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前些天,一家中式快餐品牌的老總有一個壯舉:他撕掉員工遞交的“零酬勞”聯名信,并“硬核”表態,賣房賣車也要確保員工有飯吃。幾許無奈,幾許悲壯。疫情沖擊之下,中小微企業大都經歷了一場措手不及的“倒春寒”。先看一組數據:中小企業貢獻了約50%的稅收、60%的GDP、70%的技術創新和80%的就業。幫助中小企業就是穩就業、保民生、促發展,更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有力保障。通過更精準、更解渴的政策供給,更紓困的減負辦法和更深入的企業幫扶,為中小企業樹立起正向預期,如此才能激發企業內生動力,一起共渡難關。
近兩個月,各地中小微企業陸續復工復產。然而,有一些企業卻倒在了戰“疫”的路上,再也沒有起來——用工緊張、原材料短缺、物流成本飛升、經營成本提高……樁樁件件都是“絆腳石”“攔路虎”。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時,就有人提出過,保就業要先保中小企業。
網上有許多網友抱怨:拿著簡歷不知投向何方,企業都去哪兒了?一些中小微企業老板也很無奈:要么裁員,要么倒閉,招人是不太可能了。眼看著一大波裁員潮、畢業潮就要到來,穩定就業,是后疫情時代的重中之重。
面對疫情防控和返崗復工需要,2月5日,人社部、教育部等5部門印發《關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間有關就業工作的通知》,提出確保重點企業用工、支持中小微企業穩定就業、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等有力舉措,切實做好疫情防控期間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
隨后,人社部、公安部等5部門印發《關于做好農民工返崗復工“點對點”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組織開展對用工集中地區和集中企業“點對點”的農民工專車(專列)運輸服務,保障成規模、成批次外出的農民工安全有序返崗復工。
3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強化穩就業舉措的實施意見》,立足當前推動盡快返崗復工,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穩就業工作,織緊織牢就業保障網。
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穩就業正成為各地政策的一大著力點。全國多地密集出臺穩就業政策“禮包”,一系列快、準、細的就業政策,讓穩就業工作更加扎實。
江蘇省出臺《關于疫情防控期間穩就業保用工的工作措施》,推出全力支持重點企業用工、有序引導其他各類企業用工、幫助務工人員便捷上崗等八大舉措,千方百計穩就業;湖南省出臺《穩企穩崗穩就業十條措施》,以真金白銀的支持、真心實意的服務、真抓實干的擔當,促就業、穩就業、保就業。
作為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武漢的中小企業得到了銀行的大力支持,渤海銀行規定,湖北省內小微企業貸款,在現行基礎上利率下調0.5個百分點。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中信銀行武漢分行對小微企業貸款、個人經營貸款在現行利率基礎上下降0.5個百分點。微眾銀行規定,針對150萬湖北小店和正在抗擊疫情的30萬醫藥類小店,不抽貸不斷貸,并對利息下調10%。
蘇州、上海、北京、山東、寧波、福建、徐州、青島等地紛紛出臺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政策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一是減少企業負擔,延期或減免企業各種稅費和租金,比如,重慶規定,對受疫情影響,繳納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確有困難的中小企業,可向主管稅務機關提出申請,經審核后,給予不少于2個月的應納稅款減免。二是為企業輸血,各銀行機構加大信貸力度,且保持較低融資成本,比如,蘇州明確規定,確保2020年小微企業信貸余額不低于2019年同期余額,融資成本不高于2019年同期融資成本。
遼寧省也在持續開展各類技能培訓,提升貧困勞動力的就業能力。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行職業培訓補貼政策,面向貧困家庭子女、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等群體提供免費培訓服務,推動符合條件的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并開展以工代訓。繼續推行技能脫貧千校行動,引導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和貧困家庭子女通過職業技能培訓或技工教育提升技能水平,實現技能就業、技能脫貧。
一位深圳的企業主,看到政府的政策誠意很受感動,專門開車轉了一圈深圳灣,坦言“這是一座溫暖的城市”。幫助中小企業過難關這件事,政府就要像市場經濟體制相對完善的深圳這樣,懷著感恩之心去做,把事情做實做細,做到企業家心坎里。
專家認為,針對新冠肺炎疫情下復雜的就業形勢,從中央到地方按照就業優先政策的思路,接連出臺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政策、加大援企穩崗支持力度、確保重點企業用工、穩定勞動關系、做好人力資源服務有關工作、加強對重點群體的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政策的“組合拳”,找準了穩就業的著力點。
企業要頂住壓力。企業過不了巨大壓力這一關,就沒有然后了。正如“非典”之于當時方興未艾的快遞業,既可能是滅頂之災,也可能是飛升之機。有的抓住了機會,把企業做成了巨頭,有的則一蹶不振,從此銷聲匿跡。
疫情重壓之下,有不少企業以莫大的勇氣在尋找危中之機。面對疫情導致的需求下降,一些中小企業從內部挖潛降低成本方面多動腦筋,靈活調整生產經營計劃,開拓線上業務,創新經營思路,催生出新的業態,煥發出新的生機。
