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福機
(福建省惠安縣螺陽鎮林業站,福建 泉州 362100)
銀葉金合歡(Acaciapodalyriifolia),又稱珍珠相思,屬含羞草科(Mimosaceae)金合歡屬(Acacia),是一種速生的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樹型美觀,枝葉茂盛。主干不甚明顯,樹皮薄而粗糙;分枝多且較低,樹皮呈灰綠色。幼年時葉片為羽狀復葉,有灰白色柔毛,后葉片退化直至消失,而銀色的葉柄則逐漸變寬,形如單葉,代替原先葉片的功能。樹高一般2~5 m,偶可生長到6 m,樹冠可伸展到3 m,胸徑可達4 cm左右。冬季至早春盛開芳香的金黃色毛球、團狀花朵,可栽于山坡、水旁、路邊,極具觀賞價值。銀葉金合歡喜光、喜溫暖氣候;耐寒、耐干旱、耐瘠薄,適宜排水性良好的酸性壤土或沙石壤土,在溫帶、亞熱帶及半干旱地區的貧瘠土壤上均能生長。
引種區位于泉州市惠安縣科山,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20 ℃,無霜期310 d以上,年均降雨量1000~1800 mm,年平均日照時數1900~2000 h。試驗區常年風力較大,冬季盛行偏北風,干燥少雨;夏季盛行偏南風、濕潤多雨;每年夏季平均受3~5個臺風影響。引種區土地貧瘠,土壤多為沙石質壤土,立地等級Ⅳ級,土層厚度≤30 cm,腐蝕層厚度≤5 cm。區內現有林分總體質量不高,多為馬尾松和杉木等針葉樹種組成的人工林或次生林,闊葉綠化樹種少,林下植被也較單一,林相單調,缺乏季相變化,景觀效果不佳,森林生態服務功能不強。
試驗采用3種不同規格的無病害容器苗(表1),帶狀間植。采用“品”字形的交叉排列方式種植,株行距盡量做到均勻合理,避免過密過疏。總體平均造林密度為80株/畝,株行距約為3 m×3 m。

表1 苗木規格
造林時統一施用復合肥0.1 kg/穴和適量有機肥做基肥。施肥時要確保肥料與下層土壤充分混合,并回表土10 cm以上,防止造林時,基肥與苗木根部直接接觸。對苗齡為一年、二年、三年等3種規格的苗木各取樣株90株,共270株。每個規格的樣株各分3組,每組30株。對每個組的樣株分別施用不同量的有機菌肥(表2),進行施肥試驗。對樣株進行統一標號,記錄苗木規格、施肥量等情況。每隔一個月觀測一次苗高、苗徑,記錄有關數據,連續記錄半年。

表2 有機菌肥的不同施肥量
采取不煉山的林地清理方式,人工劈除或機械割除雜草與雜灌,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帶狀、塊狀及穴狀清理林地,并清除殘留枯死木。采用穴狀整地,挖明穴,穴規格50 cm×50 cm×40 cm。整地、挖穴及施基肥在造林前7~15 d左右進行,避免基肥發酵對幼苗根系的影響。
試驗區小班因子土層方位高程差異性小,故不分區塊,按條狀自下而上隔行分別種植1~3年苗齡的苗木,采用株間距2.5 m種植。栽植時間以樹木萌動期前為宜,最遲四月底前完成。選擇陰天或雨天栽植。外調苗木運輸時,應注意保持苗根濕潤。苗木應隨調、隨運、隨造,裝卸時應輕抬輕放。栽植時苗要扶正,居穴中央,回表土,然后壓緊踩實,并澆定根水。因沿海風力較大且夏季有臺風,故初植期要用竹枝或短木棍作為綁定支架。造林當年應對林地進行嚴格管理,保證成活率達到85%以上。
造林后連續撫育3年。種植當年在9~10月撫育1次;第2~3年,分別于4~5月、9~10月各撫育1次。撫育時應去除影響幼樹生長的灌木、雜草,并松土。除草松土采用穴狀(塊狀)方式進行。植苗造林當年的第一次撫育可以適當提早,并結合進行培土、扶正、踩實等工作。第2~3年,4~5月撫育時,根據設計密度對缺株進行補植,補植苗木規格與同組造林苗木規格相近。撫育時,每次追施復合肥0.25 kg/株,采用溝施或穴施。撫育時還應觀察病蟲害發生情況,以便及時采取防治措施。遇到久旱未雨時節,必須及時澆水。可從就近山溝引水,挖掘臨時水池,結合使用小水泵進行灌溉,確保苗木生長的水分需求。
采用SPSS 19.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兩兩比較使用DUNCAN法;分析方法使用一般線性模型多變量,因變量為地徑變化(cm),苗高變化(m)。
苗規格對地徑變化的影響如表1(采用Duncan法進行兩兩比較),不同施肥量對地徑變化均具有極顯著的影響(p<0.01),大量施肥后地徑的增加值最高。不同苗規格對地徑變化均具有極顯著的影響(p<0.01),中苗的地徑的增加值最高,其次為小苗,大苗的增加值最低(表3)。

