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琪 李緒清 沈孟榮
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一種上皮性惡性腫瘤,與卵巢癌和乳腺癌一起為女性臨床上最常見的三種惡性腫瘤,嚴重威脅女性生命健康。據研究[1]報告,我國每年約5萬例新發EC患者,死亡比例高達36%。目前關于EC的發病機制存在多種假說,且其在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受多重因素(如肥胖、高血壓、吸煙、飲酒等)影響,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患者預后情況亦不樂觀。因此,聯合多種腫瘤標志物的檢測,對提高診斷的準確率意義重大。乳腺癌基因-1(breast cancer gene-1,BRCA-1)是一種重要的抑癌基因,其與包括EC在內的多種惡性腫瘤存在關聯,且其在DNA損傷修復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125,CA125)是來源于胚胎發育期的體腔上皮細胞,在輸卵管癌、宮頸癌、腸癌等多種惡性腫瘤中水平升高,目前廣泛用于消化、生殖等多種系統腫瘤的診斷和檢測[2]。聯合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 AFP)的檢測有助于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率[3]。目前,3指標聯合檢測對EC診斷的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擬對比分析BRCA1、CA125和AFP的陽性率在EC患者和子宮內膜正常的患者間的不同,同時探討其在不同病理因素EC患者間的差異。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選取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亳州市人民醫院婦產科收治的60例EC患者為研究對象,并設為EC組,所有患者均經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腺癌[4]。患者年齡為34~69歲,平均(47.45±8.11)歲,初潮年齡(12.50±2.25)歲,妊娠次數(3.25±0.85)次,分娩次數(1.85±0.65)次。并選擇同時期在本院婦產科接受治療的60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但子宮內膜正常的患者為對照組,年齡35~69歲,平均(45.72±7.46)歲,初潮年齡(11.15±3.24)歲,妊娠次數(3.85±0.69)次,分娩次數(1.65±0.46)次。兩組患者年齡、初潮年齡、妊娠次數、分娩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病理學診斷為子宮內膜腺癌的確診患者;患者無放化療或內分泌治療史;未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排除標準:存在意識及表達障礙者;合并嚴重心肝肺疾病者。
1.2 方法 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兩組患者子宮內膜組織中的BRCA1、CA125、AFP的陽性表達率并進行比較。同時比較EC組患者此3個指標在不同組織分化、病理分期、肌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患者間陽性表達率的差異。
1.3 結果判定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在光鏡下閱片,染色結果由2位病理科醫師獨立判定,進行陽性細胞比例評分和染色強度評分,判定標準[5]:陰性(-),視野中未出現黃色或棕色顆粒;弱陽性(+),視野中出現黃色或棕色顆粒,比例低于1/10;中陽性(++):視野中出現黃色或棕色顆粒,比例低于1/2;強陽性(+++):視野中出現棕色或棕褐色顆粒,比例超過1/2。陽性率為弱陽性以上評分例數與總例數之比。

2.1 兩組患者子宮內膜組織BRCA1、CA125和AFP陽性率比較 EC組BRCA1陽性率低于對照組,CA125、AFP陽性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子宮內膜組織BRCA1、CA125和AFP陽性率比較[例(%)]
2.2 不同病理因素EC患者BRCA1、CA125和AFP陽性率比較 EC患者BRCA1陽性率在病理學分期、組織分化、淋巴結轉移三項病理因素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EC患者CA125陽性率在組織分化、肌層浸潤深度兩項病理因素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EC患者AFP陽性率在病理學分期、組織分化、肌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病理因素EC患者BRCA1、CA125和AFP陽性率比較
目前,臨床上治療EC主要采用手術切除的方法,然而由于其具有惡性程度高、侵襲性較強等特點,手術切除并不能完全根治,復發率仍較高[6],且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較低,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多種因素如病理分級、肌層浸潤深度等在EC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周敏巧等[7]、劉毅[8]的研究聯合檢測了多種腫瘤標志物來提高早期診斷的準確率及婦科腫瘤的陽性檢出率,如聯合檢測血清CA125、AFP和癌胚抗原,有助于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探討與EC發生發展相關的腫瘤標志物陽性表達情況,對多指標聯合檢測提高診斷準確率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EC組BRCA1陽性率低于對照組,EC患者BRCA1陽性率在病理學分期、組織分化、淋巴結轉移三項病理因素間差異顯著(P<0.05),這可能與細胞惡化存在關系,該結果與國內外多數學者觀點一致。目前研究認為EC的發生發展過程是由多個因素參與的復雜過程,但具體的發病機制尚未闡明。BRCA1是一種重要的抑癌基因,同時也是重要的磷酸化蛋白,廣泛參與細胞內的多種生物學過程,如DNA損傷修復、細胞周期調節、RNA轉錄調控等,對于基因組保持穩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旦缺失則可能引起細胞惡化。本研究結果與Eoh等[9]研究一致,其原因可能是BRCA1 基因低表達或缺失,導致基因表達產物變化,可使抑制腫瘤作用降低或喪失,從而導致腫瘤發生。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EC組CA125、AFP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EC患者CA125陽性率在組織分化、肌層浸潤深度兩項病理因素間差異顯著(P<0.05)。這與陳玨等[10]研究結論相似,表明CA125的表達與組織分化程度、肌層浸潤深度等存在密切關系。目前有關CA125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清學上,CA125主要在胸腹膜、子宮等體腔上皮中表達,在卵巢癌等患者的血清中呈高表達,而在正常分化的組織中基本不表達,已經成為卵巢癌術前檢測的常用臨床指標[11]。AFP主要在胎兒肝臟產生,且在出生后不久會逐漸降低到成人水平,當血清含量水平升高時,提示可能存在原發性肝癌,目前國外發達國家的醫療機構將AFP作為臨床肝癌的早期診斷和普查的常規項目[12]。在除肝癌外的其他惡性腫瘤中AFP的陽性率并不高,本研究結果表明,EC患者AFP陽性率在病理學分期、組織分化、肌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可能與納入樣本量較少有關。
綜上所述, EC患者BRCA1、CA125、AFP陽性表達情況與子宮內膜正常患者不同,其BRCA1、CA125陽性率在不同病理因素間也存在差異。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除樣本量少外,也存在一定的混雜因素影響,后續實驗可在體外細胞層面研究三個指標與EC發生、發展的相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