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雪晴,范炯婷,陳 晨,張綠水
(江西農業大學 園林與藝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5)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人口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約為2.54億人,占總人口比重達到18.1%,我國已經邁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1]。南昌市作為江西省省會城市,人口老齡化現象非常嚴重。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11月,南昌市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94.9萬人,占總人口比重達到17.7%,預計在2020年南昌市老年人口數量將首次突破100萬人大關[2]。
城市公園作為城市的重要公共服務設施,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戶外休閑活動的場所,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交往交流和娛樂鍛煉的機會。老年人是城市公園的主要使用人群,他們對活動場地的特殊需求理應得到更多的關注。因此,如何為老年人提供優美、舒適、安全的戶外休閑活動空間,繼而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已經成為風景園林學科重要的研究熱點。南昌市人民公園作為南昌市中心城區建成時間最早的綜合公園,深受老年人歡迎。故而本文選取南昌市人民公園為調查對象,運用行為標注法和行為觀察法相結合的調查方法,對公園中老年人的活動分布情況進行全面調研;并結合Arc GIS軟件的Arc Map將調研數據生成老年人休閑活動核密度圖,計算老年人的集聚情況,據此分析老年人活動行為與活動空間之間的關聯。
南昌市人民公園始建于1954年,位于南昌市福州路中段南側,北臨福州路,東靠新公園路,西臨體育館,面積約32.6 hm2,目前是南昌市中心城區面積最大的綜合公園(圖1)。園內花木繁盛,景觀豐富,頗具江南園林特色。

圖1 南昌市人民公園區位
筆者根據預調研結果,按照老年人的活動線路將人民公園分為29個活動空間,采用阿拉伯數字1~29對其進行逐一編號(圖2),以便更好地進行調研。本次調研主要應用行為觀察法和行為注記法相結合的調查方法(每30 min為間隔),調查老年人在人民公園內的休閑活動情況和對活動空間的使用狀況,包括不同時段老年人的聚集方式、活動內容、行為痕跡和空間分布特征等。
調研時間選取在2018年10 月8日(秋季)至12月31日(冬季)之間,為兼顧考慮工作日與雙休日的差異,選取工作日15d、雙休日5d進行調研。在調查時間段選擇方面,項目組選擇早晨(6:00~8:00)、上午(8:00~11:00)、下午(14:00~17: 00)和晚上(18:00~21:00) 這4個老年人休閑活動較為集中的時間段進行調研。

圖2 人民公園老年人活動空間劃分
核密度估計法認為區域內任意位置都有一個可測度的事件密度(也稱強度),該位置的事件密度可以通過其周圍單位面積區域內的事件點數量來估計[3,4]。核密度圖能夠使得研究對象的分布概率表現得更直觀,是描述點格局及其空間變化的有效工具,能夠反映出研究對象的聚集或離散分布特征[5,6]。劉艷等運用核密度估計法,分析了西藏自治區的人口密度分布狀況[7]。焦利民等利用核密度估計法分析了武漢市城市要素的集聚水平,研究其分布特征與模式,從而識別城市的主次中心[8]。李方正等使用核密度估算分析了北京市中心城區社區公園使用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外部因素(如步行可達性、車行可達性、人口密度及商業辦公設施)的影響程度[9]。
本文基于行為觀察法和和行為注記法所記錄的數據,利用Arc GIS 軟件的Arc Map生成了南昌市人民公園老年人休閑活動的核密度圖。以下是各時間段老年人在南昌市人民公園進行休閑活動的核密度分析。
圖3是早晨6:00~8:00時間段人民公園老年人休閑活動核密度圖。活動空間1為入口處活動小廣場,尺度合宜,南面建筑剛好和整個活動區寬度形成1∶1的模數關系,該時段沒有老年人活動。活動空間2是公園南門入口前150 m的一處樟樹廣場,老年人在其中開展羽毛球活動。老年人在活動空間3開展小集體太極活動和小集體鍛煉活動,該活動空間軌跡點較為密集,聚集程度較高。活動空間4、11、13為林下裸地,活動空間 4處于主路旁,活動空間11、13處于二級道路旁;老年人在這3個活動空間開展個人太極和個人鍛煉活動,但軌跡點少,形成低密度核心。
