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家均 文澤富 敖方源 謝英杰
摘? ?要? ?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遠遠落后于平原平壩地區。針對這一現狀,重慶市探索開展了農田宜機化改造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制訂了適合丘陵山區特點的農田宜機化改造技術方案,在全國率先推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模式。簡述重慶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分析農田宜機化改造可以滿足高質高效機械化作業,從根本上破解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瓶頸,并提出“強化頂層設計、層層落實責任、嚴格統一標準、建立有效機制、注重統籌結合”等推進重慶市農田宜機化改造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田宜機化改造;農業機械化;制約因素;對策建議;重慶市
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農機化發展必須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在促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切實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1]。近年來,重慶在推動全市農機化發展中將工作端口遷移,轉換思路,從改善生產條件入手,推進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昔日的“雞窩地”“巴掌田”開進了拖拉機,農機裝備結構得到優化,農機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穩步推進,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的農機農藝示范取得顯著進展。
1 重慶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重慶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8年重慶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48.5%,全國平均水平為68.0%。制約重慶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是農業基礎條件差。適宜重慶市丘陵山區機械化生產的農田改造、機耕道、農機停放場(庫、棚)建設難度大等問題日漸突出,丘陵山區以坡耕地為主,臺地、梯地多,地塊小、不規則,坡陡、坎高,且受山嶺、林地分隔,地塊零散,難以集中連片開展連續作業的問題突出,給大中型農機田間作業帶來一定困難,限制其效率發揮。1)地塊互聯互通條件差。即使在進行過土地綜合整治的項目區,機械的通過性差,僅能到達項目區的邊沿,地塊間的深度通過難題仍未解決。大中型農機入地難,地塊作業翻坎、過溝難,上下行翻越梯臺地難。依靠一家一戶或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自行解決投入大、困難多等,會存在跨越地界、占用土地協商難等問題。2)因地塊小、不規則,大中型農機田間作業轉向、調頭費時費力,限制其效率發揮,導致單位作業面積成本高,影響了農機購買的積極性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3)土地流轉不夠,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制度制約了整村整鎮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給集約化、規?;?、標準化生產帶來了障礙。
2 農田宜機化改造破解重慶農業機械化發展瓶頸
2.1 農田宜機化改造的前期探索
2014年以來,重慶市結合農機化工作實踐,以問題為導向,以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為指導,開展了農田宜機化改造試驗、試點和推廣工作。市級層面相繼制定了《重慶市丘陵山區宜機化地塊整理整治技術規范》地方標準,出臺了《金融支持農田宜機化改造方案》《關于農田宜機化改造先建后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在農田宜機化改造技術標準、建設機制和金融撬動等方面做出了“三位一體”的規則及制度安排。截至2019年底,市級投入財政資金1.1億元,撬動社會資本2億元,在全市32個區縣實施農田宜機化改造項目300多個,建成和在建面積達20 000 hm2。農田宜機化改造后,平均667 m2種植糧食作物每茬可節約成本390元,主要經濟作物節約成本450元[2]。
2.2 農田宜機化改造對重慶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影響
2.2.1 提高勞動生產率,節本明顯
農田宜機化改造,優化了農機裝備結構,提高了勞動、物資、裝備等農業全要素效率,實現了生產耕作方式由傳統的人蓄力或小機器到中大型農業機械的重大轉變,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據統計,農田宜機化改造后,種植糧食作物平均667 m2每茬可節本390元,特色經濟作物節本450元。經過改造的宜機化農田至少可以使用50年,每年可以實現相同的節本情況,經濟效益十分顯著[3]。
2.2.2 優化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結構,加快農機裝備產業升級
重慶農田宜機化改造的地塊均能滿足中大型的農機裝備作業,承擔農田宜機化改造項目的主體在改造后,均配備了中大型農機裝備。同時,農田宜機化改造后種植糧油作物實現了耕種收、植保、烘干全程機械化,宜機化改造后的柑橘園、茶園、花椒園等逐步實現了耕種收的全面機械化。農田宜機化改造實現了改造區域主要農作物和山地特色經濟作物全程全面機械化。
