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川 孫佳楠 呂永鋒 劉彥國
摘 要 以“塑料模具設計及實踐”為例,研究了課程思政在機械專業課程中的具體實施路徑。課程從設計、材料、工藝、制造4個方向挖掘思政元素,通過產品生命全周期模式、生態課堂等多手段實施教學活動,采用多樣化的形式進行教學反饋、教學存檔及總結。通過課程思政具體的應用實施,形成一套屬于機械、模具類專業的特色思政內容。
關鍵詞 課程思政 模具設計 機械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5.047
Abstract Taking "plastic mold design and practi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course dig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from the four directions of design, materials,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implements teaching activities through multiple means such as product life cycle mode and ecological classroom, and uses diversified forms for teaching feedback, teaching archive and summary. Through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 set of speci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s belonging to the mechanical and mold majors is formed.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mold design; mechanics
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會議上的講話,要求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各大高校紛紛展開了專業課程中的思想道德培養方法與方式的研究。在高校課程體系中占據著較大比例的專業核心課、專業基礎課等,必然要肩負起育人的重任。
1 機械類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1 機械專業特點
機械專業主要包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等。機械專業不僅需要掌握本專業領域較為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包括力學、工程制圖、工藝學、工程材料、機械設計基礎等,同時還需要掌握CAD/CAM/CAE等輔助軟件,還需了解其學科前沿及發展趨勢。另外,機械專業又需要學生能夠進入學校產學研基地或者車間進行研究與實習,通過實操提升經驗積累。
1.2 機械類學生素養
基于以上專業特點,機械學生一般要求具備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專業技能方面,包括掌握完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具備一定的分析、設計、實操能力,機械學生需要學習的領域較廣,力學、制圖、材料、工藝、控制等都為機械基礎課程內容,部分學科之間關聯性強,CAD/CAM/CAE等軟件要求高。職業素養方面,機械設計、制造所要求的嚴謹工藝、精確尺寸等質量控制因素,決定了機械專業學生的基本素養—精工精神、工匠精神;機械創新設計又要求學生能夠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日益更新的智能技術、交叉學科的不斷出現,又要求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另外,優良的質量意識和堅定的強國性念,才能保證制造業的穩定發展。
2 課程思政的研究與實施目標
高校的思政教育已經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的職責,專業課教師也需要承擔起育人責任。本文以機械系模具專業核心課程“塑料模具設計及實踐”為課程載體,發揮育人目標,制定如下課程思政的研究目標與實施方法:(1)以“課程思政”為載體,探索“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有效路徑;通過對于“課程思政”的內容與素材研究,探索適合于本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開展課程思政的探索與相關教學改革。(2)制定“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路徑;將課程從設計、材料、制造、工藝四個方向進行挖掘、整理與歸納,將適合的思政內容進行融合,制定一套適合本專業教學的微觀層面教學實施路徑,制定匹配、可行的教學設計與教案等。(3)多種先進手段混合教學,為課程思政提供更多的空間。教學配套實施的產品生命全周期模式、網路平臺課程、校內開展的生態課堂等,都為思政課程的開展提供了可靠的載體與有效的保障,為課程思政提供了更多的施展空間。(4)形成一套立足于“工匠精神”“知行合一”專業特色思政,可供推廣的專業課程“課中課”案例視頻、教案、教學設計等資源。在具體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過程中,挖掘、提煉并逐漸形成一套屬于機械、工程類專業的特色思政內容,最終匯編成顯性化的案例集。
3 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
3.1 優秀思政案例調研