線下陷入疫情困境之時,電商購物、網絡訂菜、直播帶貨、遠程辦公、網絡教育等線上交易卻愈發火爆。上海林清軒化妝品有限公司創始人孫來春給員工寫了一封自救鼓勵信,并從那天起做了一系列數字化轉型的動作。“全面擁抱短視頻和直播,全面轉型天貓和騰訊、抖音平臺。武漢地區竟然靠這個辦法和去年同期業績打平了。2月的第一周,全國業績不降反升,達到了去年的145%,超出了我的想象!”孫來春興奮地說:“零售和服務業必須數字化!一定能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旗下擁有餓了么和口碑兩大品牌,副總裁劉曉菲說:“生活物資網上訂購和配送量大幅上升。買菜增長了9倍,商超增長了2倍?!逼脚_推出了一系列數字化策略幫助行業復蘇,如1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的傭金減免,外賣極速上線的綠色通道,配合政府部門保障民生供應,無接觸安心送等等。很多演藝人員、知名淘寶主播加入直播,義務幫助商戶賣貨、公益帶客。
高密市大陸國際貿易有限公司CEO傅希昌表示:“疫情也是一次機遇,我們用好各種政策,強化內部運營,優化選品,拓展了新的平臺。員工借此機會同供應鏈伙伴深入溝通,居家辦公之時也是提升線上協同能力之時。”
或許這正是中小企業的抗疫“秘笈”——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甚至是毫無防備的沖擊,用咬緊牙關、始終發展的確定性來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對于疫情中萌發出來的新模式、新業態,期待它們熬過冬天,怒放于春天,點點繁花長開不敗。
疫情帶來的影響的確讓人焦慮,但當下拿出積極的心態應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中小企業主,要認識到環境只是一種經營條件,我們需要面對的不僅是環境,還有企業自身的調整。要堅信企業發展是最重要的,企業自我成長要力爭不受環境的影響。我們看到已經過去的2019年,很多企業已經開始自我調整發展模式,轉型業務及增長方式,但從這次疫情來看,我們還需要有更強的危機意識,更堅定地開展自救之旅。
自疫情爆發以來,我們看到許多中小企業開展了不同方式的自救,其根本目的只有一個——保住現金流。只有確?,F金流,才能確保競爭力。面對疫情,要做到這一點,一定要挑戰極限式地降低成本??s減費用,剝離不良業務,杜絕虧損及沒有質量的增長,一些還未產生價值的業務可以先停下來,虧損的業務一定要停掉。
不難發現,自國內疫情爆發以來,許多企業即便沒有倒閉,也出現了裁員、降薪等一系列“瘦身”舉措。一家國內知名的運動服飾企業,最近幾年轉型成功,業務規模極速擴大。然而一場突出其來的疫情為這家企業的持續擴張按下了暫停鍵,但是老板卻仍然堅挺,號稱不裁一人??墒菦]過多久,業務部門就下發文件,要求所有員工每個月要賣掉8000元的商品,完成任務后,發放工資總額的70%。完不成任務,按當地最低社會平均工資發放。員工們雖然對這項舉措表示不滿,但是最起碼還能保住飯碗,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想辭職再就業難于上青天。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那些擁有維持企業運轉現金流的中小企業,迅速做“減法”的同時,也要做“加法”?!凹臃ā本褪顷P注真正的顧客價值,并創造顧客價值。在疫情中需要非常清晰的方向判斷、足夠強的勇氣和抵抗風險的能力,更需要理性決策。如果能在危機中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并增加投入,之后所獲得的增長將是無法估量的。
在這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企業的帶頭人。許多企業老板將企業的衰退歸咎于此次疫情,要知道,大浪淘沙,那些經不起風浪的企業,是因為本身在經營管理上就存在漏洞,所以危機一來,便如大廈傾頹,不可挽救。因此,企業老板要將功夫用在詩外。
首先,要積極擁抱變化,順勢而為。這里所講的變化,并不是盲目地標新立異,而是要順應市場發展趨勢,迅速做出改變。以春節檔賀歲電影《囧媽》為例。由于疫情,票房慘淡,電影制作方迅速調整策略,改為線上收看,開創中國電影業先河。教育培訓行業同樣全力向線上轉型,電商、游戲、知識付費、線上辦公軟件都迎來流量高峰。每一個行業都應該思考,那些還沒有“觸網”的中小企業主們,現在應該在血的教訓面前意識到變化的重要性了。
其次,中小企業主要思考未來的用工模式。因為疫情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遠程辦公、在線服務等多元方式,相比之前單一的用工模式,更多的中小企業可以嘗試更多元化的用工模式,如勞務派遣、非全日制用工、臨時性季節性用工、工作量計件合作,甚至業務合伙人。未來的公司更可能成為一個社區化的工作集成平臺,而不必僅僅局限于自己的辦公區域。
最后,應該馬上丟掉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企業用人風險的加大和用工成本的增加,必然會成為未來的趨勢。那種占用公司資源卻創造不出業績的員工更會加重中小企業的負擔。多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主意識到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性,一直在嘗試做精細化管理。但是由于中小企業以追求市場為第一目標,加之人員結構相對單一,精細化管理很難推進。因此,2020年的中小企業,“管理”不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和遙遠的夢想,它將切實關系到中小企業主的實際成本付出和企業費效比。
中小企業的生死存亡,不僅關乎地方經濟,也攸關整體中國經濟的活力,攸關就業保障和產業安全。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疫情帶來的沖擊是短期的,中國經濟潛力大、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小企業穩住,我們能贏;就業穩住,光明就在眼前。
作者單位 中國建設銀行 沈陽于洪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