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歌 李佳浩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2月17日發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的企業生存與發展之道》調研報告顯示,七成企業現金流能維持三個月以上,建議企業利用好政府給予的扶持政策,降成本,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實體經營企業打通線上業務渠道,重新審視自己的商業模式,將智能互聯技術更好地融入其中。
現在每一個創業者都面臨著非常特殊的階段,大家一定要在這時候讓自己強大起來,對局勢看得更清楚,同時在企業管理上花功夫。
我們認為,這次疫情對企業的影響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疫情隔離期、運營恢復期、經營恢復期。當下仍處于疫情隔離期的階段,但這個階段快要接近尾聲。3月份可能大量的正式復工將要開始,也就是說即將進入運營恢復期。這個階段,企業的現金流和日常業務會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經營恢復期是第三個階段。企業到達這個階段后,將進入快速奔跑的狀態,但我們預計,第三個階段可能要到第三季度甚至第四季度,才會到來。
這次疫情對企業和經濟的影響可以從短、中、長期來分析:
從短期來看,很多企業這次都要經受一定的打擊和考驗。大多數企業會在現金流和企業管理上遇到相當大的挑戰,我們一定要有所應對和調整,撐過這段時期。
從中期來看,不確定性是比較大的問題。你的客戶、你的投資方、你的各方面合作者,都會因為這次疫情產生更高的預期成本、履約成本,從而帶來諸多的不確定性。因此,我們一定要努力保證產業鏈上下的流動性,讓不確定性相對降低。
從長期來看,危機之中一定存在著機遇。大家都知道2003年的“非典”間接成就了像京東、淘寶這樣的線上平臺。這次疫情雖然給市場帶來很多困難,但也孕育著一些新的機遇,會促進生態結構的活化調整。當然這需要我們先熬過這一困難時期,并且學會在危機中敏銳地把握住機遇。
我再簡單講一下關于行業周期、經濟周期的問題。眾所周知,中國已經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而過去的幾年時間里,我們開始進入產業調整時期,即將迎來新的階段。
移動互聯網時期經歷了幾年的發展,已經接近尾聲,流量紅利所剩無幾。2020年,我們正處于兩個周期的交界處,面臨著調整舊產能和開發新產能的階段。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市場的下沉,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的興起,意味著行業正在更新和輪轉。
每一個行業的輪轉過程,都需要一定時間來進行系統搭建。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以更長遠的眼光從產品、技術和市場等角度去思考企業的未來。
我們認為,經濟會在未來十年持續不斷地進行調整,企業一定要在這個階段里降低能耗、降低成本,通過各種各樣的創新手段度過這個調整期。
面對此次疫情,我們需要記住一個很重要的法則——“十八個月法則”,它是企業生存的黃金生命線。十八個月法則最早來自于硅谷,有三個分定理:
1.企業賬上現金要支持18個月的生存時間。舉個例子,如果企業每個月的成本是100萬元,收入是80萬元,凈虧損20萬元,這時候你賬面上就應該有至少360萬元的現金去支撐18個月的生存。現金流健康,企業就相對健康。
2.賬上現金不足以生存12個月的企業,要把融資放在首要位置。如果企業的現金流不足以支撐12個月,那么企業創始人就要非常明確地把融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用各種類型的融資手段,比如融資租賃、短期拆借等方式,去獲得足夠的現金。
3.現金撐不了6個月,企業就一定要在融資的同時考慮縮減規模。縮減規模不僅包括公司的運營規模、團隊規模,還要包括業務規模。這個時候,一定不要“幾個油門一下踩,一起踩”,而是要盡可能削減成本,控制住企業的規模和發展節奏,讓現金流回到一個相對穩定的情況。
疫情會對十八個月法則有什么影響呢?
