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聰穎 王福楷 任夢星 林博 張洪
摘? ?要? ?茶葉是北川羌族地區茶農脫貧致富的重要經濟作物。從茶園建設、茶樹定型修剪和草害防控等方面探討了北川苔子茶高山幼齡茶園管護問題。建議根據北川茶園地貌、北川苔子茶的茶樹特性,加強北川苔子茶幼齡茶園的基本建設、查苗補苗、施肥管理、雜草防除、茶樹修剪、合理間套作等環節。
關鍵詞? ?高山茶園;幼齡茶園;北川苔子茶;管護技術;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
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川西北名優綠茶重要產區之一,盛產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北川苔子茶”?!氨贝ㄌψ硬琛边B續3屆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產業發展前景非常廣闊。在“川茶振興”發展綱要指引下,北川現有茶園0.57萬公頃,其中百年以上樹齡古茶樹茶園0.10萬公頃,無公害茶葉基地0.34萬公頃,綠色食品基地0.13萬公頃[1]。加強北川苔子茶幼齡茶園的管護,對進一步擴大茶葉生產基地規模至關重要。但是,“北川苔子茶”在實際生產中存在幼苗成活率低、長勢均相對較弱、幼齡茶園撫育期長及茶農收入低等問題。如何提高北川苔子茶幼齡茶園管護技術,提升幼齡茶園茶農收入,從而提高茶農生產積極性仍是北川茶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北川苔子茶基地位于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海拔1 000~1 800 m的高山密林,其地理氣候條件與丘陵地區的茶園有很大不同,其田間管護技術也需因地制宜。為了發展綠色優質茶業,實現北川苔子茶優質高產,本文結合北川高山茶園地理特點和北川苔子茶茶樹生長特性,從茶園基本建設、查苗補苗、施肥管理、雜草防除、茶樹修剪、合理間套作等方面出發,提出北川苔子茶高山幼齡茶園管護技術方案,以供生產需求實際參考。
1 北川幼齡茶園管護中存在的問題
1.1 茶園基本建設不到位
根據中國氣象局數據公開資料,自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北川雨天數占39.33%,這些雨天集中出現在茶樹生長最快的月份,即4—10月;年均降水量825.8~1 417 mm,雨量充沛。這要求北川當地新發展的茶園選地時應注意雨水沖刷。但根據調查發現,因地形限制導致大部分新植茶園選擇在山上的坡地,幼齡茶園地表裸露面積大,未建立較完善的排蓄水系統,未種植護坡植物或綠肥。這在雨水季節易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茶園土壤環境不利于幼齡茶樹生長。
1.2 茶樹定型修剪不當
根據《中國茶樹品種志》記載,北川苔子茶茶樹具有分枝密集、發芽整齊、芽葉生育力強、芽葉密度大的特點[2]。北川為北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土壤總體肥沃疏松并且富含腐殖質[3]。北川苔子茶的特殊茶樹品種特性和北川優越地理因素影響下,北川苔子茶幼齡茶樹與其他品種幼齡茶樹相較,其分枝和長勢更加旺盛,這要求北川苔子茶幼齡茶樹定型修剪方法應根據分枝和長勢情況靈活掌握。根據調查發現,北川縣對茶葉專業技術人員的推廣與培訓較為缺乏[3],大部分茶農對北川苔子茶茶樹定型修剪方法掌握不夠熟練,對茶樹樹形修剪不適當,對樹形修剪時間掌握不準確,只注重夏季修剪而輕視秋季修剪。幼齡茶園撫育期長,這導致北川苔子茶幼齡茶樹樹幅在較短時間內難以擴大,不利于快速成園投產。
