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亮
(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院檢驗科,甘肅 張掖 734000)
鮑曼不動桿菌為革蘭陰性桿菌,可在人體某部位定植,是醫院感染的常見條件性致病菌。鮑曼不動桿菌多見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傷口感染、尿路感染等。危重癥患者感染鮑曼不動桿菌易引起血液感染、呼吸機相關肺炎,造成嚴重后果。近年來,隨著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等治療手段的大量應用,鮑曼不動桿菌感染增多,相關數據顯示[1],在非發酵菌中,鮑曼不動桿菌分離率僅次于銅綠假單胞菌,居于第二位,且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顯著提升,出現了廣泛耐藥與多重耐藥。為更有效控制鮑曼不動桿菌感染,提高抗菌藥物應用合理性,現對我院鮑曼不動桿菌感染情況進行調查,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我院鮑曼不動桿菌感染患者145例,年齡30~78歲,平均年齡(57.45±7.38)歲,男 84 例,女 61 例;平均體質量指數(IBM)(57.43±6.65)kg/m2。 選取同期未發生鮑曼不動桿菌感染患者435例,年齡32~79歲,平均年齡(58.03±6.95)歲,男232例,女203例;平均IBM(58.17±6.93)kg/m2。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試行)》[2],低倍鏡視野中痰液細菌定量培養≥106CFU/mL,鱗狀上皮細胞<10個/LP,白細胞>25個/LP;②患者入院時間>48h;③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入院前合并傳染性疾病;②入院前使用抗生素治療;③標本存在污染;④合并免疫功能缺陷、惡性腫瘤。
1.3.1 細菌的培養與分離
使用抗生素治療前采集感染患者標本進行培養,痰液標本通過氣管抽吸得到,將不同種類的標本接種于培養基上,定量接種尿液標本,線經肉眼觀察菌體形態,再使用革蘭染色后鏡觀察,最后使用微生物鑒定系統鑒定菌種。
1.3.2 藥敏實驗
參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會(CLSI)2015年發布的推薦標準確認鮑曼不動桿菌,使用K-B紙片瓊脂擴散法或最低抑菌濃度法(MIC)對抗菌藥物進行藥敏實驗,藥敏實驗采用全自動生物分析儀進行分析。質控菌株: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剔除重復菌株,2016年1月-2019年6月本院共分離出鮑曼不動桿菌145株,標本分布類型中,晨痰、呼吸道分泌物標本構成比最高,為71.72%,其次為創面分泌物、引流液、血液標本,為8.28%、6.90%。見表1。

表1 鮑曼不動桿菌標本分布情況
重癥醫學科鮑曼不動桿菌菌株構成比最高,為70.34%,其次為呼吸內科、老年科、神經外科,分別為8.97%、6.90%、4.83%。 見表2。

表2 鮑曼不動桿菌科室分布
鮑曼不動桿菌對頭孢菌素、頭孢噻肟、環丙沙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耐藥性較高,均在80%以上;含內酰胺酶抑制劑的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藥性為79.31%,對替卡西林/棒酸耐藥性為77.93%;對多粘菌素B敏感度為100%,對美滿霉素、頭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度也較高,分別為95.86、92.41%。見表3。

表3 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性分析
年齡、感染前住院時間、GCS評分、使用廣譜抗生素、侵入性操作、合并原發疾病俊輝硬性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發生率(P<0.05)。 見表 4。

表4 影響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年齡≥65、感染前住院時間≥14d、GCS評分、使用廣譜抗生素、有侵入性操作是影響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 5。

表5 影響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logistics回歸分析
鮑曼不動桿菌存活時間長,是引起醫院獲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尤其是存在侵入性操作的危重癥患者,感染率更高,并可通過交叉感染引起院內感染暴發流行。本研究對我院收集的鮑曼不動桿菌感染情況進行分析,發現晨痰、呼吸道分泌物標本檢出率最高,為71.72%,與臨床報道一致[3],重癥醫學科為主要感染科室。重癥醫學科患者病情重,治療時需使用呼吸機等侵入性操作器械,會對患者呼吸道造成損傷,排痰能力弱,免疫力下降,鮑曼不動桿菌活性增強,從而引發感染。鮑曼不動桿菌耐藥可導致治療效果下降,臨床調查顯示[4],隨著廣譜抗菌藥物大量使用,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性顯著升高。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機制復雜,做好實驗室監測是重要防治策略。本研究藥敏實驗結果顯示,頭孢菌素、頭孢噻肟、環丙沙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耐藥性較高,敏感率多數在20%以內。提示,能夠有效控制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抗生素較少。有研究指出[5],頭孢哌酮/舒巴坦耐藥率低,在安全范圍內增加該藥物的劑量,有助于控制鮑曼不動桿菌感染。本研究顯示,鮑曼不動桿菌對多粘菌素B、頭孢哌酮/舒巴坦、美滿霉素敏感度均較高,可根據臨床實際選用合理的抗菌藥物治療。
本研究對影響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年齡≥65、GCS評分、侵入性操作可影響感染率。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礎性疾病且自身免疫功能低,病情較重患者多采用侵入性操作如氣管插管、血液透析等,因此,易發生院內感染。感染前住院時間≥14d未影響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住院時間長與病情較重具有一定相關性,有研究指出[6],感染前住院時間超過2周的患者感染鮑曼不動桿菌的可能性升高4倍。使用廣譜抗生素也是影響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因此應嚴格把握抗菌藥物適應癥,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7]。
綜上所述,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性較嚴重,影響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因素復雜,臨床應密切監測病原菌與耐藥性,加強病房管理,從而有效控制鮑曼不動桿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