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艷
摘? ? 要: 大數據時代,翻譯生態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對譯者的翻譯活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譯者的翻譯活動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拓展空間,科技手段的發展為譯者的翻譯活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另一方面,譯者無論是主體地位,還是生存境遇,都受到了大數據時代技術迅速發展的沖擊。因此,譯者需要對于自身所處的環境進行深刻的重新審視,適時做出適應和轉變,以保證翻譯活動有效開展,并產出高質量的譯文,自身獲得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大數據? ? 翻譯活動? ? 譯者
1.引言
翻譯活動的開展,致力于跨越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消弭文化之間溝通的障礙,促進國際交流與理解,加速各國優秀文化對外傳播,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在人類社會悄然邁進大數據時代之后,譯者從事翻譯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翻譯活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大數據時代具有鮮明的特點,包括數據數量之大、數據形式種類之多、數據更新速度之快及數據能夠產生的價值之不可思議等。此外,隨著信息技術、數字化、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譯者擁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和展示平臺,譯者的翻譯活動獲得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選擇性。
2.大數據對于譯者產生的影響
首先,在大數據背景下,各種類型的數據大量存在,這些數據貫穿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對譯者的翻譯活動產生了影響。這些數據經過整理分析,會為譯者的翻譯活動提供異常豐富的語料,為譯者提供更多的參考和選擇。促進譯者翻譯活動的開展,提高譯文翻譯的質量。
其次,在大數據背景下,譯者會得到更多關于目標讀者的信息,能夠更加精確地了解目標讀者,包括讀者的文化特點、生活習慣、閱讀方式和個人喜好等方面。對于讀者的精確了解,使譯者的翻譯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做出更貼切的翻譯,提高翻譯質量,促進翻譯學的發展。
再次,大數據時代的科技手段成為譯者翻譯極為有效的輔助。技術進步為譯者提供了更先進的翻譯工具,能夠輔助譯者進行更加高效和愈發精準的翻譯判斷,同時,為機器翻譯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和應用空間。
3.翻譯生態環境
根據生態翻譯學的觀點,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翻譯活動會受到“翻譯生態環境”的影響。胡庚申教授指出,所謂“翻譯生態環境”,可以定義為影響翻譯主體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這里的主體是廣義的,即參與翻譯活動的一切生命體,包括原文作者、譯者、讀者、翻譯發起人、贊助人、出版商、營銷商、編輯等,即“翻譯群落”。外界環境包括與翻譯活動有關的自然經濟環境、語言文化環境、社會政治環境等。翻譯生態環境由各要素交織而成,是翻譯活動發生、存在、發展的各種自然的、人文的因素的總和。由此定義可以看出,翻譯生態環境的變化,勢必會對譯者的翻譯活動產生影響。
4.大數據背景下譯者的適應與轉變
在翻譯活動的諸要素中,譯者應該是處于中心和主導地位的,譯者可以決定如何翻譯,譯者的思想決定著翻譯活動能否有效開展。然而,在大數據背景下,譯者的生存環境和主體性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戰。譯者需要做出適應和轉變,才能適應時代發展,保證自身的進步。
4.1譯者對于自身生存環境的適應與轉變
在大數據的背景下,信息技術、數字化等相關科技手段迅速發展,使機器翻譯和相關翻譯軟件的開發得到了改進,機器翻譯的譯文質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為譯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是對職業譯者的極大挑戰。人工翻譯要與機器翻譯展開競爭,如何才能夠不被機器所取代,保留自身的獨特優勢和不可替代性,是每個職業譯者必須思考的問題。雖然目前尚不能斷言譯者會在將來的某一天被機器或者其他軟件、手機應用所取代,但是萬萬不能對正在發生的技術變革熟視無睹、盲目樂觀。因此,譯者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提高翻譯水平,在生態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也能夠“先聲奪人”“有備無患”。
在這樣的背景下,譯者要致力于提高翻譯技巧和翻譯能力,豐富各方面的知識儲備,提高不可取代性。
4.2譯者主體地位的適應與改變
在大數據背景下,海量的數據可以為譯者提供更多的、定制性的服務。這些數據中包含對目標語讀者的大數據分析,涵蓋讀者的方方面面,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個體。根據數據分析,譯者可以對目標讀者有更深入、更精準的把握,根據目標讀者的特點,選擇翻譯的語言和翻譯方法,產出更適合目標讀者的譯文,達到“雙贏”的效果。因此,譯者要主動適應大數據時代背景的變化,提高搜集、分析、運用數據的能力,培養數據思維,使這些巨量的數據能夠“為我所用”。
在此過程中,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撼動,讀者的地位將有所上升,翻譯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會發生微妙的變化。雖然并不會改變譯者在翻譯中的“中心”地位,但是會對譯者的翻譯活動的開展產生很大的影響。
4.3譯者對于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與改變
譯者與翻譯生態環境的關系,主要集中在翻譯生態環境對譯者的生態作用、譯者對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與選擇,以及譯者對翻譯生態環境的改造與重構作用等方面。可見,譯者與翻譯生態環境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翻譯生態環境有多個層級,至少包括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級,或者可以稱為大、中、小三個層級。在大數據背景下,不同層級的翻譯生態環境都會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
4.3.1譯者對于宏觀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與改變