1.3 茶園草害嚴重
幼齡茶園行間開闊,雜草易于生長,與幼齡茶苗爭奪有限的水分與養分,間接產生競爭作用,影響茶樹的生長[4]。這要求北川苔子茶幼齡茶園管護中必須重視除草環節。根據調查發現,北川羌族自治縣在經歷大地震后,勞動力價格大幅攀升,大量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茶園管護基本由較年老的茶農們負責[3]。在此情況之下,北川苔子茶幼齡茶園管護長期處于粗放狀態。特別是在采完春茶后的雨季,夏秋季茶園雜草大量萌生。由于管理粗放,常導致雜草生長茂盛,茶園草害嚴重,甚至存在雜草植株高度高于茶樹植株高度的極端情況,茶苗樹勢弱,甚至死亡。
2 北川苔子茶幼齡茶園管護技術措施
根據北川苔子茶茶樹品種特性,正確利用北川優越的地理因素,因地制宜,提出了安全高效的北川苔子茶高山幼齡茶園管護技術方案,主要措施包括做好茶園基本建設、加強幼齡茶園管護(查苗補苗、施肥管理、雜草防除、茶園修剪)、合理間套作適宜作物等。
2.1 做好茶園基本建設
根據北川地區充沛的降雨和山地地形特點,北川苔子茶高山幼齡茶園的基礎建設應以水土保持為中心。借鑒福建省紅壤山地茶園建設經驗[5],北川苔子茶高山幼齡茶園需做到兩點。1)設立功能多樣的蓄排水溝網系統。在建成等高梯田時,預留開好橫水溝、縱水溝、防護溝,確保溝渠暢通,雨水能蓄能排。建議每8~10行茶開設1條橫水溝,溝寬約40 cm、深20~30 cm,與縱水溝相通,每隔4~8 m在溝內筑1個略低于梯面或坡面的堅實土埂。縱水溝溝底及溝壁用石料砌成,深20~30 cm、寬40~50 cm。在茶園的上方和下方開設防護溝,寬60~80 cm、深40~50 cm。2)注重營造防護林帶。在北川苔子茶高山幼齡茶園陡坡周邊種植林木,既能為茶樹適度遮陰,又能為茶園保持水土。建議選擇生長快、適應當地土壤、與茶樹無共同病蟲害的喬木或灌木,每公頃種植75~150株。
2.2 加強幼齡茶園管護
2.2.1 查苗補苗
北川苔子茶茶苗種植后要及時補苗。為了避免日后茶樹參差不齊影響采摘,補植的茶苗必須是同種、同齡茶苗。在移植茶樹苗時,可以在溝渠附近種植一些備用苗作為補植用苗。茶苗移栽后進行檢查,發現死苗及時選擇備用苗中的壯苗補齊茶苗。對于種植密度過高的茶樹苗,將多余的弱小茶苗剪除。
2.2.2 施肥管理
有機肥源與無機肥料結合可協調養分供應,改善作物品質,減小生態壓力[6]。為了加強北川苔子茶生態茶園建設,應遵循此施肥原則。1)以有機肥為重。一般在每年10月底至11月上旬結合淺耕措施,每667 m2施入1 500~3 000 kg廄肥等作基肥。2)勤施薄肥,逐漸加碼,適當提高磷鉀肥施用比例。于每輪新芽萌發時追肥可防止養分供應脫節,但同時要注意過量追肥對幼齡茶苗造成的肥害。追肥則根據苗齡不同各有差別。對1齡茶園,全年每667 m2施標準氮肥約5 kg,于春茶前或春茶后一次施入;對2齡茶園,全年每667 m2施標準氮肥約10 kg,可于春茶前施60%,春茶后施40%;3~4齡茶樹全年每667 m2施標準氮肥約15 kg,可于春茶前、春茶后、夏茶后分別施50%、30%、20%[7]。對1~2齡茶園,氮、磷(以P2O5計)、鉀(以K2O計)的比例應為1∶1∶1;對3~4齡茶園,氮、磷(以P2O5計)、鉀(以K2O計)的比例應為2∶1∶1。施肥方法應以相對集中的淺溝或穴施為主。
2.2.3 雜草防除
在北川苔子茶幼齡茶園管護中,為避免損壞茶樹的幼嫩根系,一般采用人工手動清除雜草的方法。人工除草勞動力成本高導致茶園管護投入大。根據稻草覆蓋對丘陵茶園雜草的管控經驗[8],茶行間鋪草不僅可以保證茶園地表的溫度和濕度,而且可以減少地面上的直射陽光,以阻礙雜草光合作用,從而導致雜草自然發黃和死亡。建議在一次較徹底的人工除草后,茶行間全面鋪草,厚度約5 cm,每公頃干草用量45 t左右。
