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新課標提出以來,高中語文教學無論是從教學模式還是教學理念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本文旨在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認知理論的應用進行描述。首先將情境認知理論包含的幾個觀點進行闡述,之后對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該理論的必要性進行系統分析,最后依照情境認知理論的相關內容,對今后高中語文閱讀提出可行性的教學策略—理解監控策略、深層對話策略以及協商情境策略等。
關鍵詞:情境認知理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課程講解的重中之重。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學生完成關鍵信息的捕捉、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以及逐漸深入自己的思考,從而加強對客觀事物的認知水平等主要任務。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技巧后,可以輕松地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與運用,以便于在其他條件下出現此類知識點可以迅速產生聯想,在較短時間內完成題目解答。因此,教師需要從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規設好的情境中來促進在進行多元對話的過程中逐漸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一、 情境認知理論的相關論述
從建構主義理論出發,它所倡導的知識是個體在不斷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經過不斷的發展所建構而來的,人類知識水平的進步必須要依靠與社會的互動。學習者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通過溝通實踐對周遭情境形成大概的認知,并且在不斷互動的同時得到新知識。所以說,情境學習是使學習者在特定的問題情境中主動參與互動,在持續實踐過程中獲得新的感悟。
二、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用情境認知理論的重要意義
(一)符合高中生閱讀心理的需求
高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在這一時期,他們會形成自我意識,在學習過程中也會越來越偏愛于自主體驗,更想獨立解決某一問題。因此,高中階段的教師應當注意學生此時期的心理特征,站在學生的角度體會他們的個性。在學習方面,高中階段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視野相對來講也較廣,對新思潮事物的興趣較為濃厚,各自采取的學習方式也是不盡相同。也正是因為這樣,學生對更加高深的知識層次也有了更加強烈的向往,通過對知識更進一步的探究,他們往往可以得到較為獨特的見解。然而因為知識水平有限,他們會經常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很容易產生困惑。面對這樣的情況,情境認知理論可以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因為它本身就強調了個人存在的意義,它使高中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自主探究,并逐漸解開自己的困惑,在溝通交流過程中形成學習共同體,不斷催促著自己進步與成長。
(二)滿足高中生提升語文發展能力的需要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所用到的相關教材,大多都屬于開放式的結構框架,帶有豐富的意蘊以及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新課程標準對高中生閱讀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觀點以及事實等因素來解決學習與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可以對兩個文學作品進行風格、主題以及表現形式上的異同分析等?!庇纱丝梢姡瑹o論是新課標,還是現用教材,都十分重視學生在閱讀中是否可以充分利用到之前所學的知識內容,并借助其完成對文章的理解。換句話講,目前在高中階段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需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來拉近學生與閱讀文本之間的距離,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以閱讀為主題的互動活動。情境認知理論指導下的閱讀教學是以強調學生為閱讀主體,在多元化的閱讀方式中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通過參與情境認知互動,可以形成自己的一套閱讀方式,不斷積累閱讀經驗,而且在與教師及同學交流思想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共鳴,從而體會到不同角度理解下的閱讀文本魅力。
三、 情境認知理論指導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理解監控策略
即元認知策略,通常情況下是指教師語言引導學生學會提出自己對閱讀文本的觀點與疑點,這樣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會得到更加有效地反饋,這需要教師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因此,教師在設定具體的閱讀教學目標之前,需要預先對學生實現其學習目的的可能性,便于及時轉換教學方式,盡快完成閱讀教學的內容,這一策略是最具有情境認知理論特色的一點,也是被稱作元認知策略的原因。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以引導者的身份要求自己,為學生標明具體的學習任務,例如,使同學對某一文本進行概述,概括文本大意等。學生如果遇到自己無法理解的地方也要及時與教師或其他同學溝通,只有這樣才能在不斷的積累中掌握閱讀技巧,從借助教師的力量到自己獨立完成文本的理解與評價,這是作為高中生語文閱讀能力跨越式的提升。