以宏觀環境為例,國家的經濟、政治政策、社會發展等方面都屬于宏觀環境的范疇。自從大數據這個概念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家不同部門先后出臺了不同的相關政策和指導意見,特別是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編制印發《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了要加快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動大數據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也提出了一系列促進措施。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翻譯活動的開展必然受到很大的影響。第一,譯者要接觸更多的大數據方面的語料,要迅速掌握這些語料的翻譯方法。第二,大數據可以為譯者的翻譯活動提供有益的輔助,為翻譯活動的開展提供支持。第三,大數據時代人們擁有了更多的翻譯工具,譯者的翻譯活動受到了沖擊。最后,由于大數據對于各項數據的深度分析,譯者的翻譯活動需要更加精準、更加理性。
此外,由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化等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更加便捷、頻繁,同時溝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翻譯活動開展頻率大大增加了。在此基礎上,對譯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例如,如何在翻譯活動頻率增加的情況下保證翻譯質量不打折扣,如何在海量的數據中搜索到有效的信息“為我所用”。這些問題都是擺在譯者面前的現實問題,需要譯者不斷思考、不斷改進。
此外,由于技術進步的推動,新媒體時代的影響,移動媒體設備和技術的大范圍應用和普及,讀者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這些都對譯者的翻譯行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譯者的翻譯活動要適應時代的特點和這一時期讀者的鮮明特點,譯文不僅要簡潔、流暢,能夠快速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而且語言的選擇和使用要符合讀者的特點。
4.3.2譯者對于微觀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與改變
宏觀翻譯生態環境的變化,使微觀的翻譯生態環境隨之發生變化。微觀的翻譯生態環境,主要關注譯者個人的生態環境,以及與原文和翻譯活動相關的影響因素。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會受到微觀翻譯生態環境的影響。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譯者個人的成長背景、知識儲備、思想觀念、翻譯技巧、翻譯原則、翻譯目的,包括與原文相關的一系列信息,都會對翻譯活動的開展產生影響,這些信息會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而發生改變。因此,譯者要對自身所處的環境重新審視,在適應中改變,在改變中提高。具體來看,譯者首先要對大數據時代的特點了然于胸,對自身有充分的自我認識,在此基礎上尋求時代變化與自身成長的最佳契合點,使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技能在大數據時代“充分發揮”“游刃有余”,在職業活動中繼續演奏華美樂章。
其次,譯者要根據大數據時代的特點和變化,在開展翻譯活動時適時轉變觀念、做出調整,選擇最適合時代特點的詞語、表達方式、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力求產出質量較高的譯文,為目標讀者和國際交流服務。
4.4譯者在大數據背景下的“三維轉換”
根據翻譯生態學的觀點,翻譯的過程是譯者的適應與選擇的過程,譯者在翻譯活動過程中需要進行“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在此過程中,需要實現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與轉換,實現三維的成功轉換,關照到原語與譯語之間的不同、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及交際意圖的實現,產出“整合適應選擇度”較高的譯文。
在大數據背景下,譯者可以得到更多第一手的語料豐富知識儲備,可以使用更多的翻譯工具輔助自身的翻譯實踐,可以獲得更多的關于目標讀者各方面的信息。與此同時,對于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的把握會更加直接、更加深入。因此,在翻譯活動過程中,要更加充分利用這些資料和手段,實現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有效轉換。在翻譯過程中,實現語言維的有效轉換是根本,要求譯者對于語言的差異有深刻的體會和把握;在語言維轉換的基礎上,關注明顯的和細微的文化差異,實現文化維的有效轉換。此外,還要關注譯文使用的場合和交流雙方的目的,有效實現交際目標。
首先,從語言維的角度來看,中英兩種語言有不同的語言習慣,諸如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英語以形態表意,漢語以詞匯表意等方面的不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對于這些語言維度的不同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索語言維度的有效轉換。從文化維來看,由于社會歷史、風俗習慣、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差異,英語國家的文化與中華文化還是存在很大差異的,在英漢互譯過程中,譯者要特別關注譯文是否符合文化習慣。從交際維來看,譯文要根據交際雙方的不同需求調整譯文,以符合交際目的。在翻譯過程中,要打破交際雙方的溝通障礙,促進交際雙方的交流和有效互動。
5.結語
翻譯活動的開展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是否有效地交流和溝通,是否快捷、準確地傳達信息,目標語讀者是否充分地理解和開心地接受,以及是否獲得與本國語讀者相同的閱讀感受。可以說,翻譯活動的有效開展甚至會進一步影響組織形象的塑造及對外交流活動的開展。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譯者只有準確地把握大數據時代的特點,用開放的、包容的、學習的心態迎接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才能重新審視自身翻譯活動的開展,并做出適當的調整,以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變化,最終產出整合了多方因素的、高質量的譯文,為文化交流與溝通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方夢之.論翻譯生態環境[J].上海翻譯,2011(1):1-5.
[2]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11-15,92.
[3]胡庚申.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孫陽,王永.論“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譯者主體性的動態變化趨勢[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134-138.
[5]王穎頻.動態順應:譯者主體性的發揮與制約[J].上海翻譯,2015(4):76-79.
[6]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盛楊燕,周濤.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基金項目:鄭州西亞斯學院2018年度科研資助項目“大數據背景下譯者主體性的適應與轉變”(項目編號:2018-YB-35);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