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抗擊新冠肺炎的一線醫護受到公眾的高度關注。有數據顯示,援鄂醫護中超過60%為女性,女護士的比例高達90%。國際勞動婦女節前后,女性創造的巨大社會價值和職場公平再次引發廣泛討論。領先的招聘平臺BOSS直聘發布的《2020中國職場性別薪酬差異報告》顯示,三年來中國女性與男性薪資差距首次縮減,教育是唯一幫助女性縮小薪酬差異的正向因素。
職位是導致男女薪酬分化的最大因素。近年來,隨著女性工作能力和職業發展意愿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進入管理層。2019年,我國女性在總監級別職位中的占比達到25.4%,較2018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其中,人力資源總監中的女性比例達到51.8%,較2018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2019年,女性高管在技術、產品、銷售等對企業核心業務有重大影響的高管職位中,參與度也分別提升了0.24%、0.07%和0.44%。
醫療界的性別薪酬差異始終高居前五位,連續三年都僅好于重體力工業產業。2019年,醫療業的性別薪酬差異達到38.4%,女性醫護收入僅為男性六成。不過,除了行業整體收入提升以外,女性在醫療行業中的就業范圍正從護理服務,醫藥服務等基礎職位向制藥研發、醫療器械設計等高薪崗位轉移。2019年,醫療行業男女薪酬差異縮小近1%,縮減幅度也居全部行業之首。
教育是唯一幫助女性縮小薪酬差異的特征指標。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職場女性的教育回報系數為0.051,女性每增加一年教育年限,平均薪酬可提高5.1%,這一比例較男性高出0.5%。部分原因在于,低學歷男性依然可以從事工程制造、采掘冶煉等低學歷能勝任且薪酬相對較高的職位,而低學歷女性的就業范圍主要局限于生活服務業,就業面遠窄于男性。只有女性的人力資本得到顯著提升,能夠選擇的工作范圍才能得到大幅拓寬,從而帶動職業發展和收入提升。
2019年,中國城鎮就業女性平均薪酬為6995元,同比上升7.7%,薪酬均值為男性的81.6%。男性的薪酬優勢從2018年的27.7%降至22.5%。這也是三年來中國女性與男性薪資差距首次縮減。由于不同行業的收入差距較為顯著,男性和女性所從事的行業分布直接影響了整體薪酬結構。其中,性別薪酬差異最高的前三個行業為采掘冶煉、工程施工和裝修裝飾,均為工程制造類行業。這些領域中,男性因擁有體力優勢,在勞動參與率和晉升方面顯著占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