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史菁
(江西省贛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江西 贛州 341000)
桉樹生長快,生產周期短(5~6年可采伐),能短期內提供大量木材,用途廣泛,經濟效益高。因此,江西省在20世紀80年代,成立了江西桉樹科研推廣協作組,推廣引種桉樹 ,品種以耐寒的隆緣桉、藍桉、赤桉、大葉桉、細葉桉等為主,在江西各地的低山丘陵、四旁道路種植達幾萬畝,年生長可達2~3 m(高)。但數次的極端低溫,使得各地種植的桉樹遭受極大凍害,損失慘重,1991年遇極端低溫后桉樹種植積極性下降,面積大幅減少[1]。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木材市場需求,21世紀初贛南又開始了大規模桉樹種植,主要品種為速生巨桉系列。贛州華勁竹林公司、晨鳴紙業贛州公司、金光集團贛州金太陽公司等紙業集團子公司,為緩解原料問題開始在贛南大面積種植桉樹,到2010年時,這些林業企業(個人)投入巨額資金,租地造林,種植桉樹達上百萬畝,遍及贛南各縣市區。
但巨額投資并沒有帶來巨大的收益,速生桉樹品系引入贛南作為速生豐產林種植仍以失敗告終,給種植企業(個體)再次造成巨大的虧損。是栽培技術出了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贛州桉樹栽培技術無論是整地方式、種植密度、撫育施肥等,都和國內種植桉樹的高產技術相當。一般情況下,桉樹(巨桉)當年(2~4月)種植可以達到4~5 m高(胸徑4 cm),而且生長正常,跟廣東、廣西種植的生長量相當。2008年前,贛州種植的桉樹生長基本達到要求,生長郁郁蔥蔥,3年生桉樹林分平均高12~13 m(胸徑10 cm),蓄積量年生長超過1 m3/畝。21世紀贛南種植桉樹,無論桉樹使用的品種、種植技術,年生長量均比上世紀桉樹種植水平有大幅提高。
但2008年初,南方遭遇百年難遇的低溫冰凍災害天氣,很多樹木被折斷,桉樹(大部分還不到成熟林)更是難以幸免[2]。2010年末,贛州氣溫驟降,林地溫度降至-6 ℃,贛州百萬畝桉樹基本受凍,無論是成熟林還是中幼林,樹葉、頂稍枯死,很多桉樹直接受凍死亡,林木損失相當嚴重。
經過這二次毀滅性的災害之后,很多企業(個人)因受災林地無效益,將桉樹林地改種其他樹種,桉樹在贛南逐步減少種植面積,到2017年,除公路、四旁綠化外,僅華勁公司、贛州金太陽公司林地有30多萬畝桉樹林地。尚存的桉樹林地除少數采伐更新外,剩下的林地也逐漸成為殘次林,林相衰敗,森林質量降低。桉樹在贛南的經營發展遭遇失敗。
桉樹在江西經過幾代林業工作者的努力,艱苦探索,并投入大量資金,引進推廣種植,在生產經營上沒有獲得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
桉樹引入贛州雖然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有相當長的時間只是種植在城市庭院、四旁道路。在20世紀70、80年代江西曾經有小規模的桉樹種植,主要品種是較耐寒的隆緣桉、藍桉、赤桉、大葉桉、細葉桉等,但仍因極端低溫使得造林失敗,僅僅在受凍的桉樹林地調查中總結出了一些品系的耐寒性:藍桉>大葉桉>細葉桉>赤桉>巨桉[3]。對于速生桉樹尤其是贛南大量種植的巨桉系列品種的耐寒性還沒有進行過科學的、系統的研究。
金光集團、贛州華勁竹林公司、晨鳴紙業等紙業集團公司于21世紀初開始將廣東廣西種植成功的巨桉系列,在贛州大力推廣種植,并帶動了本地林業企業(個人)的種植熱情,到2010年,贛南桉樹種植面積達上百萬畝,遍及贛州各縣市區。這些企業在沒有科學的認證、沒有經過長期的耐寒性試驗結果情況下,將抗寒性一般的速生巨桉系列引入贛南種植,在生產上大力推廣,無疑是盲目的;這種決策忽視了植物引種理論的科學性,忽視極端溫度的破壞性行為,必定造成經營上的失敗。
