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婧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以覆蓋廣、傳播快、互動性強的特點快速且強勢進入到傳媒行業,走進人們的視野,其可以在第一時間將社會上發生的信息傳遞給受眾,滿足受眾的需求。而在此背景下,電視新聞專題欄目要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沖擊,提高自身的社會競爭力呢?本文將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新聞;專題欄目;沖擊;應對策略
一、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專題欄目受到的沖擊
現階段,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專題欄目受到沖擊主要有兩個方面,具體如下:
(一)傳播速度加快,深度專題新聞報道采制難度加大
某一電視臺新聞專題報道中,針對網絡上民眾所關心的河流治理問題進行了報道。在2014年,南方地區的一條河被當地居民曝光,將這條河的照片發布到網絡上,并附帶了一段文字,說該河經過數次治理,但是實際情況并沒有得到改善。記者在看到照片后的第二天到當地了解情況,卻發現河邊有人開始治理,對于記者的提問都是避而不談,只是說我們正在治理。但是這件事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如為什么會被污染,為什么多次治理不見效果等。但是因為當地政府提前看到網絡上曝光的內容,并立刻進行了治理,并且還拒絕回答記者的問題。雖然這一期節目制作出來了,專家也采訪了,但是因為去當地去的晚了,所以對于政府或者污染廠家的問責都顯得很無力。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承認,新媒體可以讓社會群眾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快速度了解社會情況,而這就為電視臺專題欄目深度報道的采制帶來了不利影響。
(二)新聞專題報道欄目的觀賞性遭到質疑
科學技術與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人們帶來了極大便利,人們可以通過智能手機或者電腦在線觀看視頻、圖片,并且智能手機還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直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視頻進行觀看即可。因為新媒體充分利用了這些碎片時間,將新聞視頻集中起來,將最好的呈現在受眾眼前,吸引其目光。而新媒體這一特點極大的沖擊了電視新聞專題欄目的深度報道。在專題欄目深度報道中,如果時間短,那么所報道的信息就變少了;如果轉變以往的編排方式,抓受眾眼球,那么深度報道以“邏輯”為主編排方式就被打亂了。這樣,專題報道欄目的觀賞性就會遭到受眾的質疑。
二、電視新聞專題欄目應對新媒體沖擊的策略
針對新媒體所帶來的沖擊,電視新聞相關工作人員要轉變以往的觀念,通過有效策略應對新媒體沖擊。具體如下:
(一)加強對選題的挖掘
以往電視新聞線索的獲取途徑主要是民眾舉報、熱線電話、舉報信等,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方式很少有人再使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網絡+信訪”的方式更加方便,也更加有效,而這要比將情況反映給媒體,再由媒體呈現出來快很多。為此,電視新聞專題欄目在報道的時候,在選題方面要盡量做到“老事情做出新意”、“外地事情本地化”。某一專題新聞欄目推出了—個新報道,主題是“視覺盲區”,其實就是對身邊所發生車禍的報道,通采訪專家與街坊法,提煉出“汽車行駛視覺盲區”的主題,然后對該主題進行深入報道,這樣,該新聞專題報道選題更具深度,更具探計性。
(二)引進專業人才,提升欄目質量
當前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專題欄目所需要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復合型人才,他們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既可以獨立完成新聞專題欄目的制作,又可以應對突發事件,并在確保新聞真實有效的基礎上制作出觀眾所感興趣的專題報道。因此,電視臺要積極引進高素質人才,提高新聞專題欄目的質量,從而有效提高電視新聞專題欄目的社會競爭力。
(三)要與網絡新媒體加強互動
網絡新媒體在發展的過程中,既對傳統電視媒體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但與此同時,網絡新媒體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網絡上經常夾雜著虛假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誤導受眾。而電視新聞專題欄目自身所具有的且新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就是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與客觀陛。針對此,電視新聞專題欄目要做到“取長補短”,利用新媒體創建一個新媒體平臺,在該平臺上快速獲取新聞信息與受眾反饋,然后再通過自身優勢完成專題欄目報道,這樣,既滿足了受眾快速獲取信息的需求,又保證了新聞信息的真實性。
三、結語
總之,在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專題欄目想要得到長久穩定發展,就必須要正面直視新媒體帶來的沖擊,抓住機會,加強與新媒體的互動,從而有效創新電視新聞專題欄目,為其未來發展拓寬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