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紀錄片作為具有真實屬性的視聽藝術,其形象生動、聲畫結合等特征使其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影像形式,而另一方面,旅游紀錄片自身飽含藝術特征,通過對旅游紀錄片《行者》敘事結構、影像畫面、視聽語言的研究,能夠反哺同類旅游紀錄片欄目,提供相應的經驗與對策,從而促進我國紀錄片領域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旅游紀錄片;藝術特征;《行者》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5-00-04
近年來,旅游紀錄片的發展逐漸成為旅游業跨界影視行業的新方向,其提供真實可信的視聽語言為受眾帶來近在咫尺的視覺形象,激發游客出行的決策與動機。旅游紀錄片為目的地提供了構建優質形象的積極作用,但同時,我國的旅游紀錄片仍存在種種問題[1]。
1 我國旅游紀錄片發展的現狀與困境
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源遠流長,同時自然環境也得天獨厚,為旅游資源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客觀條件,使旅游業可以選擇的營銷題材與角度千差萬別。但在影視資源的再造過程中,傳媒業與旅游業的對接與結合如今并不順暢,因為我國旅游業發展至今,所描繪的題材已經重復、無效,同時,品牌方同樣存在創新意識不足的問題,這對我國旅游紀錄片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在創作旅游紀錄片的過程中,本地的旅游產業意識無法和旅游紀錄片創作團隊對接,使產業鏈的發展與擴展受到制約。因此,面對我國旅游產業面臨的現狀,我們更應該直視旅游紀錄片存在的問題,從而思考解決的對策,從而促進其長足發展。
2 旅游紀錄片《行者》的藝術特征
2.1 真實感的影視畫面
旅游紀錄片的美學訴求和審美價值首先體現在紀錄片本身的真實性原則上。《行者》中的旅行者通過紀實攝影的方式,捕捉目的地最真實的影像。這種對于真實事物與生活的記錄是旅游紀錄片本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2]。
2.1.1 手持鏡頭的使用
手持鏡頭是在旅游紀錄片中較少使用的方式,因為其對于畫面的穩定性以及畫面的構圖會產生破壞作用,其中內在的美感會被手持模式的鏡頭晃動打破,但另一方面,手持鏡頭也提供了其他鏡頭語言所不具有的跟隨感與真實感。
在《行者》中,我們能看到最多的運鏡方式是手持攝影,雖然這些鏡頭往往會附帶一些晃動的不良效果,但同時間接地證實了這些鏡頭的即時性,即攝影師沒有時間提前設計和安排鏡頭。這些平易近人的鏡頭仿佛是旅行者的“眼睛”,帶給受眾新奇的真實體驗。在2017年的《行者》中,第8集、第9集的主題是《我在非洲闖黑幫》,旅行者前往非洲的第二大貧民窟——基貝拉,在這里,貧困、犯罪、毒品等現象常見,旅行者在拍攝記錄過程中難免要面對突發事件。因此,我們可以直接從畫面中看到攝影師捕捉到的:當地的非洲居民在販毒,社區里的臟亂不堪嚴重影響了受眾的觀感,同時對受眾的價值觀造成了沖擊,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了旅行者接下來遇到的電影愛好者、音樂團隊、拳擊愛好者等等,他們在惡劣而殘酷的生活環境中反而追求夢想,不甘命運,使受眾為他們的執著與毅力所動容。
2.1.2 特寫鏡頭的表達
特寫鏡頭是鏡頭聚焦于對象的局部細節,此時背景相對模糊,因此這類鏡頭起著表現人物情感、描繪角色內心活動的作用。受眾往往通過這些特寫鏡頭理解并分析演員的心理活動,通過他們的面部表情了解其情緒與細節。這種附帶強烈視覺感受的鏡頭往往在拍攝人物角色時不能過度使用,因為會影響敘事的順暢以及畫面的觀感,以防引起受眾對畫面的視覺錯亂,產生理解誤差。但如果能恰當使用甚至巧用,特寫鏡頭即使是組接也能產生獨特的視覺效果。
同樣在2017年的《行者》一季,第9集《我在非洲闖黑幫》中,解說者講到了肯尼亞拳王的故事,拍攝主角在體育館打拳時,攝影師走近了主角麥克,并使用特寫鏡頭正面拍攝麥克出拳。這種直視鏡頭甚至攻擊鏡頭前的畫面極具沖擊力,相比他所處環境的破敗與混亂,這些鏡頭一方面表現出了拳擊所代表的武力是保護自身和家人的一種方式和前提條件,而創作者更深的寓意是表現麥克對于命運的不斷抗爭,麥克努力訓練的特寫鏡頭的張力此刻表現出來。同樣在這一集中,旅行者介紹了當地流浪兒童的生活,通過一系列簡短的特寫鏡頭,他們分別對著鏡頭介紹自己的名字,之后的情節拍攝了他們露宿街頭,以撿拾垃圾為生,甚至吸食毒品來維持生命的生活狀態,進一步擊潰了受眾的心靈,因為他們都是介紹過自己的孩子。這時的特寫鏡頭組起到了抒情的作用,有利于受眾產生同情心,并感受到真實鏡頭語言的力量。
