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煥
(天津商業大學數學系,天津 300134)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淘汰“水課”、打造“金課”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018年月,教育部在《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 中提出,要建設具有高階性、 創新性和挑戰度的“金課”[1]。 “金課”建設計劃指從2019~2021年,建設成一萬門左右國家級一流課程和一萬門左右省級一流課程,又稱“雙萬計劃”。
“金課”建設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重要舉措。改革實踐中,高校需要下功夫使“金課”真正落地,可持續發展。人民網在2019年11月刊發評論性文章,文章指出“金課”建設不應該是階段性的任務, 需要思考怎樣才能讓“金課”在高校里蔚然成風、可持續發展[2]。2019年5月的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以《中國的人工智能教育》為題,就5G智能時代中國教育的未來發展做了重要發言。他強調,以5G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在教育行業的應用,正推進教育走向智能化教育時代。那么,在當前智能環境下,高校“金課”可持續發展面臨什么要求與挑戰,教師與高校管理者應如何應對?本文立足智能教育背景,研究“金課”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和要求,提出 “金課”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激勵措施。本文的研究可以豐富“金課”建設的成果,為高校“金課”建設提供參考。
吳巖將“金課” 的內涵歸結為“兩性一度”: 即高階性、 創新性和挑戰度[3]。 高階性要求課程教學要承載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的人才培養需求,具備增加學生知識、訓練思維、提升能力的功能;創新性是指課程內容體現學科前沿、教學形式體現現代手段,學習結果不僅要掌握知識,還要具備獨立思考和一定程度創新的能力;而挑戰度是指課程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老師和學生付出更多的精力講課和學習。
隨著信息時代知識爆炸式增長,課程內容需要不斷更新,課程面臨的學生也在不斷變化,“金課”建設不是三年建成后就萬事大吉的事情,而應該是需要教育管理部門、高校與教師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工作。李孟軍等[4]指出,課程要達到“兩性一度”的標準,與課程知識領域的進展、教育思想和技術的進展以及人才培養環境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和環境的改變,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目標與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課程運行機制都需要持續改進。江小平等[5]指出,建設“金課”要貫穿課程的全周期、覆蓋課程的全要素,是一種持續改進的動態過程。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金課”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已受到關注,教育教學理念、 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技術、教學團隊等各個維度都需要持續提升。
智能教育的技術優勢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增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有益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的解決。目前,以慕課為代表的三大在線開放課程平臺為全球1200多萬名學生提供了在線課程[6],極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渠道,提升了學習資源的水平。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一個趨勢是提升學生的應用水平,尤其對于應用型高校而言。由于技術等的一些限制,傳統的課程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不足。在智能教育環境下,一些實踐性強的課程,可以通過虛擬仿真技術實現沉浸式課堂體驗,大大提升教學效果。截止到今年底,教育部將推出1000個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通過互聯網技術加強仿真實驗課程建設[7]。
借助智能技術,教師可以從教學數據處理等繁瑣的事務中抽離,把更多地精力放到教學方法改革和優質資源建設上來;據智能學習系統提供的學習數據,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與手段。對學生而言,在智能學習環境下,全面、快捷的數據傳輸使得定制化的學習需求得以滿足,可以助推學習模式向個性化方向發展。
“金課”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需要高校和教師的協同努力為其提供保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智能技術將突破時空、內容、媒介等的限制,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高校要發揮主導作用,從自身發展的角度主動融入智能網絡,合理布局網絡基礎設施,構建適合自身特點的智能教育生態網絡。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高校之間的管理模式、背景、生源質量不同,簡單的資源傳遞未必有效。高校需要為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甄選提供管理、激勵方面的保障。
在互聯網技術推動教育變革的過程中,高校應該重新思考課程教學的組織模式。可以利用慕課開設原來沒有的課程或者替代質量不好的課程,也可以利用慕課實現翻轉課堂教學,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對于應用型課程,需要加強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的建設,使用混合現實技術模擬現實中難以實現的教學場景。
“金課”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要依賴高校教師持續改進理念,動態關注學生變化,沒有可持續發展的教師就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課程教學。在智能教育時代,課程教學變革的關鍵在于教師的轉型。一方面,教師的關注點不應該全部放在專業知識的講授上,還要關注智能化環境下學生如如何實現個性化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養,能夠把互聯網等新技術運用到課程教學當中。
當前我國高校對學生的評價仍舊是基于課堂、考試的評價模式。智能教育環境下,可以把學生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現實與虛擬等諸多場景中的數據完整保存。這樣可以分析學生各方面的學習數據,實現學生的全面評價模式。
在智能教育環境下,高校需要出臺與之相適應的激勵政策,教師也應該積極擁抱教育環境的變化,投身到“金課”可持續發展的建設當中。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高校可以聘請相關專家,為老師舉辦講座,通過教師交流學習、工作坊等方式,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在教師心目中建立起信息、智能技術對教學有益的觀念。
正如吳巖司長所說[3],一流的課要有一流的投入,包括一流的時間、一流的精力、一流的情感。一流的投入需要政策的激勵,政策是指揮棒,指向哪里精力就會付出到哪里。在職稱與人才評定的相關制度中,高校應加大課程教學在評價體系中的比重。另外,增大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的資助力度。相對教育教學項目來說,目前高校中對科研項目資助很普遍,來自國家級、省部級、校級等各級別的科研項目相當多。當然,增大教育教學項目資助不僅需要高校,更需要教育管理部分的政策傾斜。
一門“金課”的建設,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技術、學生管理等全方位的提升,不是一個教師能完成的,一個有效方式是建立教學團隊。通過教學團隊這種基層教學組織形式,成員可以集思廣益、優勢互補。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教學團隊,要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等各方面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局面。
“金課”建設已成為當前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金課”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高校、教師的協同努力。立足智能互聯環境,高校應為教育資源的共享、優化提供支撐,制定建設“金課”的激勵措施。高校教師需要不斷提高信息素養, 發揮智能技術在教學方面的優勢;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使其充分地反映研究的新進展;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更顯教育教學理念,助推“金課”建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