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桂彬

最近披露出的瑞幸咖啡財務造假案,可以說是2020年伊始中國商業合規領域最引人注目的一起案件。2020年4月2日晚間,瑞幸咖啡發布公告稱,公司在對截至2019年12月31日財年的合并財務報表進行審計時發現問題,于是由董事會成立特別委員會,進行內部調查。調查的初步結果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的總銷售額“造假”金額約為22億元,與這些虛增交易相關的成本和費用也被大量虛增。至此,一夜之間,從微博到朋友圈,瑞幸咖啡吸引了“頂級流量”。
此外,根據瑞幸的公告,目前瑞幸已經解雇原首席運營官(COO)劉某和其手下的幾名參案員工,并終止和虛假交易相關方的合作。雖然瑞幸咖啡造假案的最終結果尚未塵埃落定,但其中折射出的中國企業內部合規管理缺失的問題,也許是本案最值得反思的部分。
自2017年10月第一家門店的開業,到2019年5月于美國納斯達克上市,3輪融資高達5.5億美元,瑞幸咖啡僅用17個月就迅速上市,刷新了全球最快IPO紀錄,并且在幾輪融資中均不乏著名機構的身影。但在公開報道中并未有瑞幸咖啡追求“合規”的身影,既無合規部門的設置,亦無相應崗位招聘需求的發布。
然而,合規管理與業務管理、財務管理并稱企業管理的“三大支柱”。合規指公司建立一整套制度流程,以確保所有決策、經營、管理行為符合法律法規、行業監管要求,以及不違背基本的商業倫理道德。
區別于財務管理和業務管理追求的“短期目標”,合規管理從法律和商業道德的角度出發,明確企業經營的邊界以及“如何保證企業的長期穩定運行”。如果沒有合規管理的參與,一旦企業操作失當,往往會踏上“灰色地帶”或“邊緣地帶”,稍有不慎甚至會走上違法和犯罪的不歸路。
在瑞幸咖啡造假案中,由于極速的擴張和激烈的市場爭奪,公司不可能靜下心做好合規管理,比如合規制度構建、風險防范體系等。考慮到合規管理的產出是一個較為漫長的融入過程,快速的業務發展便如同脫韁的野馬,終將走向懸崖邊緣。如果瑞幸最終的結局是破產解散,那么將導致投資者利益盡損、數以萬計的員工失業,上下游供應鏈無不受其所累,如此一來,發生惡果的重災區仍然是在中國,而不是坊間熱傳的“割資本主義韭菜”。
因此,對于任何一家旨在長期經營的企業來說,建立有效的合規管理體系,實施并改善合規經營,不僅僅是監管環境下的必然要求,也是企業基業長青的保障。
瑞幸財務造假事件,究竟是由COO劉某及其幾個下屬的個別違法或犯罪行為(如果罪名成立)所致,還是單位層面共謀的整體欺詐?這有賴于對瑞幸現有風險控制和合規體系的評估,如果瑞幸不能充分舉證,不僅可能導致成立單位犯罪,更可能殃及正確履行職責的其他高級管理人員,讓他們為整個造假事件埋單。
對此,可舉嚴格實施合規管理的雀巢公司為例。2011年至2013年9月,鄭某、楊某作為時任雀巢(中國)有限公司西北區嬰兒營養部市經理、蘭州分公司嬰兒營養部甘肅區域經理,為了搶占市場份額,推銷雀巢奶粉,授意該公司蘭州分公司嬰兒營養部員工被告人楊某某、李某某、杜某某、孫某通過拉關系、支付好處費等手段,多次從多家醫院醫務人員手中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共計13萬余條。
2016年10月31日,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法院一審宣判,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分別判處鄭某、楊某等8人拘役4個月至有期徒刑1年6個月不等的刑罰。之后,鄭某等人以涉案行為屬于單位犯罪等理由向甘肅省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然而,在案證據顯示,雀巢公司對于企業合規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既有事前的防范,又有事中的監督,還有事后的應對。如雀巢公司在其《雀巢憲章》《雀巢指示》以及《關于與保健系統關系的圖文指引》等文件中明確規定,禁止員工向母親發放嬰兒配方奶粉免費樣品、禁止向醫務專業人員提供金錢或物質的獎勵,以引誘其推銷嬰兒配方奶粉等。
在實施本次活動計劃時,雀巢公司為此還制定了DR任務目標。在DR任務目標中明確規定不允許員工以非法方式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最終二審法院認定并非單位犯罪,而是員工為提升個人業績而實施的個人犯罪行為([案號:(2017)甘01刑終89號])。由此可見,雖然雀巢公司內部發生了侵犯公民信息犯罪的行為,但雀巢公司卻能“幸運”地未受牽連。

反觀瑞幸咖啡,如果具備健全的合規管理體系和流程,又如何能甩鍋給部分高級管理人員呢?故而實施合規管理,不僅是企業自保之方,也是眾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隔離風險之舉。
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在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合規經營已成為供應商審核的重要方面,有些甚至會調查諸如有無勞資糾紛等細節問題。對于很多集團企業、跨國企業而言,合規管理已成為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先決條件,如果沒有合規管理的投入和建設,就勢必會被排除在市場準入范圍之外。故而從參與競爭的角度來講,合規可為企業創造和增加商業機會。
另一方面,合規管理可以幫助企業事先預防風險,降低風險處置成本,甚至可以減輕或避免高額的行政處罰。通常情況下,罰款、損失賠償對企業而言就是實打實的“利潤”,故合規管理體系所產生的投入,與巨大的損失賠償和監管處罰相比,往往微不足道。
然而,很多企業仍將合規管理理解為行業頭部企業的“錦上添花”,認為自己無能力、也無成本在合規管理上做文章,這顯然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合規管理并非遙不可及、高大上的東西,并非必須像西門子、雀巢這種設置首席合規官的企業才能玩轉。
實際上,完善業務部門的流程、規章制度和風險評估,設置違規舉報渠道,通過規章制度對違規行為進行懲戒,在員工崗位職責中匹配合規職能,在績效考核中分配合規權重,在獎金分配中設置合規前置條件,要求董事會和管理層進行合規承諾,安排員工參加合規培訓等均屬于合規管理范疇,無論何種企業都可以開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治理層面構建合規義務尤為重要。對于一些創業企業、中小型企業而言,可以從“有限合規”入手,把高等級的風險進行歸類整合(如內部管理中員工的勞動合同簽署與續簽;公司治理中的股權分配;外部商業合作中的合同風險等)并提出解決方案,如外聘法律顧問等。
但是對于一些央企集團、地方國有企業集團、跨國公司、上市公司和擬上市公司而言,應當全面推進合規管理,在勞動用工、市場交易、產品質量、財務稅收、知識產權、商業伙伴、安全環保及其他重點領域全面建構合規管理流程和制度體系,在公司治理層、業務運轉層實施合規義務和評價體系,最終構建合規文化,最大化地為企業的持續經營保駕護航。
總之,實施合規管理是企業發展的必然之路,這也是瑞幸財務造假案給予我們最大的啟示。
作者 匯業律師事務所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