2.2 故事化的敘事結構
旅游紀錄片往往采取“故事化”敘事的技巧,在以真實為原則的基礎上建立角色間的矛盾、發掘戲劇沖突,既不虛構不存在的情節,但也不拒絕情節化敘事;既堅守紀錄片的真實屬性,又為觀者提供良好的觀影體驗。通過旅行者所遭遇的源源不斷的危機,時刻調動受眾投入高度關注與情感共鳴[3]。羅伯特·麥基曾經寫道:“故事產生于主觀領域和客觀領域的相交之處。”所以,需要通過主角在受眾預期與真實結果間差距的跨越,實現銀幕外觀者體驗的浸入。
例如,在2013年《行者》中的《去你的亞馬遜》一集中,旅行者探尋亞馬遜部落的蹤跡,期間,在穿越亞馬遜叢林的途中經歷了多次驚險的事件,而節目敘事的角度正是從故事化角度出發,不直接闡述結果,而是先制造懸念再解釋說明,從而時刻吸引受眾的注意力[4]。
2.3 儀式感的光影調度
紀錄片是光的藝術,而在旅游紀錄片領域,受一些題材的限制,往往無法使用創作組的燈光。因此,如何準確地使用自然光便成了難題,尤其對于攝影師而言,就需要他們把握當地的氣候變化以及天氣規律,從而能夠精準地利用自然光捕捉畫面信息。
2.4 豐富的聲音藝術創作
2.4.1 同期聲的合理運用
同期聲作為拍攝時對環境最真實的展現,起到了把受眾帶入現場、提供真實氛圍的作用。在旅游紀錄片發展歷程中,從聲畫分離到聲畫統一,紀錄片帶給受眾的視聽體驗更加完善,而同期聲自身攜帶的即時性與立體感是對影片素材真實性的檢驗。
2.4.2 配樂的恰當選擇
配樂起著渲染氛圍的作用,推進情緒的傳遞和表達。同樣在第一季《行者》的《去你的巴布亞》系列的一集中,當旅行者探索巴布亞試圖了解野雞的蹤跡時,此時配樂以小提琴和架子鼓的輕快組合節拍表達經歷的有趣與俏皮,作用于受眾的聽覺系統激發受眾的興趣,而旅行者卻遭遇了火山爆發,此時配樂以短促的小提琴音表達一種步步緊逼的危險感,再次調動起受眾擔心的心理。正是這種配樂與畫面的完美結合,才讓受眾的心理和劇情緊密相連,伴隨著抑揚頓挫的配樂,受眾所經歷的觀影體驗也跌宕起伏,充滿新鮮感與刺激感
3 發展國內旅游紀錄片的對策與建議
3.1 制作水平精良化
在制作旅游紀錄片時,在依托便利的攝影器材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受眾的觀感,保證畫面的穩定性和構圖的優美性,提升受眾觀影的舒適度,增強紀錄片本身的吸引力。在技術手段層面,不僅要積極使用高新的攝影技術,以實現受眾口中所謂的“大片感”,也要關注自身文本層面的敘事語言,從各個領域打造精良化的旅游紀錄片作品[5]。從技術角度來看,4K超高清的攝影技術、水下攝影、微距延時等大大增加了畫面的可看性,提升了受眾的視聽體驗;同時在敘事層面也要運用多角度敘事、故事化敘事等方式增強紀錄片的吸引力,調動起受眾的情感經驗,給予他們視覺奇觀的同時也賦予他們心靈的完美體驗,由此獲得獲取的喜愛。
3.2 旅游視野國際化
我國紀錄片生產領域對于國際化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實現影像作品的市場化與娛樂化,投資者與發行商關注的重點在于作品是否能夠在國外的平臺上播出放映、這一概念是片面失真的。真正的國際化旅游紀錄片,應該實現的是跨文化語境下的交流與傳播,實現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在觀看過后都能體會到其中的藝術魅力,同時在國際化的過程中要結合生產體制,實現創作資源的國際化以及人力資源的國際化,只有在這些目標實現過后,我國的旅游紀錄片才能真正走向世界[6]。當前我國旅游紀錄片仍受限于選題上的僵化死板,不能以國際視野面向國外的觀影群體,因此要提供更具有創新意識與情感共同體驗的旅游紀錄片題材以供創作,同時也要吸納更多紀錄片創作人才到我國交流學習,也可以擴大和外國合拍的規模與途徑,從拍攝手法、敘事角度、創作理念等方面積極學習先進的經驗,從而實現人才的國際化。我國與BBC(英國廣播公司)合拍3年創作的《美麗中國》具有很大的國際影響力,其收視率超過了以往BBC所創作的任何以中國為主題的紀錄片。正是在共同的磋商學習、共同調研的過程中,《美麗中國》實現了對中國受眾自然意境的滿足,又符合西方受眾的觀影愛好,從而實現了國際化的成功。
3.3 題材選擇多元化
主流紀錄片的題材已經多次進入受眾的視野,對于創作而言,同樣可以關注主流以外的、邊緣小眾的紀錄片主題,或者嘗試找尋新視角、新觀點,從而激發出創作的活力。題材的選擇往往是一部旅游紀錄片策劃期間最重要的開端,因此準確地找到受眾及其領域內的愛好者,同樣可以實現多元化的敘事表達。以旅游紀錄片《王朝》為例,其在敘事角度的創新手法與方式上引發了更多創作理念的變革。其以動物的一個家族為切入點,借鑒類型片的敘事策略,形成獨特的風格,從而能夠實現在“擬人化”的創作理念中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訴求。因此,對于選擇題材的方向,不僅僅在于敘事角度,還有很多影像創作的角度等待我們發掘,如《美麗中國》帶給我們航拍方式的視角,同樣為我們展示了中國名山大川的新風貌與新觀照。通過以上元素的實踐創新,相信旅游紀錄片的行業輻射領域將會更加寬廣,從而增強我國旅游紀錄片的綜合競爭力。