活動空間5為主路旁的一處棋牌廣場,通過觀察發現該棋牌廣場的空間利用率很低,該時段基本無人活動。活動空間6為樟樹小廣場,位于活動空間5北側,私密的活動場地為靜態的個人太極和靜坐行為創造了條件,軌跡點非常密集,形成高密度核心。活動空間7為鋪裝廣場,四面植物圍合、景觀怡人,老年人在其中開展小集體太極活動,軌跡點主要集中在出入口與中間位置。活動空間8、9為林下裸地,因其為主路旁空地,老年人該時間段在這兩個活動空間中開展小集體太極活動,使其成為較高密度區域,軌跡點較密集。活動空間10為半室內門球場,北面為放置健身器材的小建筑,其他三面用網線進行圍合,活動區上部有頂棚遮雨,但該時間段沒有老年人在此活動。活動空間12為以圓形景觀水池為主景的小型廣場,該時間段活動人流量在0~5人之內,聚集程度較低,未能在圖上形成可視核密度圖像。
活動空間15為公園北門旁的一處樟樹活動廣場,老年人在其中開展大集體太極活動,該活動空間中聚集程度最高的紅色密度波峰出現在場地中心的樟樹樹陣處,軌跡點非常密集,形成高密度核心。活動空間16為丁字路口節點,正對公園北門,該時間段老年人在其中開展小集體舞蹈活動,軌跡點較疏,聚集程度低。活動空間17為靠近主路的一處中式古典涼亭,由于空間較為私密,老年人喜歡在該活動空間內唱歌、唱戲、朗讀、靜坐等,該時間段軌跡點較為稀疏,密度分布小。活動空間18、21、28為位于主路旁的三處器械健身廣場,活動空間18、28由于健身器械擺放位置不佳和活動空間面積較小的緣故,只要少量老年人在此鍛煉身體,成為較低密度處;活動空間21由于健身器械分布呈帶狀且活動空間面積大的緣故,有非常多的老年人在此開展大集體太極活動,軌跡點非常密集,形成高密度核心。活動空間19隔河與北面假山群和活動空間17的中式古典亭相望,東面通過一古橋與活動空間20相連,南面為小樹林,景觀優美,通達性良好;老年人在該活動空間開展小集體太極活動,軌跡點較高,形成較高密度核心。活動空間20是一處圓形木質小廣場,北面是一處休閑長廊,老年人在此開展個人太極活動,軌跡點較少,形成較低密度核心。活動空間22為楓香廣場,三面植物圍合、東北側面向開闊的草坪,空間開闊、景觀優美,該活動空間聚集程度最高的紅色密度波峰出現在靠近大草坪區的東北處,老年人在該處開展小集體太極活動, 軌跡點較密集,形成較高密度核心。
活動空間23為大草坪空間,其南面林冠線優美且富有韻律,老年人在此開展小集體空竹健身活動,軌跡點中等,形成較低密度核心。活動空間24為一處個人太極活動場地,活動人流量在0~5人之內,聚集程度較低,未能在圖上形成可視核密度圖像。活動空間25為張拉膜廣場空間,四周被植物圍合,由于大面積鋪裝廣場有利于開展集體活動,有很多老年人在此開展大集體太極活動,使其成為高密度核心處。活動空間26為中式古典長廊空間,面向景觀湖,有良好的小氣候及景觀視線;但由于早晨老年人的活動以鍛煉身體為主,因此該時間段只有2~3位老年人在此活動。活動空間27為丁字路口處活動小廣場,活動人流在0~5人之內,聚集程度較低,未能在圖上形成可視核密度圖像。活動空間29為羽毛球和網球場地,因為其周圍景觀破敗、正在進行修繕,沒有老年人在此活動,而選擇拉起球網或直接找場地進行球類活動。

圖3 早晨6:00~8:00人民公園老年人休閑活動核密度
圖4是上午8:00~10:00時間段人民公園老年人休閑活動核密度圖。該時段沒有老年人在活動空間1活動。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開展大集體交誼舞活動,軌跡點非常密集,聚集程度高。老年人在活動空間3開展小集體舞蹈活動,其軌跡點較為密集,聚集程度較高。老年人在活動空間4、6、11、13進行個人太極和個人鍛煉活動,其軌跡點少,形成低密度核心;活動空間5該時間段老年人正在進行小集體扇子舞活動,空間軌跡點密集形成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7的出入口與中心位置進行小集體太極活動,形成較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8進行小集體舞蹈活動使其成為較高密度區域,軌跡點較密集。老年人在活動空間9進行小集體太極活動使其成為較高密度區域,軌跡點較密集。該時間段沒有老年人在活動空間10、12進行活動。
老年人在活動空間15開展大集體太極活動,該活動空間中聚集程度最高的紅色密度波峰出現在場地中心的樟樹樹陣處,軌跡點非常密集,形成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16開展小集體舞蹈活動,其軌跡點較高,聚集程度較高。老年人在活動空間17內唱歌、唱戲、朗讀,靜坐等,該時間段軌跡點較為稀疏,密度分布小。該時間段有大量老年人利用活動空間18、28的健身器械鍛煉身體,其軌跡點較高而成為較高密度處。老年人在活動空間19開展小集體太極活動,軌跡點較高,形成較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0開展小集體舞蹈活動,軌跡點中等,形成中等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1開展小集體舞蹈、器械鍛煉、球類活動,軌跡點非常密集,形成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2開展小集體舞蹈活動,軌跡點較密集,形成較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3開展小集體空竹健身活動,軌跡點中等,形成較低密度核心。
