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田 鴻,任淑艷,陳紅陽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重慶 401524)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優質的在線大學課程,比如學堂在線、網易云課堂等。不僅有最新最前沿的專業課程,有些還是由名師講解的免費課程。這些在線學習給普通的課堂教學帶來沖擊,也給每位老師帶來壓力。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學帶來哪些問題和機遇,經過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師生調查作出了一些分析。
當前學生人人都擁有手機,學生自律性稍差,但思維發散靈活,對新技術適應性較強。課堂學習積極性不高,大多屬于被動接受知識。上課時學生聽講不夠專注、精神容易疲憊,對專業課程接收廣度深度不夠,學習停留在表面。存在手機影響課堂的現象,即使專業課時間里,部分學生也會低頭玩手機。
極少數教師授課對著課件照本宣科,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多數的教師都在教育教學中有自己的特點,經調查發現: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大多采用傳統課堂講授,在學生培養方面更多教師認為首先是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迎合學生個性特點,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普遍會將理論配合案例進行講解。因各種客觀原因,教師與學生課后交流較少。
高校的課堂教學大都是多媒體教學授課,教學課件之中插入一些音頻、動畫、視頻渲染這已是高校教師的必備基礎功夫。近幾年高校教育管理者以及高校教師已經在研究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問題。2017年清華大學與學堂在線聯合開發了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后來又出現“藍墨云班課”“課堂派”等課堂教學平臺。筆者也曾在教學中主動使用這些新的工具,使用前期新穎的教學方式可能比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使用過程中學生沒有主動學習教師分享的課程資料,最后給學生帶來的也僅僅是吸引眼球的效果。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現代社會生活學習不能缺少手機,無手機課堂不可能實現,教師只能逐漸消除手機對學生學習的負面影響,將手機變成教學中可利用的工具。利用信息采集技術、信息傳遞技術、信息存儲技術、信息分析處理技術等,發揮教師先進的教育思想優勢,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自主性,將教育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相融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寬度和深度,促使學生達到全面發展。
教師需要熱愛教學,明白教學相長的教育理念,理解大學以教學為本、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目的。教師不止要適應、擁抱信息技術,還要利用信息技術;使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更好地達到高校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這就要求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必須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為指導,明確整合的根本目的和方向,要根據學科特點和教學實際探索教學內容呈現方式、信息交互方式、師生角色轉變以及教的方式與學的方式的轉變,提高學生的學科水平與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達到全面發展助力教師實現“因材施教”,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信息技術要立足于課程,要與學科課程體系的改革、專業學科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相結合,為學科課程和信息化教育手段的深度融合提供合適的平臺。
(1)教師積極參加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方面的會議及培訓,加強學習吸取在線課程的特點、優點;關注其他院校并學習其已有的先進經驗,研究探索適合該校學生特點課程特點的融合方式。
(2)選定某門專業課程作為實驗課程,依據課程大綱標準,利用信息獲取技術從網絡海量信息中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各類信息資源,準備課程理論基礎資料。利用信息存儲技術,選擇合適平臺搭建 “云上課程庫” 結構,設定教師、學生小組管理權限,使得課程內學生都可訪問學習(圖1)。

圖1 “云上課程庫”結構
(3)加強學習先進的信息技術,實時推送給學生,注意聽取學生反饋的建議,利用信息存儲技術,選擇合適的平臺搭建 “云上課程庫” 結構。教師布置任務,課程資料的完善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快速利用手機網頁、短視頻、論壇、公眾號、在線課程等,利用信息處理技術,將可用資源及時提交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