷ㄔO,前期工作要做實做好。疫情過后可能會迎來一波經濟反彈,相關受疫情影響的投資建設項目都會加快建設,要提前進行布局謀劃?!睂τ谌丝诹魅氲貐^的都市圈,可以謀劃適當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道路、教育、醫療等行業的投資,以刺激需求、穩定就業、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經濟潛在增長率。
我一直在從事關于領先企業方面的研究,在對有著超過100年歷史的公司研究中,發現這些企業的領導者及其領導的公司可能處在良性的環境中,也可能處在充滿危機的環境中,就被確定為可能處在一個高增長的領域,也可能處在增長已經陷入停滯的行業。但是,這些領導者及其領導的公司經過自身的艱苦努力,取得了同行無法比擬的增長,年復一年,不管經濟是處在繁榮階段,還是處在衰退時期,保持增長都是他們堅定不移的信念。
這幾天不斷有企業界的朋友問我,如何看待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如何判斷理解專家對疫情發展的判斷?每每被問到這一類問題的時候,我也反問自己,我們力求可以得到答案,期待在明確的判斷下做出最正確的選擇,但是我知道,每個人的答案是會不同的,也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因為沒有明確的答案,才是答案本身。
在一個持續變化的環境里,沒有人能夠預測并藉由預測做出判斷和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正確的做法,就是要朝著特定的方向,做好一次又一次調整自己的準備,并努力在前進過程中不斷驗證和改變,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在太多的不確定性市場中,持續而靈活的適應性,是你必須要掌握的能力。
不斷進化的承諾也是一種來自古老軍事戰略的版本??枴ゑT·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在其名著《戰爭論》中寫道:“戰爭中充滿不確定性,戰爭中四分之三的行動都或多或少處在不確定的迷霧當中?!痹谒磥?,審慎的戰爭策略就是要針對敵軍狀況,相應籌建一支軍隊,朝著一個特定的方向,不斷根據變化而做出調整,從而提升成功的概率。
春節假期延長,復工后如何應對疫情,都需要企業動態去應對,很多企業已經采取靈活有效的工作方式,一些企業開啟在線工作模式,一些企業讓員工在虛擬小組中學習,我想,這些企業如果充分利用好這段特殊的工作時間,也許會帶來不一樣的能力提升效果。
在已經過去的2019年,對于很多企業而言,已經有了自我調整發展模式,轉型業務及增長方式的努力,但是,到了今天的疫情之下,我們還需要有更強的危機意識,更堅定地開展自我救贖之旅,縮減費用、剝離不良業務、杜絕虧損及沒有質量的增長,確?,F金流,同時要確保競爭力,而做到這一點的關鍵是,一定要挑戰極限式地降低成本。
如何讓企業具有真正的成本能力,如何讓成本是一種對顧客價值的投入,而不是一種價值犧牲,在我過去的課程和研究中已經反復強調過,大家可以去找來看,但是這一次,我更強調挑戰極限式地降低成本,尤其是對中小企業而言,其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期待中小企業保住現金流。
而對于具有良好的現金流的企業而言,我也依然建議重構自己的成本能力,因為應對不確定性是一種常態能力。但是與此同時,我也希望有能力的企業在疫情背景下,迅速關注如何在做“減法”的同時,關注“加法”,也就是如何去關注真正的顧客價值,并創造顧客價值。
當然在危機中依然需要非常清晰的方向判斷、足夠強的勇氣和抵抗風險的能力,以及理性的決策。我們需要承認的是,如果能在危機中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并增加投入,之后所獲得的增長將是無法估量的。在危機的時候,對業務結構做加減法,從而使得公司具有更有效的動態應對不確定性的業務能力,一旦機會來臨,這種更加合理的業務結構便能讓企業有機會與其他企業拉開距離。
戰略關乎未來,首先要明確一點,戰略成本不能隨意削減。如果不能抓住戰略機會,即便一分錢不花也要輸個精光。華為的預算管理,強調戰略成本單列,把戰略投入與經營投入分開,不能為了降低眼下的成本費用而損害公司的長遠利益。
企業避免戰略失誤,最關鍵的是兩點:第一,機構不追求大而全;第二,不盲目擴張,不要搞多元化,不上下游通吃。錯誤的戰略一旦做出,成本就會形成,而且會持續數年。對企業影響尤大,傷害尤大。
直至今日,疫情依舊處于不斷變化中,各個企業都已經感受到了一季度的壓力,也開始在準備第二季度的影響。各行各業也開始關注春節復工帶來的壓力,也在準備復工之后如何恢復正常的工作運行。人們既堅持底線思維,積極參與防控,也在開始啟動恢復日常生活的準備。
疫情帶來的這一切的確是太突然,沖擊太大,而信息傳播以及真偽難辨,又導致很多復雜性,這一切的確讓我們覺得困頓和不安,我們在不斷面對這一切的同時,也要清醒地告訴自己,不確定的是環境,確定的是自己。
其實,人生際遇并不是由環境決定,而是取決于思維的瞬間。所以,確定與不確定,在我看來是一個有機的組合,確定在我們自己的手上,不確定在環境上,如果我們把確定與不確定兩者組合起來,我相信,這個不確定會是你的機遇,是你真正成長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