活動空間24活動人流量在0~5人之內,聚集程度較低,未能在圖上形成可視核密度圖像。活動空間25聚集程度最高的紅色密度波峰出現在張拉膜廣場,老年人在此開展大集體舞蹈活動;另一處聚集程度中等的是廣場東北側,老年人在此開展羽毛球和扇子舞活動。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6開展大集體舞蹈活動,軌跡點非常高,形成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7開展個人健身活動,軌跡點較少,聚集程度較低。沒有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9開展羽毛球和網球活動,但有2~3老年人在活動場地周邊進行個人健身活動,但由于人數過少,未能形成可視核密度圖像。

圖4 上午8:00~11:00人民公園老年人休閑活動核密度
圖5是下午14:00~17:00時間段人民公園老年人休閑活動核密度圖。該時段老年人在活動空間1進行棋牌活動,軌跡點多,聚集程度高。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開展靜坐、聊天,球類活動,軌跡點中等,聚集程度中等。活動空間3、4、5、8軌跡點非常稀疏,聚集程度很低。老年人在活動空間6開展個人太極、個人鍛煉、地書等活動,其軌跡點較少,形成低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7的出入口與中心位置進行小集體太極活動,形成較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9進行靜坐、聊天、小集體太極活動使其成為較高密度區域,軌跡點較密集。老年人在活動空間10進行門球活動,空間利用率高,軌跡點密集,聚集程度高。老年人在活動空間11、13開展個人太極和個人鍛煉活動,其軌跡點較少,形成低密度核心。活動空間12的活動人流在0~5人之內,聚集程度較低,未能在圖上形成可視核密度圖像。老年人在活動空間15開展靜坐、聊天、帶小孩、與家人的情感互動等活動,軌跡點中等,聚集程度中等。老年人在活動空間16進行小集體舞蹈活動,該時間段軌跡點較低,未能在圖上形成可視核密度圖像。老年人該時間段在活動空間17內唱歌、唱戲、朗讀,聚會、靜坐等,其軌跡點較高,密度分布較大。老年人利用活動空間18、21、28的健身器械鍛煉身體、同時也在活動空間18、21開展帶小孩活動,軌跡點高而成為高密度核心。
老年人在活動空間19開展小集體太極活動,軌跡點較高,形成較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0開展小集體太極、靜坐、聊天、攝影等活動,軌跡點中等,形成中等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2開展小集體舞蹈活動,軌跡點較密集,形成較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3開展帶小孩、曬太陽、野餐、空竹健身、攝影等活動,軌跡點高,形成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4開展個人太極活動,其軌跡點較低,形成低密度核心。活動空間25聚集程度最高的紅色密度波峰出現在張拉膜舞臺和西北廣場,老年人在此開展羽毛球、帶小孩、與家人的情感互動等活動,形成較高密度核心,聚集程度較高。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6開展大集體唱歌、唱戲、朗讀,棋牌等活動,軌跡點非常高,形成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7開展個人健身活動,其軌跡點中等,聚集程度中等。沒有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9開展羽毛球和網球活動,但有1~2位老年人在活動場地周邊進行個人健身活動,但由于人數過少,未能形成可視核密度圖像。