3.4 解說風格平民化
在創作旅游紀錄片的過程中,也要關注觀者的接受視點,從主題上要更成熟地選擇人文關懷的解說方向,即作為創作的角度同時要把話語權投射到受眾自身,使影片表現為個人化的獨立敘事要取代宏大的母題,只有更尊重每個人的個體經驗以及從他們的眼睛出發才能獲取更多受眾的喜愛。舉例來說,我國最成功的生態旅游紀錄片《森林之歌》,其開創性的敘事解說視點為影片注入了驚人的活力,其從動物的主觀視角出發,讓我們領略動物和植物生活中的自然奇跡,擬人化的解說詞中蘊含著大自然的匠心匠氣,讓受眾貼近大自然本身,引導他們保護自然,并且堅持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價值觀。這種策略同樣適用于我國旅游紀錄片中,在畫面后解說的過程中,要以觀察者的姿態與攝影機一同向受眾解說,而不應當高高在上,抑或是舞文弄墨,刻意為了展示知識或者表達作者的觀點從而凌駕于影片和受眾之上。只有平民化的解說風格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影片的收視率。
3.5 受眾群體生活化
旅游紀錄片節目所立項的唯一目標是為了面向受眾,而要想提升收視率,節目組就要在調整創作理念,面對當前旅游紀錄片大眾化發展的傾向,首先要樹立以受眾為導向的創作理念。因此,要創作出什么樣的節目,首先電視臺要對節目的受眾作出定位。對于旅游紀錄片而言,其受眾相對固定,并且受眾忠誠度很高,因此如何回饋這些受眾便成了紀錄片創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7]。節目組必須在策劃階段對目標受眾進行相應的調查,了解其偏好與價值觀,只有準確迎合受眾的心理,才能真正獲得他們的喜愛。為了讓創作者和觀看者產生心理共鳴,在自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電視臺或節目組必須讓節目親民化與生活化。
我國旅游紀錄片領域正處于飛速發展的轉型期,從零散欄目化節目轉向規制的頻道化體現了這一媒介對于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然而當層出不窮的紀錄片出現主題“撞車”、畫面僵化、景觀同質化嚴重的問題時,創作者就要反思,不能一味從事流水化生產而失去旅游紀錄片真正的人文關懷價值。在這種情況下,《行者》脫穎而出,以豐富大膽的視聽語言、真實切入的敘事視點為受眾帶來了嶄新的體驗,其節目經久不衰,不僅源于其鮮明與強烈的視聽語言,更體現在節目多元化、平民化的平靜敘事背后展現的人文精神,而這正是我國旅游紀錄片真正應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董婷婷.紀錄片對旅游目的地形象構建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9.
[2] 趙明遠.談跨文化傳播視域下藏族題材紀錄片對西藏旅游的影響[J].新媒體研究,2018,4(23):107-108+120.
[3] 石英.紀錄片《云南旅游100》的制作與探索[J].影視制作,2018,24(02):46-49.
[4] 鮑長志.提升旅游紀錄片人文之美的四大路徑[J].傳媒,2017(17):41-42.
[5] 何璐.“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文化旅游紀錄片創作手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7.
[6] 郝丹娜.旅游衛視系列紀錄片問題分析與對策——以旅游欄目《行者》為例[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31(19):93-97.
[7] 傅秀政.旅游電視紀錄片的美學追求[J].當代傳播,2010(01):107-108.
作者簡介:王俊(1998—),男,江蘇揚州人,南京林業大學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文化與藝術。
通訊作者:是麗娜(1979—),女,江蘇常州人,研究生,博士,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