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民,劉永記
(商洛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 商洛 726000)
商洛始名于漢朝,位于陜西省東南部,東臨河南省,東南臨湖北省,北、西北、西南分別與陜西省渭南市、西安市、安康市接壤,地處秦嶺山地,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1]。2018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51.03萬人,常住人口約238.02萬人[2]。
黨和國家十分關心秦嶺生態環境保護[3,4],商洛的生態環境與“秦嶺保衛戰”息息相關[5,6]。商洛市要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必須是商洛居民了解、知道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及法律法規,讓有居民意識的主動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7]。為此,本研究通過調查生態環境保護的居民基礎,以期為商洛市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參考。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總結擬定生態環境保護居民基礎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分為居民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2部分,每部分各設有10個問題。
以商州區城區、沙河子鎮街道、閻村鎮下轄所有村,洛南、山陽、丹鳳、商南4縣每個縣選取(城區、1個鎮街道、2個村)為調研范圍;對這些樣點地進行實地查看,并對樣點地人員隨機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表2617份,收回2575份,其中有效卷2516份。
按照調查問卷的設置,居民掌握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情況、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狀況部分,滿分各為10分,每個問題選正確(或最佳)答案為1分,否則0分。應用Excel軟件統計數據,制作柱形圖,進行比較分析。
如圖1所示,中學生知曉的生態環境保護知識較多(分值7.2),小學生和其他人員知曉的生態環境保護知識較少(分值分別為5.2和5.4)。需要加強對居民尤其是小學生和其他人員的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

圖1 居民知曉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狀況
圖2顯示,小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較高(分值6.5),中學生、其他人員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依次下降(分值分別為6.2和5.7)。說明受社會風氣的影響,接觸社會時間越長越深,變得越自私自我,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意識越弱。比如,見到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小學生可能會喊出來,但成年人會視而不見。

圖2 居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狀況
政府各部門在保護生態環境工作中的統一協作不夠,對相關知識、政策、法律的宣傳普及不到位,在完成所負責的具體工作時往往忽視了在生態環境方面的影響,導致絕大多數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的知曉度較差。
由于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了解掌握較差,大多數社會人員依然只追求經濟效益及個人收入,沒有形成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及行為,造成商洛市不時出現水體污染、空氣污染、土壤質量下降和水土流失等破壞生態環境的結果[8]。
大多數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及相關法律政策知曉度低,對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和行為視而不見,沒有形成全民監督全民參與的社會氛圍。
制定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考核評價制度,明確各單位部門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對達不到要求的單位領導和部門負責人進行約談、問責,并向社會公示,實行激勵與問責相結合,以此促使各級領導及相關部門深入開展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調查、研究、督查、執行等。
制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方案,普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加強生態環境法律法規政策宣傳解讀。在報紙、電視臺和政府網站設立常態化生態環境保護專欄。支持環保志愿團體參與污染防治相關工作,使生態環境教育宣傳活動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營造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
動員全市各級學校的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和寒暑假回家的大學生,深入鄉鎮社區,走村入戶,重點結合“鄉村振興”、資源保護、污染防治等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與法律法規方面的宣傳,使居民知曉更多的生態環境保護知識,不斷提高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9]。
在政府網站及鄉鎮社村設立領導信箱和意見建議箱,隨時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和建議,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參與度。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公開制度,鼓勵居民通過生態環境保護熱線、網站、微博、微信平臺等,對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進行舉報監督[10]。提高居民個人參加生態環境保護行動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