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事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看別人怎么做。特別是日本、歐美等國家,商業進化得比較早,也比我們成熟,我們就能從中找到值得學習、改造的地方。基本上,學習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如果能夠按部就班地做,通常出錯的幾率很低。
第一階段:模仿、復制。只要看到別人做得比我們好,我們就可以照著做。事實上,許多成功企業最早都是從模仿開始。舉例來說,日本商人起初經常到美國觀察沃爾瑪這類超市,還去量他們的賣場尺寸,然后回來畫出原圖跟著做。等到熟悉之后加進自己的東西,創造獨有的風格。
第二階段:小規模試做。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概念階段,一定要實做,但實做也不用一下就做很大,最好先小規模試做。試做之后會發現一些問題,然后就想辦法克服。等到問題都解決了再繼續延伸,生意也就做起來了。
第三階段:持續推進,進而創新。小規模試做和全面普及中間會有一段路要走,難免會遇上困難,這個時候不能退縮,還是要持續向前推進。當年,我看到日本每家便利店里都有一臺好像ATM的東西,非常好奇,后來才知道那是賣旅行套票、電影票的機器。我覺得這個東西不錯,于是找了日本的系統公司一起合作開發。因為從來沒做過,所以只能挑幾家店試做,但光是代收這件事就要去跟電力公司、水利公司等一家家地談,不斷地講,講到他們接受為止。這個過程很辛苦,然而一旦跨過這些門檻,顧客習慣這項服務,空間也就越來越大,可做的事也越來越多了。
很多人喜歡講求創新,然而創新并非天馬行空,就如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喬布斯所言,創意是透過不斷學習改進而來的。
其實,這些道理講起來很簡單,重點是一定要養成習慣。如果沒有養成學習、實做的習慣,很多東西到最后就只是一個觀念,創造不出具體成果。
選人和選業務是企業的大事,而首要的就是選人。做企業要先人后事,即一定要找到合適的人才去做事。在選人方面,這些年我給自己定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尋找“癡迷者”。
所謂癡迷者,就是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能俯得下身、靜得下心鉆研的人。“癡迷者”不見得事事都能做好,但只要想做好事情,必須得癡迷。
知人善用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實踐告訴我們,企業經營不善往往和用人失誤有關:一是用了不該用的人;二是用的人不能挑大梁,承擔不起應有的責任。企業要用好人,先要選對人。
在選人方面,品德、專業、態度這三點尤為重要。
明代思想家呂新吾說:居人之上者,“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企業領導者首先要有厚重的人格,要胸懷大局,知人善任,風清氣正。對員工要寬容溫和,讓大家有安全感、親切感、幸福感,心甘情愿地追隨。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如果一個人品德不過關,那他的能耐越大,對企業的損害就越大,這種人堅決不能用。
專業也是選人的一個重要考量。
在短缺經濟時代,企業大都喜歡起用有生產管理經驗的人做領導者,為的是做好產品生產工作;市場競爭激烈時,領導者大都由市場銷售經驗豐富的人出任;隨著企業上市、金融化、資本化,許多公司領導者改由有財務背景的人出任;在科技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沖擊下,很多公司選擇創新能力出色的人做領導者。可見,企業選人、用人是圍繞市場、企業內外部情況不斷變化的過程。從實際來看,英雄不問出處,選擇什么專業背景的領導者關鍵在于企業的需求。
稻盛和夫說,當年他做企業時聰明的人都跑了,留下的那些看似木訥,卻和他一起做成了世界五百強。的確,做企業寧要“笨人”也不要“聰明人”,“笨人”對事業無比癡迷,心無旁騖反而更容易創造奇跡。企業領導者的任務之一,就是尋找這樣的“癡迷者”,然后把他們放到合適的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