首先,固定成本高的企業在這個時候會面臨非常大的問題。什么是固定成本?分成兩個方面,一個叫固定的經營成本,包括人力、辦公、招待費用、公司水、電、物業費用等等。另外一部分的成本,我們管它叫做流轉型業務固定成本。什么叫流轉型業務?你從我手里買一個東西,我要先去支出,然后買過來后無論是做增值還是直接轉賣給你,都算流轉型業務。這里面就會出現采購成本、財務成本、存貨成本、生產成本等等。
如果在此次疫情中不能很好地處理階段性的固定成本,并且因為業務頻次的降低導致收入銳減的話,企業就會面臨比較大的問題。
第二,接觸式高頻次交付的業務行業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無論是供應鏈、終端、次終端的消費和采購,高頻次交付的行業在這個階段里受到的影響都是很大的,因為疫情傳播主要是通過接觸進行傳播。這一類型的企業一定會面臨收入銳減的情況。
根據我們的統計,一些線下直接服務行業,受到的損失平均在75%-95%不等。這時候,企業就要想辦法把高頻次交易變成低頻次,然后盡可能地擴大單次交易的比例。其次,業務盡量往線上轉。
第三,實體產業受制于生產和物流限制,將導致產能供應不足。供應鏈和物流受限制后,實際上大量的商品和物資都無法流動,除了2C的影響,對2B也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很多企業像養殖飼料廠,在整個物流、生產受限制的時候,庫存量降低,供應量下降,生產原配料不足,導致產能驟降。
我們通過統計判斷,第一產業受到的影響相比第二、三產業更大。如果大家從事的是和農業、食品、餐飲供應鏈相關的產業,一定要注意,哪怕現在中下游看起來影響不大,但也要想辦法跟上游搞好關系,幫他們疏通物流鏈,這樣才能保持長期供應。
否則疫情過去之后,上游產能減少,又無法在短時間內恢復,就會出現比較大的問題。另外,在產業鏈下游,終端、次終端由于采購的阻隔,出現了一個集體哄搶的情況,很多地方的物價都在上升,大家一定要注意這一問題。
第四,上游斷貨與下游消費下降帶來的雙重壓力,導致賬期吃緊。
在這一個階段里,你缺現金流,我也缺現金流這種雙向的賬期吃緊情況非常常見。我們判斷,在這么一個市場環境下,如果業務受到的影響量占到80%-90%,企業只能生存1到3個月左右的時間。這時候,政府其實出臺了很多補貼和扶持的政策,企業一定要想辦法利用好內外條件,申請補貼金,把應收的現金收回來,少放賬期,穩住現金流,盡量延長自己的生命線。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將現有的行業劃分成了四個影響程度——S、A、B、C。S檔的行業有這么幾個關鍵詞:線下門店、線下租賃、線下服務。
據我們統計,大量的線下類產業,平均影響的比例在80%-90%左右。這一類企業到達運營恢復期,大概要到3月下旬至4月初左右;到達經營恢復期,則可能要到第三季度乃至第四季度。所以這些企業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盡可能地削減成本,保障現金流。
第二檔A檔,主要集中在生產供應類企業,目前平均影響在50%左右。這一類企業很多處于可運營的狀態,這時候一定要注意中期問題,控制好不確定性,進行及時的調整,比如降低頻次、提高單筆交易比例、轉型線上等等。
第三檔、第四檔的行業受影響程度相對較小,比如一些技術服務企業,他們的需求量、量化能力、工作拆分能力都很強,在疫情期間損失量就不會太大。還有就是線上服務行業,這些行業雖然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效率的問題,比如說辦公問題、物流問題等等,但相比于線下行業,其業務受到的影響要小得多。
回過頭來總結一下,在這個階段,大多數企業都沒有實力長期干耗下去,我們一定要想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盡可能地開源節流,去調整規模,去削減成本,同時考慮讓企業進行轉型和升級。創業者不必過于恐慌,只要有恰當的對策和足夠的毅力,我們一定會渡過這場難關。
關于疫情下的企業管理,我有9條建議送給大家:
第一條:上游以銷定采,下游以采定產,爭取賬期、力保現金。
第二條:明確總部與經濟單元的劃分,下放、外包管理。
第三條:降低各單元內固定成本比例,延期固定成本交付。
第四條:減少線下接觸式交付業務,增加線上業務。
第五條:爭取業務的整體交易交割,避免線下高頻業務。
第六條:增信和提升風控等級,預估與嚴控兌付違約。
第七條:在有充足資金的前提下增加庫存,提升流動性。現在產業流動性相對來說較弱,資金流、信息流、物流都受到一些阻隔。如果有能力的企業,可以在資金充足的前提增加庫存,這有助于流動性的提高。
第八條:靈活結構性調整,放下全業態全產業鏈心態。這個時候,企業一定要進行靈活的結構性調整。首先不要想著整個產業鏈我全都做,要想辦法精細去做一件事情,然后其他的事情可以分包或外包出去,甚至完全交給產業鏈上下游;其次,在極端情況下,可以考慮并購、重組,和別人交互重疊在一起,讓企業不斷活化。
第九條:增強融資意識。疫情之下,企業更要遵循十八個月法則,增強自己的融資意識,現金流永遠是企業的生命線。
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在管理公司時,即使出現突發事件,也能讓企業平穩運行或轉型。疫情的出現,其實也在倒逼所有企業家提升自己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