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支惠



日前,金華市技師學院接連獲得三項榮譽——金華市“五一勞動獎狀”、金華市“青春戰疫”先進集體和浙江技工院校“十大最美校園”。該校從建校至今獲得的各項榮譽數不勝數。
作為國家級重點技工院校、國家中職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國家示范職業技能鑒定所、浙江省中職名校,榮譽的背后,更多的是對責任的堅守和對實力的提升,是一所實力派名校對引領和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應有的擔當。
高技能人才輸送擔當:打造產業轉型升級“主力軍”
“五一勞動獎狀”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最高榮譽,旨在表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個人與集體。它的份量很重,它的承載很多。這種份量和承載,對于金華市技師學院來說,就是他們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強大的技能人才支撐。
有兩組數字很能說明問題:為社會培養培訓的各類技能人才不下20萬;畢業生支撐起了金華地區制造業企業技術骨干的半壁江山。這所學校為什么能夠擔當得起為區域產業轉型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主力軍”的重任?他們憑借的是什么?
只要作一番了解,就不難發現,他們之所以有這份擔當,憑的是多年以來銳意改革,大膽進取,始終瞄準產業設置專業;憑的是不斷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出校企攜手共育學生的系統工程;憑借的是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的極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強化學生專業技能,學校緊密結合金華市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來設置專業,確立了機電工程、現代制造、經濟貿易、信息藝術四大專業群共18個專業,以支撐金華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大支柱產業的發展,彌補了產業人才的短板。
校企合作是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徑。為了做好校企聯合培養學生的這篇大文章,學校創造性地實施了校企共育人才的“532”工程。“5”是5個共同,即學校與企業行業專家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共同確定課程內容、共同實施教學、共建實訓基地、共同評價學生學業;“3”是3方聯動,即學校、企業、行業協會通過固定組織和網絡辦公平臺合作聯動;“2”是2項合作,即學校和企業進行生產與技術研發兩項合作。“532”工程的實施,為拓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趟出了一條新路。
由于專業對接產業和“532”工程的實施,一個極具特色的“多元選擇、工學交替、分級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這所學校逐漸形成。“多元選擇”的意思是,學生跨入校門后既可以選擇專業,也可以在必修與選修課之間進行選擇,臨畢業還可以選擇是走向社會就業,還是繼續升學。“工學交替”則是通過到企業跟崗實習、對口實習、頂崗實習與校內學習的交替進行來實現的。“分級遞進”是為了能循序漸進地夯實學生職業基礎、深化學生職業技能、形成學生職業綜合能力,以謀求學生在一專多能上有更好的發展。實踐證明,這一模式的創新與實施,為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主力軍”,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品質社會服務擔當:成為企業復工復產“及時雨”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把技工院校推向了風口浪尖。技工院校的學生,能不能在企業“招工難、用工難”最困難的當口沖得上去,并在生產一線崗位上“用得上、用得好”,成了擺在每一所技工院校面前的一場大考。金華市技師學院不僅經受住了這場大考,而且考得非常出色,成為浙江省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力度最強、貢獻最大的技工院校。
在不到兩個月時間里,學校先后有1 300多名學生分赴73家企業頂崗實習,有力緩解了企業“用工難”的矛盾。今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高管稱贊該院學生是“及時雨”。金華春光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正明。看見在崗位上工作的訓練有素的該院學生,希望他們畢業后能夠留下來,成為“未來春光人的骨干”。共青團金華市委為嘉獎這些表現出色的學生,特授予學校金華市“青春戰疫”先進集體光榮稱號,為這場大考打了滿分。
學校在助力企業復工復產中的出色表現,深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他們主動服務社會的長期實踐和產教融合的常態機制。為了把產教融合寓于社會服務的實踐之中,學校從以“教”促“產”出發,專門成立了技術服務中心,根據企業發展需求,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設備維修、產品協作加工等服務。近3年來,參加服務的教師和學生年均5 000余人次,完成校企合作技術開發項目20項,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69項,獲得發明、實用新型等專利14項。
為了把產教融合寓于社會服務的實踐之中,學校還從以“產”促“教”出發,除了與參加“532”工程的200多家企業合作之外,還先后與金華電力系統等20多家企事業單位聯手,不斷擴大產教融合范圍,發掘產教融合深度,拓展社會服務項目。
產教融合常態機制,更使學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如虎添翼”。根據高級工、技師的成長規律,學校創新“研修式”新型學徒制模式,開發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的產教融合課程,校企共建“高技能學徒工作站”,探索產教融合的校企一體“柔性化”管理。尤其是牽頭成立了由4所中職學校、4個行業協會、19家企業、2家培訓機構等29家成員單位組成的“金華職業教育集團”。充分發揮了集團化辦學的資源優勢,加強了產與教的深度融合,極大地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育人質量。
高水平文化傳承擔當:融入地方特色凝練學校“拓文化”
技師學院作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搖籃,承載著傳承和引領地方文化的使命擔當。為此,學校吸收地域文化精髓,以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產業文化為兩翼,從打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入手,以美麗環境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推動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行為。
為營造一個布局合理、生機盎然、整潔優美、寧靜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學校通過不懈努力,從白手起家,到三校合并,再到四次收購重組;從山溝老校區,到搬遷市區雙溪校區,再到現在的八達校區,學校面積一次次擴大,環境一次次變美,成為省中職“美麗校園”。
但院長周金?卻說,美麗校園建設還“不能僅僅止步于此”,智慧校園和精神文化才是美麗校園建設的內核。通過多年尤其是近幾年的建設,校園網絡系統已經覆蓋全校所有教學區和生活區。學校管理信息平臺和教學資源管理平臺運行良好,信息化建設水平居省內同類院校前列,并多次在全省會議上作經驗介紹。
學校立足辦學歷程,融合“上山文化”“八婺文化”“浙學淵藪”三大文脈內蘊,參悟并提煉出獨具學校特色的“努力拼搏、開拓進取”的“拓”文化,并將其滲透于培養“學生職業精神養成”之中。
在此基礎上,學校將“拓”文化進一步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最終形成了學校的“三風一訓”,即“團結、求實、勤奮、進取”的校風、“愛生、樂教、務實、創新”的教風和“勵志、勤學、善思、篤行”的學風以及“厚德務實、精技尚能”的校訓。“拓”文化的創新與浸潤,構建并提升了學校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同時也豐富和推動了區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2020年5月,學校再度被評為浙江技工院校“十大最美校園”,可以說是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