2.2.3 推動丘陵山區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
農田宜機化改造過程中,注重同步改造一片農田、裝備一套機器、跟進一套技術、培育一個主體、發展一片產業。農田宜機化改造引領支撐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規模化生產經營的主體和專業的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均可以為老百姓提供農機社會化服務,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生產的有機銜接[4]。
2.2.4 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機械化水平,實現綠色生產
農田宜機化改造后可采用中大型農業機械作業,輕松實現農作物秸稈資源化粉碎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同時一些先進的智能化噴藥設備可以減少農藥的施用。在農田宜機化改造前,面對細碎分散的地塊,沒有機械化的作業手段是不可能將笨重低質的秸稈有效還田的。
2.3 農田宜機化改造前景展望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專家對全市宜機化改造規模和進度做了一個近期、中期和遠期展望。近期到2025年前,用7年時間對“渝西淺丘平壩”“合川、銅梁、潼南三江六岸沖擊壩(帶)”“長墊梁優勢區”各66 700 hm2和其余區縣局部地區累計133 300 hm2共計333 400 hm2坡度5°以下的土地進行改造,每年完成47 628 hm2;中期到2035年前,用10年時間對余下已規劃建設的高標準農田400 000 hm2進行改造,每年40 000 hm2;遠期到2050年,用15年時間對坡度15°以下尚余的500 000 hm2進行改造,每年33 000 hm2,總規模達到1 233 300 hm2以上。如果近、中、遠期有333 300、733 300、1 233 300 hm2宜機化高標準農田在握,重慶市的糧食安全、大宗農產品保供和特色效益富民增收就有了堅實基礎。
3 推進重慶市農田宜機化改造的對策措施
3.1 強化頂層設計
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財政投入、協調事權財權配置等舉措,將加快實施農田宜機化改造工作納入市政府和區縣政府實施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行地塊互換承包權證變更登記和確權確股不確地的承包權證登記方式,為集中連片和整村整鄉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創造條件。
3.2 層層落實責任
建議在市政府統一領導下,明確市級部門和區縣政府的職責和權利,層層分解落實任務,納入年度目標考核體系考核。
3.3 嚴格統一標準
《重慶市丘陵山區宜機化地塊整理整治技術規范》(DB50 795—2017)[5]已正式發布。同時,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還配套了農田宜機化改造的要點釋義和圖文釋義。該標準是以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為指導,結合重慶丘陵山區的實際,在實踐中反復檢驗、不斷修改提煉而成,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建議以此標準指導全市宜機化改造。將宜機化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點實施內容、重要驗收標準。
3.4 建立有效機制
建立政府領導、部門合作、上下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共同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工作;堅持農業“放管服”要求,建立先建后補、差額包干、誰用地誰建設的建設獎補機制,提高項目的資金效益和時間效率;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以獎代補、貸款貼息、融資擔保等方式,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農田宜機化改造。
3.5 注重統籌結合
農田宜機化改造工作不能就宜機化而宜機化,要與鄉村振興中的產業振興、“兩區”劃定、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農旅融合美麗鄉村建設、脫貧攻堅等工作結合起來開展,打造一批主要農產品保供和特色產業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
參考文獻:
[1] 劉小偉.“改地適機”是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的治本之策[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7,7(7):1-2.
[2] 敖方源,秦大春,周兵,等.重慶市丘陵山區宜機化地塊整理整治實踐[J].農業工程,2017(7):122-124.
[3] 陳建.土地宜機化整治對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影響的研究[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8(6):9-10.
[4] 張鳳瓊,敖方源,彭維欽,等.潼南區創新丘陵山區土地耕作經營模式的實踐分析[J].南方農業,2017,11(25):20-24.
[5] DB 50/T 795—2017, 重慶市丘陵山區宜機化地塊整理整治技術規范[S].
(責任編輯: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