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桐
(撫順市生態環境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撫順 113006)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干預自然界的能力越來越強,但同時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自然環境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件頻繁發生,隨之引發的環境損害問題日益嚴重。如何處置這些事件并對其引發的環境損害進行評價與賠償責任建立,已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件責任的損害類型有“人身”、“ 財產”、“ 環境”3種類型,其中“環境”類型按損害的環境資源 “受體”分為環境空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森林、草原、海洋等。
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是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等手段,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導致的損害范圍、程度等進行合理鑒定、測算,出具鑒定意見和評估報告,為環境管理、環境司法等提供服務的活動。
本文就森林環境損害的鑒定與評估建立一種方法。
森林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工作的時間范圍:以污染環境及生態破壞行為發生日期為起點,持續到受損森林及其生態系統恢復服務至基線為止。
森林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工作的空間范圍:綜合利用現場調查、環境監測、遙感分析和模型預測等方法,依據污染物的遷移擴散范圍確定。
鑒定評估工作程序和內容包括:①鑒定評估準備;②森林環境損害調查;③因果關系分析;④森林環境損害實物量化;⑤森林環境損害價值量化。
通過資料收集、現場踏勘、人員訪座等方式,掌握污染環境行為及森林環境損害基本情況和主要特征,確定森林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的內容和范圍,篩選特征污染物、評估指標和評估方法,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工作方案。
通過查閱相關歷史檔案或文獻資料,獲得評估區域森林結構特征、森林群落特征、森林生態系統服務等表征指標的基線水平。
選取對照區域,開展森林結構特征、森林群落特征、森林生態系統服務等的相關調查工作。
通過開展污染源現場調查,明確造成森林環境損害的污染排放情況、特征污染物種類、排放濃度、排放速率和排放量等信息,分析污染環境行為產生森林環境損害的排放途徑、遷移路徑和暴露途徑
調查內容包括評估區域和對照區域的大氣、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環境介質的質量狀況、污染分布情況、污染物濃度水平等信息,可根據造成森林環境損害的污染來源和遷移路徑,選取需要調查的環境介質。環境質量調查主要通過環境監測手段,開展現場采樣、分析檢測、質量控制和判斷評價等工作。
調查內容包括評估區域和對照區域的森林群落組成、結構、外貌、郁閉度、種群數量、種群密度、物種豐度及其受損程度,以及林分生物量、蓄積量、初級生產力、固碳量、釋氧量、水源涵養量等森林生態系統服務量及其受損程度。調查方法包括樣方樣帶調查、全查法、遙感分析、專家咨詢等。
主要參考環境基準或國家和地方發布的環境質量標準確定基線。
確定評估區域森林環境與基線相比是否受到損害,識別森林環境損害的類型。滿足以下任一條件的均可以確定已造成森林環境損害。
(1)評估區域森林群落組成和結構發生變化,且與基線相比存在統計學顯著差異。
(2)評估區域森林郁閉度降低,且與基線相比存在統計學顯著差異。
(3)評估區域森林群落指示物種種群數量或密度降低,且與基線相比存在統計學顯著差異。
(4)評估區域森林群落物種豐度減少,且與基線相比存在統計學顯著差異。
(5)評估區域森林群落關鍵物種死亡率增加,且與基線相比存在統計學顯著差異。
(6)評估區域森林植物出現葉組織壞死、器官(葉、蕾、花、果實)脫落等急性傷害癥狀或出現生長減慢、發育受阻、失綠黃化、早衰等慢性傷害癥狀,且與基線相比存在統計學顯著差異。
(7)評估區域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喪失,且預計在一年內難于恢復至基線水平。
(8)森林所處大氣、土壤、水等環境介質中的特征污染物濃度超過植物傷害閾值或環境質量類標準。
(9)評估區域森林植物體內的特征污染物濃度超過植物臨界含量。
污染環境行為與森林環境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應滿足“污染物具有同源性、污染物遷移路徑合理、污染物暴露具有導致損害可能”等條件,如表1所示。

表1 污染環境產生森林環境損害的可能排放途徑、遷移路徑和暴露途徑
選擇實物量化指標,對比受損森林環境狀況與基線的差異,以確定森林環境損害的范圍和程度,計算森林環境損害實物量。
選擇森林群落指示物種種群數量、種群密度以及林分郁閉度、生物量、蓄積量、初級生產力、固碳量、釋氧量、水源涵養量等量化指標,通過比較量化指標在污染環境行為發生前后的變化,確定森林及其生態系統服務超過基線的時間、面積和程度,計算森林及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損害實物量。
森林環境損害實物量化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統計分析、遙感分析,在量化過程中應綜合利用,并對不同方法量化結果的不確定性進行分析。
森林環境損害事件發生后,受損森林環境一般可以恢復或替代,采用森林環境恢復費用法,計算森林環境損害數額。
森林環境損害價值是根據將受損森林環境恢復至基線并補償期間損害的恢復措施費用進行計算,包括為恢復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及其服務水平所采取的基本恢復、補償性恢復等措施的相關費用。損害價值量化內容是篩選確定最優森林環境恢復方案,估算恢復費用,作為森林環境損害數額。
應確定森林環境恢復的總體目標、階段目標和恢復策略; 綜合考慮恢復目標、恢復規模、恢復程度、持續時間等因素,制定備選基本恢復方案和彌補期間損害的補償性恢復方案;篩選應重點考慮備選基本恢復方案和補償性恢復方案的時間與經濟成本,兼顧方案的有效性、合法性、技術可行性、公眾可接受性、環境安全性、可持續性等因素,篩選比對后確定最優基本恢復和補償性恢復方案。
森林環境恢復費用包括方案編制費用、工程建設費用、監測維護費用及其他必要費用,應按照遼寧省或國家工程投資估算的規定列出,采用概算定額法、類比工程預算法編制。對于恢復措施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的,以實際發生費用為準,并對實際發生費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進行判斷。
森林環境恢復方案實施后,采用環境監測、生物監測、生態調查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定期跟蹤森林及其生態系統服務的恢復情況,全面評估森林環境恢復效果,如果基本恢復或補償性恢復未達到預期效果,應進一步量化損害,制定并篩選補充性恢復方案,損害量化內容納入補充性恢復方案。森林環境恢復效果評估需制定森林環境調查和監測方案,定期進行調查、監測和分析。公開征求公眾對恢復行動的意見,調查公眾對恢復行動實施效果的滿意度。
針對特定森林環境損害事件,通過資料收集、現場踏勘、進行森林環境損害調查,找出因果關系,確定損害事件事實,并對損害實物進行量化,最終對森林環境損害的價值采用森林環境恢復費用估算法進行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