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琪明,郭方其,吳 超,丁曉瑜,陳天烺,方華平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3.浙江海豐花卉有限公司,浙江 紹興 312300)
白絹病是切花菊的重要病害,主要發生在成株期,各栽培區廣泛發生。近幾年來由于白絹病發生嚴重,極大地影響了浙江切花菊的生長發育,降低了鮮切花的產量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菊花的生產。2017~2019年筆者進行了白絹病的發生和防治研究,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該病可為害切花菊任何生長發育時期的植株。主要為害成株期根莖基部及莖部,引致根腐、莖基腐。發病初期,莖基部產生水漬狀褐色不規則病斑,葉片及枝條變色、萎蔫,并迅速向上蔓延,葉片由正常的深綠色變為淡綠色,其后葉片、莖桿及地表產生白色菌絲,逐漸結成為菌索或油菜籽狀菌核(圖1),菌核初白色,后為黃色,最終成褐色。莖基部腐爛壞死,剖開莖部可見髓部半空,內壁有白色絲狀物。該病為害較大,受害輕的,植株矮小,分枝較少;發病重的導致病部以上莖葉發黃、莖稈枯萎,整株逐漸枯死[1]。
菊花菌核病的病原為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菌絲白色絹狀,呈扇狀或放射狀擴展,而后集結成菌索或結成菌核。菌核似油菜籽狀,初白色至黃白色,后變茶褐色,圓形,表面光滑,直徑0.5~3 mm[2]。
病菌以菌核或菌索在病殘體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溫濕度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菌絲進行初侵染。病株產生的絹絲狀菌絲延伸接觸鄰近植株傳播或菌核借風雨或蚜蟲等小昆蟲活動傳播進行再侵染,使病害蔓延[5]。

圖1 菊花白絹病田間發病癥狀
病菌喜高溫高濕環境,為高溫高濕病害。適宜白絹病發病的溫度范圍為10~40 ℃;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30~35 ℃。氣溫30~38 ℃時,經3 d病菌菌核即可萌發,再經8~9 d又可形成新的菌核。菌核在適宜條件下就會萌發,無休眠期,但條件不利時可以休眠,菌核在土壤中能長期存活,一般5~6年,低溫干燥的條件下存活時間更長。據觀察,在浙江,切花菊一般4月下旬始見病株,6~8月份高溫多雨條件下發病嚴重,極易造成暴發流行成災,采取單一的防治措施常不能控制其危害。9月上旬病情發展趨緩,9月下旬以后病害基本停止發展。病菌在pH值1.9~8.4之間都能生長,pH值為6時最適宜繁殖。基質或土壤偏酸、潮濕,棚室不通風,濕度大,偏施氮肥,氣溫高,發病重。連作或土質粘重及排水不良與地勢低洼條件下發病嚴重。連作年限越長,土壤中積累的病菌越多,發病越重。前作種植魔芋、白術、辣椒、豇豆、瓜類、花生,發病也重。農事操作、蝸牛及害蟲為害造成莖基部傷口的,病菌容易侵入,發病重。高溫多雨的年份或季節易發病。菊花種植過密或植株長勢弱極易受病菌侵染故而發病重。據調查,栽培密度25 cm ×10 cm、25 cm×20 cm、25 cm×30 cm的白絹病發病率分別為32.3%、12.3%和11.0%。此病害在栽培田中的分布,大都為局部偶發狀況。帶菌種苗栽植后發病,發展成為田間中心病株。但如不加以控制,則病勢會很快蔓延至臨近植株,形成萬綠叢中幾簇黃的現象,最后整片死株[4]。
菊花白絹病應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生較難治愈。經過幾年的試驗,表明在合理密植等農業防治的基礎上,通過土壤消毒、種苗藥劑浸泡及適期用藥預防等一系列防治措施組合能起到較好的效果,基本上控制了切花菊白絹病的發生與危害。
實行與禾谷類作物3年以上的輪作;選擇未曾發生過白絹病的地塊栽植。
深翻土壤,合理密植與施肥。菊花采收后及時清除病殘體,深翻30 cm以上,施足基肥,做成高20~30 cm,寬1 m左右的高畦,按株行距25 cm×20~25 cm栽植。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帶出田外或棚外集中深埋或燒毀。病穴撒石灰。選用不帶病菌的菊花苗。加強管理,提高植株生活力。加強肥水管理,平衡施肥,不要過量施用氮肥。防止積水及濕氣滯留。及時清理植株上的斷枝,摘除地上部分的老葉和黃葉,利于通風透光。栽培上植株不要種植過密。每15 d噴1次0.2%的磷酸二氫鉀或0.2%中微量元素葉面肥(植力源,河南濮陽農科所產),提高植株抗病力[5]。
6.2.1 土壤消毒處理
經試驗,在整地前每667 m2用2.0億/g枯草地衣芽孢桿菌2 kg、65%丙森戊唑醇可濕性粉劑2 kg、3%辛硫磷5 kg,與15 kg細土拌勻,撒于土表隨整地耙入土中,以消殺土中殘留病菌,然后再栽種菊苗,可有效減免白絹病的發生。
6.2.2 種苗浸泡消毒
移栽前,種苗用65%丙森戊唑醇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加65%代森鋅500倍液浸種苗10 min,殺菌后再定植。
6.2.3 藥劑防治
一般于5月下旬在發病前或發病初開始用藥,視病害發生情況每隔5~10d噴1次,連噴3~4次,藥劑可混配使用或交替使用,最大限度控制白絹病發生流行。藥劑可選用65%丙森戊唑醇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3%戊唑醇懸浮劑2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加65%代森鋅500倍液。發病的植株及時撥除,周圍植株噴淋以上藥劑或撒2.0億/g枯草地衣芽孢桿菌1 kg+65%丙森戊唑醇可濕性粉劑1 kg與15 kg細土拌勻的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