2.2.4 茶樹修剪
在北川苔子茶幼齡茶樹的自然生長過程中,分枝密集且具有明顯的頂端優勢,這使得樹冠幅度難以擴大。根據吳玉平提出的茶樹修剪技術[9],結合北川苔子茶茶樹品種特性,建議對幼齡茶樹采取3次定型修剪。1)第1次定型修剪。當茶園茶苗高度達到30 cm時,從離地面15 cm左右處剪去主枝,留2~3個分枝。2)第2次定型修剪。當樹高再次達到40~45 m時,從離地面25 m左右處剪去主枝。3)第3次定型修剪。茶樹高度達到55 cm以上時,從離地面35~40 cm處剪去主枝。當茶樹的高度再次達到55 cm以上時,可適當輕采或輕修剪,促進其芽梢萌發,提高發芽密度和均勻度,并形成良好的采摘面[10]。
2.3 合理間套作適宜作物
有研究表明,科學合理地間套作農作物可以適度遮陰茶樹苗,減少病蟲害和雜草的發生,增加有機肥料的來源,改善土壤養分狀況,提高高山茶園土地產出率,減少水土流失[11]。北川苔子茶幼齡茶園行間空曠、較大,合理間套作是實現其有機化生產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據福建紅壤山地茶園間作經驗[12],建議在北川苔子茶幼齡茶園行間間作或套作玉米、大豆、花生、蠶豆和綠肥等。當綠肥生長到一定階段,可以直接刈割后深埋,或者曬干后作為茶園的覆蓋物。玉米、大豆、花生、蠶豆在收獲之后,剩下的莖稈直接翻入土中以增加肥源。
3 小結
北川苔子茶近年不斷發揮名茶優勢,產業不斷壯大,無論是為了保證山區茶農的經濟收益,還為了打造更加優質的北川苔子茶,都需從把好苗期管護關做起,使北川苔子茶新發展茶園豐產且高效安全。
參考文獻:
[1] 田明霞.北川茶馬古道往事悠悠[N].綿陽日報,2019-07-07(01).
[2] 《中國茶樹品種志》編寫委員會.中國茶樹品種志[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
[3] 黎開強.北川縣茶產業發展現狀與思考[J].四川農業科技,2016(2):54-56.
[4] 周晴,孫中宇,楊龍,等.我國生態農業歷史中利用植物輔助效應的實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6,24(12):1585-1597.
[5] 劉朋虎,王義祥,黃穎,等.山區“三生”耦合茶園模式構建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19,27(5):785-792.
[6] 張恩平,張淑紅,李天來,等.有機肥與無機肥配施對菜田土壤氮磷鉀養分含量的影響[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1(2):5-8.
[7] 周爾槐,王忠先,童菊蘭.紅壤丘陵區茶園高標準建設和優質豐產栽培技術措施[J].科學種養,2014(6):17-19.
[8] 肖潤林,向佐湘,徐華勤,等.間種白三葉草和稻草覆蓋控制丘陵茶園雜草效果[J].農業工程學報,2008(11):183-187.
[9] 吳玉平,葉建軍.茶樹修剪技術在茶園管理中的應用與展望[J].南方農業,2016,10(9):57,59.
[10] 胡增羽.皖西白茶栽培技術[J].茶業通報,2011,33(3):115.
[11] 吳全,姚永宏,李中林.幼齡茶園復合種植技術研究[J].中國土壤與肥料,2006(6):38-40.
[12] 翁伯琦,王義祥,鐘珍梅.山地生態茶園復合栽培技術的研究與展望[J].茶葉學報,2015,56(3):133-138.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