近年來,學校逐步將德育納入教育綜合改革重要項目,探索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各大院校開始了對課程思政的研究,也涌現出了一批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例如,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人體解剖學”課程,通過向“大體老師”默哀、參加遺體捐獻追思會等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冰冷”的人體解剖課程中,在保證專業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引導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對醫學責任的審視。[2]上海大學的“大國方略”課程,搭建課程思政平臺,課程內容根據時代特點不斷升級創新,從國家大勢、創新中國、創業人生到時代畫音,增強了學生民族自豪感、國家榮譽感、創業創新意識、人文素養等綜合素質。[3]上海師范大學開展的《人生導師》系列專題沙龍,課程形式采用小范圍的沙龍模式、跨學院跨專業選課,由教學、學術能力強的高水平教師擔任授課教師,學生與教師可以充分互動,課題討論主題也涉及廣泛,課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引發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思考。[4]這些優秀的課程思政教學案例,為課程思政的開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3.2 挖掘思政元素
“塑料模具設計及實踐”課程涵蓋了諸多內容,包括了分型面、模架、推出機構、澆注系統、冷卻系統等模具設計理論,塑料原材料及常用模具鋼等工程材料知識,注塑機工藝參數調試注塑知識,型芯、型腔、滑塊等加工制造內容。因此,課程通過設計、材料、工藝、制造4個方向,挖掘思政元素。從設計角度出發,通過成型零件的尺寸計算、誤差估計、形位公差,模架尺寸計算與選擇,抽芯力、推出距離的計算與校核等內容,挖掘精工精神、質量意識等思政元素;在設計教學任務中,安排需要反復進行尺寸驗算、結構優化、強度校核等的模具設計及校核教學環節,從不停的優化設計磨練中,培養學生精益求精、質量意識的精神。從材料角度出發,挖掘與培養工匠精神以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產品結構特性、客戶要求等決定了材料不同的選擇,每種材料的很多屬性如收縮率、流動性、取向、硬度等,都決定了產品特性,一個細微的疏忽就容易造成材料選擇錯誤從而導致模具設計錯誤;另外,通過介紹高質量的型芯型腔材料及拋光技術、新材料研發、微注塑、精密注塑等新型注塑技術以提高成型質量,以及國內旗艦企業在模具材料方面的卓越貢獻,提煉大國情懷、強國意識和民族自信。從材料角度出發,根據已有圖標推薦理論值,制定合理、合適的工藝參數表,并且操作注塑機進行試模。學生需要在理解主要工藝參數(熔體溫度、模具溫度、注射壓力、保壓壓力、注射速度等)的工作原理,反復試模,根據試模產品的缺陷,不斷修正參數,最終成型出滿足外觀、尺寸等要求的合格產品,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理論到實踐的顯性過程,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精益求精的素養。從制造角度出發,通過數銑、線切割、電火花、拋光等實際操作加工型芯型腔,要求保證基本形狀的基礎上,強調尺寸精度控制。學生在加工上需要通過不斷的精度逼近完成制造,在零件成品上采用精度一票否決的原則,通過該方法培養學生工匠精神。
3.3 多種教學形式實現思政課堂
課程采用產品生命全周期、生態課堂等形式實現思政課題。課程采用的產品生命全周期,即通過知識引導—案例引入—方案擬定—設計計算—三維設計—二維工程出圖—工藝規劃—設計說明書—加工成型—產品試模的方式,在各個環節有針對性的融入思政內容。在即保證專業技能教學的同時,又有效的開展思政教學。以生態課堂為載體,開展新形態教學。結合信息化教學、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創建新形態的教學模式;以課程教學目標與特征為主線,依托現代信息與智能技術創設智慧教室,創設新形態的教學環境,課程中及時反饋教學結果;運用新形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例如使用教育APP、投屏技術等,提高學習效率,讓課堂具有一定的“娛樂性”。建立新形態的學習評價體系,將學生的有效互動、專業能力納入考核評價體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上課時的學習階段,采用的小組圓桌式,讓學生可以自由討論,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合作意識。通過以上手段,大幅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擯棄了傳統教學枯燥、低效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鉆研、團隊協作與溝通的精神與素養。另外,配套構建信息化課程進行教學,本課程已經在學銀在線上線。網絡平臺信息化課程作為學習的輔助課程,在視頻、動畫、課程資料中配套穿插精益求精、生產安全、大國情懷等思政元素,使本專業的學生能夠更加投入于課程學習中,從而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3.4 課程思政的多樣化總結反饋
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課程思政的總結反饋。首先,開展校級、系級公開課;通過融入思政教學、立足于生態課堂的公開課形式,由教學督導、任課教師聽課并提供書面評價,匯總評價意見,進行教學反思;通過這種形式,不斷完善教學設計、思政內容及融入方式,從而優化思政教學。其次,拍攝主干課程的思政微課視頻,通過錄制視頻以記錄主要內容的教學邏輯、教學設計、教學形式、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并且在期末組織教師交流、點評。最后,課程匯編典型思政教學案例集;從課程中選取部分典型案例,撰寫融入思政教學的教學設計、教案、教學反思、習題等,匯編成該課程的案例集。
4 結語
以機械專業核心課程“塑料模具設計及實踐”為例,研究了課程思政應用于工科專業課程教學的具體實施路徑。通過思政教學的具體開展、反思與總結,為課程思政的發展與工科領域思政教學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與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姜澎.上海中醫藥大學探索全員育人和全過程育人——育人功能從思政課向專業課全面覆蓋[N].文匯報,2016-12-06.
[3] 顧曉英.創新思政課程、培育合格人才[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23-24.
[4] 李曉丹.上海師范大學:“三導”隊伍創新全面育人[EB/OL].(2017-05-03)[2017-11-15].http://www.sh.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