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祥
(甘肅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730030)
目前我省城市老舊住宅加裝電梯工作持續推進,以2019年為例,年內加裝電梯500部,同時政府在優化辦理流程、督促進度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作為我單位的施工圖審查機構,自2015年起至今,我們已陸續接收并完成多項“既有多層住宅樓加裝電梯設計”的施工圖審查工作,涉及全省范圍,現就結構專業在設計審查中發現的問題以予總結,供同行學習交流,如圖(1~2)所示。

圖1 施工中

圖2 完工后
老舊住宅加裝電梯項目所涉及的設計依據尚不明確,目前甘肅省“既有居住建筑新增電梯技術導則”正由“甘肅省建筑科學研究院”編制中(2019年5月13日已通過立項評審),本次結構專業的設計總結也是筆者的工作總結,并參考了《南京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設計導則》(2017)、《上海市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設計導則》(2011)。
老舊住宅加裝電梯作為改建項目一般為多層住宅樓,既有所有單元均加裝的,也有個別單元加裝的且不排除后續繼續加裝的可能性;設計中既有建筑是否進行鑒定加固,上部結構與既有建筑之間的連接或脫開,整體電算如何控制等問題都是我們關注的要點,以下從多個方面進行描述。
1)設計前期需要收集既有建筑的地勘報告、施工圖紙,不全時應進行必要的補充、實測,而個別送審項目沒有收集、提供既有建筑施工圖,連基本的結構體系、基礎形式都不明確,顯然是錯誤的。
2)設計方應從安全性能、抗震性能、地基變形三個方面分析增設電梯的可行性,并將分析結果在結構設計總說明中列出。
3)既有建筑采用磚砌體時,當屬于沒有抗震設計、抗震措施的或墻體拆改情況嚴重的,增設電梯前必須鑒定、加固,注意該可靠性鑒定報告中必須包括抗震鑒定內容。
4)既有建筑采用磚砌體且抗震構造措施基本完整,墻體開洞應盡量設置在樓梯外墻門窗處,此局部開洞對原結構的整體抗震性能影響較小,不需要對既有結構做抗震鑒定及整體抗震驗算,但開洞后的加固補強措施是需要的。
1)外加電梯的設計使用年限要明確,不低于既有建筑后續使用年限且不少于30年;具體要求見《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2009)第1.0.4條要求。
2)外加電梯既是結構也是電梯井道,一般采用鋼框架(井道樓層之間可增設框架梁以提高抗側剛度)、鋼框架-支撐(井道樓層之間增設鋼支撐以提高抗側剛度)結構體系。
3)要明確建筑耐火等級、鋼構件耐火極限,同時鋼柱、鋼梁耐火極限均不小于2h(通過防火涂料等措施以予保證)。
4)上部結構與既有建筑之間既可設縫脫開,也可以連接,取決于電梯穩定性、沉降差和對既有結構安全性影響。
5)上部結構與既有建筑之間設縫脫開時,縫寬不小于 120mm(砌體)、150mm(框架)。
1)增設電梯一般為貼建,依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第 10.3.8條要求,明確要進行沉降觀測;同時地基基礎設計等級不應低于乙級。
2)基礎形式以減少沉降量、沉降差為主要目的,可采用樁-承臺+構造(防水)底板,也可采用平板式筏基;采用筏基時,當基底土層承載力較低或存在濕陷性時,應進行地基處理。
1)上部結構與既有建筑之間相連時,一般新增電梯側向剛度占比較小,故整體計算時可不計入既有建筑,但要考慮等效剛度影響。
2)鋼結構整體電算位移角按1/400從嚴控制(基于電梯軌道變形要求、保障電梯使用)。
3)上部結構與既有建筑之間相連時,鋼結構位移比不超過1.6。
4)應進行沉降驗算,且計算值宜控制在50mm內(不管是否相連、沉降差的影響都是不利的,規范最嚴 120mm)。
5)電梯井道與連廊荷載分布明顯不均勻,當基礎底面形心與恒載重心不重合時,應補充偏心距驗算,具體計算見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第8.4.2條要求;同時基礎底面不應出現脫離區(零應力區)。
1)上部結構與既有建筑之間相連時,可采用化學錨栓、后擴底錨栓,嚴禁采用膨脹錨栓,原因是膨脹錨栓受力時表現為脆性破壞,不得用于有抗震要求的連接。
2)上部結構與既有建筑之間相連,沉降差小于20mm時連廊可兩端鉸接;沉降差異較大時,連廊鋼框架柱一端剛接、另一端鉸接。
3)鋼框架柱柱腳明確采用剛接,同時采用混凝土包裹至室外地面以上150mm。
1)電梯井道高度超過28m情況。目前可供參考的設計導則都是針對多層住宅,同時提供的電梯設計方案一般為單跨框架。在審查過程中發現個別送審項目電梯井道高度已經超過28m,若采用上部結構與既有建筑之間設縫脫開的結構方案,則井道結構單元屬于高層建筑,而依據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第8.1.5條要求,高層的丙類建筑不應采用單跨框架。
針對這種情況,建議采用無機房電梯,將建筑物高度控制在28m以內;或采取上部結構與既有建筑之間相連的結構方案,這樣增設的電梯與既有建筑屬于一個結構單元,出現的局部單跨框架抗震等級提高一級即可。
2)地勘報告內容不全面。當提供的地勘報告比較老舊時,往往缺少場地土濕陷等級及下限深度、地下水位、場地水土腐蝕性、樁端極限端阻力等設計使用參數,此時應補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