表3 苗規格、施肥量對地徑變化的影響
苗規格、施肥量對苗高變化的影響如表4(采用Duncan法進行兩兩比較),不同施肥量對苗高變化均具有極顯著的影響(p<0.01),大量施肥后苗高的增加值最高。不同苗規格對苗高變化均具有極顯著的影響(p<0.01),二年苗齡的苗高增加值最高,其次為一年苗齡苗木,三年苗齡的苗木增加值最低。

表4 苗規格、施肥量對苗高變化的影響
由表5可知,苗規格,施肥量及苗規格和施肥量的交互效應對地徑變化和苗高變化都具有極顯著的影響(P<0.01)。
由表6可知,施肥量大小對苗高變化起到增進作用,苗規格和苗高變化呈負相關,施肥量和苗規格的交互作用對苗高變化呈負相關,標準偏回歸系數施肥量為0.51,苗規格為-0.426,施肥量-苗規格為-0.024,苗規格對苗高變化的影響大于施肥量與苗規格交互作用對苗高變化的影響,這可能是施肥量對苗高變化的促進作用弱化苗規格對苗高變化的負相關影響。施肥量大小對地徑變化起到增進作用,苗規格和地徑變化呈正相關,施肥量和苗規格的交互作用對地徑變化呈負相關。表4還顯示,施肥量和苗規格的交互作用對苗高變化的影響小于其對地徑變化的影響。
背風地塊苗木生長效果明顯優于迎風地塊的苗木。實驗區有個別植株死亡,總體成活率達到94.07%,其中大苗死亡率為8.9%,中苗死亡率2.2%,小苗死亡率6.7%。死苗比較嚴重的地塊在東北方位,苗木根徑結合部有松動的現象,系風害癥狀。

表5 苗規格、施肥量及苗規格和施肥量的交互效應對地徑變化和苗高變化影響

表6 苗規格、施肥量對地徑變化和苗高變化的多元回歸模型
從本實驗結果看,本次銀葉金合歡引種效果顯著,苗高和地徑都有顯著增長,總存活也高達94.07%。不同苗規格和不同施肥量對苗高變化及地徑變化均有顯著影響。
引種二年苗齡的苗木生長量變化明顯高于引種其他規格苗木,引種一年苗齡的苗木生長量變化次之,引種三年苗齡的苗木生長量變化最小。因此,二年苗齡的苗木為最佳引種規格,即苗高0.8 m,地徑1 cm,容器直徑18 cm的苗木。
有機菌施肥量對苗木生長量存在顯著的增進作用,有機菌施肥量越大長勢越好。本次實驗采用有機肥的施肥方法為1 kg/穴、3 kg/穴、5 kg/穴,其中施肥量5 kg/穴引種的苗木生長量顯著高于其他方式。但有機菌肥施肥量為5 kg/穴的樹苗,相比施肥量3 kg/穴的樹苗生長量增幅不大。本次實驗是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對苗木生長的短期影響,對于有機菌施肥量對苗木生長的長期的影響尚需進一步觀測。苗木生長初期,5 kg/穴的施肥量對苗木生長最為有利,是最佳的施肥量。在短期內,若考慮造林成本因素,施肥量可以采用施肥中量,即每穴3 kg,也能獲得較好的苗木長勢。
總體上看,二年苗齡的容器苗在有機菌肥施肥量達每穴3 kg時苗木生長狀況最佳,樹苗對生長環境的適應性較好、抗風能力強、成活率高,苗高和苗徑增長速度較快、生長較穩定,樹苗的葉片肥厚茂盛、顏色光亮銀綠,樹干粗壯、俊挺,樹冠豐滿,樹型美觀。
故考慮造林成本因素,適合我縣種植銀葉金合歡樹的方法是選用二年苗齡的容器苗,每株需施用基肥,基肥采用復合肥+有機菌肥的方式,復合肥每穴0.1 kg、有機肥施肥量每穴≥3 kg,植于土壤相對肥沃、透氣性好、排水良好的背風向陽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