贛南位于江西南部,緯度介于24°29′~27°09′之間,處于東南沿海地區向中部內陸延伸的過渡地帶,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東有武夷山脈,西邊為羅霄山脈,九連山脈、大庾嶺則橫更在南邊,造就贛州四周東南西邊高,北邊低的地勢。這種面對北方呈U型的地形,在冬季強寒潮來襲時,冷空氣從敞開的江西北面鄱陽湖進來,順著贛江一路到贛南,被東南西山脈阻擋,滯留、沉積在U型地形的贛州范圍內,形成極端低溫天氣(山區林地內達-7 ℃),林地內低溫持續時間常常在數小時以上。贛南這種特殊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成了制約贛州桉樹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5]。
贛南雖處在亞熱帶南延地區,但受大氣環流的影響,極端低溫時有發生。從贛州歷史氣象資料(圖1)可以看出,低于-1 ℃的年頻率比較頻繁,且每隔幾年便出現低溫-3 ℃以下的極端天氣(林地內的實際溫度還要低2 ℃左右)。這樣的氣候條件對于熱帶速生樹種來說是及難適應的,種植風險極大[6~8]。

圖1 贛南地區2008~2020年最低溫
也許是桉樹造林面積的不斷增大,大面積桉樹純林的出現,栽培品種或品系的過分單一,給病蟲害嚴重發生帶來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桉樹枝癭姬小蜂2009年始入侵贛南,迅速給贛南桉樹(主要是巨桉系列)造成危害[4]。新稍枝節臃腫,嫩葉萎縮,嚴重影響巨桉幼林的正常生長,甚至造成桉樹造林失敗[9]。
2016年3月底,贛南種植了近萬畝常寒一號(巨桉系列,該品系較耐寒),至6月中旬桉樹生長至2~3 m時,發現少量的桉樹感染葉霉病,至7月中旬,迅速發展成贛南整個常寒一號桉樹的林地都感染葉霉病,且病情嚴重:整個植株枯葉卷曲,小枝干枯。因防治困難林地被迫放棄撫育,造林失敗,所以,桉樹病蟲害成為贛南桉樹造林成敗的重要因素[10]。
影響造林成功的因素很多,有水肥、氣候、土壤、社會、經濟等條件,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從贛南幾十年種植桉樹的經驗看,贛南充足的降雨量、光照,適宜的土壤條件,科學配方的肥料等能夠滿足桉樹生長需要。但極端低溫是成為阻礙桉樹發展的致命因素。
極端低溫不會年年都有,但近幾十年的氣象資料表明,贛南極端低溫的發生頻率在5年內是很高的。根據陸釗華、徐建民等專家研究:桉樹人工林只有4年生重災林分可獲得一定的凈利潤,如在低于4年林齡時出現低溫凍害及機械損傷時,在該輪伐期內將出現虧損。因此,在寒潮頻繁和凍害經常發生,出現的間隔期可能小于4年的地方,營造桉樹人工林具有較大的經濟風險[5]。
21世紀贛南桉樹大規模經營(種植)從開始到結束不過10年時間,可以說企業(個人)、當地相關部門對經營桉樹有極高的積極性,投入的資金不會低于4~5億元,結果卻是如此規模的造林失敗,不得不說勞民傷財、浪費時間,教訓是及其深遠的。所幸更新后的林地沒有因種植桉樹出現異常,土地肥力并沒有衰退,原生植被恢復生長且生長正常。總的來說,桉樹在贛南的種植,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尊重科學,遵循自然規律,適地適樹,慎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