圖6是晚上18:00~21:00時間段人民公園老年人休閑活動核密度圖。活動空間1、4、6、8、9、11、12、13、14、19、20、23、24、27 中的活動人流量在0~5人之內,未能在圖上形成可視核密度圖像,聚集程度較低。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進行大集體交誼舞活動,軌跡點密集,聚集程度高。活動空間3由于缺乏地燈和路燈,加之活動空間內的臺階設計存在缺陷,夜晚容易發生安全隱患,老年人該時間段空間軌跡點少,聚集程度低。老年人在活動空間5進行小集體扇子舞活動,空間軌跡點密集形成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7的出入口與中心位置進行小集體太極活動,形成較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15進行大集體舞蹈活動,該活動空間中聚集程度最高的紅色密度波峰出現在場地中心的樟樹樹陣處,軌跡點非常密集,形成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16進行小集體舞蹈活動,該時間段軌跡點較高,聚集程度較高。老年人在活動空間17進行唱歌、唱戲、朗讀,靜坐等活動,該時間段軌跡點稀疏,密度分布小。

圖5 下午14:00~17:00人民公園老年人休閑活動核密度
老年人利用活動空間18、28中的健身器械鍛煉身體,軌跡點較高而成為較高密度處。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1開展小集體舞蹈、器械鍛煉、球類活動,軌跡點非常密集,形成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2開展小集體舞蹈活動,軌跡點較密集,形成較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5開展大集體舞蹈活動和羽毛球活動,軌跡點密集,形成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6開展大集體舞蹈活動,軌跡點非常高,形成高密度核心。老年人在活動空間29開展羽毛球活動和個人鍛煉活動,軌跡點中等,形成中等密度核心。
本文選取南昌市人民公園為調查對象,運用行為標注法和行為觀察法相結合的調查方法,對公園中老年人的活動分布情況進行了全面調研;并結合Arc GIS軟件的Arc Map將調研數據生成了老年人休閑活動核密度圖,進而分析南昌市老年人在城市公園中的休閑活動分布特征。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1)不同時間段老年人在人民公園的行為特征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和公園活動空間的功能與特征相關。各時間段老年人行為核密度圖表明人民公園整體活動空間分布較為均衡,老年人使用效率較高;通過對比四個時間段老年人休閑活動的核密度圖,本研究發現上午8:00~11:00是一天中老年人開展休閑活動密度最高的時間段。
(2)活動空間2、15、21、25、26的活動場地面積較大、風景優美且通達性較高,老年人通常在其中開展大集體運動鍛煉類、社交集會類、教育看護類活動,其軌跡點多、空間聚集程度高,形成高密度核心;活動空間1、3、5、7、8、9、10、22、23、28的活動場地面積不大,但其圍合性較好、能形成較為安靜的休閑空間,老年人通常在此開展小集體運動鍛煉類、休閑娛樂類活動,其軌跡點較多,空間聚集程度較高,形成較高密度核心;活動空間16、17、18、19、20、27的活動場地面積較小其配套服務設施種類單調,老年人通常在此開展小集體運動鍛煉類、休閑娛樂類、教育看護類活動,其軌跡點中等,空間聚集程度中等,形成中等密度核心;活動空間4、6、11、12、13、14、24、29景觀較為單調、配套服務設施較少、通達性較低,老年人通常在其此開展小集體、個人休閑娛樂類、運動鍛煉類活動,其空間軌跡點較低,空間聚集程度低,形成低密度核心。

圖6 晚上18:00~21:00人民公園老年人休閑活動核密度
本研究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不足:首先,本研究僅選取秋冬兩個季節開展調查,在調查時間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據此判斷春夏季節人民公園老年人的活動分布特征;其次,本研究僅調查了南昌市人民公園一個公園,在調查樣本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導致研究結論在地域性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最后,接受調查的老年人大部分是居住在人民公園附近的居民,在調查對象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導致研究結論在普遍性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在調查時間、調查樣本和調查對象上進行提升,并嘗試采用動態監測的調查方法,以便更加全面地掌握南昌市老年人在城市公園中的休閑活動分布特征,為南昌市城市公園的適老化提升改造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