一旦對閱讀文本內容有了自己的理解,就很容易體會到作者在寫作時的內心情境,觸發自己的情感,從而引發深思,對文本的理解也會更深一層,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例如,教師在講授《騎桶者》這篇文章時,由于之前學生在其他文章中已經接觸并初步認識了小說的虛構與真實,所以對于卡夫卡這篇小說布置的相關學習任務可以是:通過對小說的閱讀,哪些片段屬于真實描寫?哪些地方又屬于虛構?辨別真實與否的關鍵在于什么?等。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帶著一定的閱讀目的完成這篇文章的閱讀,而不是在腦海中一閃而過,毫無思考。對于這樣的章節內容,教師需要留出一部分的時間交給學生自己,他們可以通過仔細閱讀找到小說中真實與虛構的具體片段,多加比較,從而對本文中心思想產生思考。配上作者寫作背景的介紹,學生就可以清楚的概括出小說的主旨,即通過對貧困者的貧苦來批判資本家的冷酷,表現出勞苦大眾水深火熱的生活。教師通過對學習目的的設定,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容,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理解監控策略的應用,使學生在閱讀時體會作者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思想感情,這種情感的迸發也是推動學生更深層次思考的重要因素。只有從學生出發,才能知曉學生閱讀興趣如何,才能得到提升,才能真正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深層對話策略
一般情況下,學生的生活經驗會幫助其理解文本內容,但并不是說只要有一定生活經驗就可以做好所有的閱讀理解。為了補充學生的閱讀經驗,閱讀教學應運而生,也誕生了諸多有效的閱讀方法。情境認知的關鍵環節在于實現學生與閱讀文本之間的無障礙溝通,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可以在兩者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而作者寫作背景、文本語義的變化等內容就是這座橋梁搭建的關鍵。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意識到自己不是在與文字溝通,而是在與文字背后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在交流,這也是培養學生靈感思維的重要方式。
例如,教師在講授《〈吶喊〉自序》這一文章時,就可以建立學生與文章的深層對話,使學生更加切身地體會到作者的心境。無論是譯本中的序言還是中文版本中的序言,作者魯迅無一不在描繪自己寂寞的心理,在經過兩個版本的比較后,學生再從魯迅的生平事跡閱讀這篇文章,更容易體會到其孤獨寂寞的心境。因家道中落而體會到的世態炎涼、為了學習新知識不得不離開家人的無奈、因民族問題而感受到的深深的憤恨…這都是作者在文章中用文字所傳達出來的內容。教師需要使學生借助自己的知識儲備與經驗,帶領其進入作者的世界,與作者產生深度交談,更加深刻體會作者在寫作時的心理活動?!扒椤迸c“境”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教學的關鍵就在于教師引導學生“帶情入境”。又或者,教師在講解老舍的《想北平》這篇文章時,可以讓學生重點關注作者在文中直接抒發情感的文字,由此可以體會到作者對北平的熱愛與思念,在經過這樣的深層對話后理解作者對北平的一片熱情。
(三)協商情境策略
學生一直就處于課堂這一復雜的情境之中,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等等之間都會存在交流和溝通。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這樣復雜的情境下出現不定性的反應,教師需要利用好這一特點,積極創建和諧的互動學習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閱讀實踐,在閱讀過后進行有效溝通,這對于增強學生閱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活動的組織者,無論是小組賽或表演等其他展示形式都要求溝通,雙方可以保證對話的真誠程度,努力傾聽他人的意見,在經過理性邏輯的分析看對方提出的建議是否真的適合自己。
例如,教師在講授《離騷(節選)》這一文章時,可以引據《史記》中對屈原這一人物形象的描繪,再通過網絡搜索找到各種版本的屈原人像,讓學生與文章中的描寫比較,看是否有較大出入。在經過對比后,學生對屈原這一人物可以說是充滿了好奇,此時,教師可以趁這個熱度安排每組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屈原像,隔天在班里進行展覽。唯一的要求就是要與文章中某句詞的描繪相關,繪出某一情境下的屈原形象,即以詩配畫。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屈原這一人物形象的認知會更加深入,這也是啟發學生閱讀思維的重要途徑。同樣,這種以學生興趣為突破點的教學方式也會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尤其是對于閱讀教學來講,興趣也是一種重要因素。
四、 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難度較初中來講有了很大提升,這就對教師與學生同時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認知理論為教師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提供了理論支撐與新的突破點,正是在這一理論指導的基礎上,學生參與閱讀實踐的主動性有所提升,在獨立閱讀與思考的過程中邏輯思維得到了鍛煉與加強,從而推動其閱讀水平以及語文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車紅艷.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課堂主問題設計淺析[J].啟迪,2020(2):54-56.
[2]王云峰.基于課程標準的高中語文學業質量評價探析[J].語文建設,2018(31):9-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R·M·加涅,W·W·韋杰,K·C·戈勒斯,等.教學設計原理[M].5版.王小明,龐維國,陳保華,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5]吳煥慶,武傳震.創客式教育:創客教育從邊緣走向融合之路[J].現代教育技術,2020,30(1):121-126.
作者簡介:
趙恪,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