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圓桌 ESG 課題組
以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為代表的全球投資理念新浪潮正向中國資本市場涌來。
目前,全球逾60個國家和地區出臺了ESG信息披露的要求,以鼓勵型披露為主,部分證券交易所強制披露ESG信息。以往對上市公司的評價體系以財務指標體系為主,如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市值等,ESG信息披露對上市公司將是一個顯著的改變,涉及諸多重要的非財務指標如公司治理、污染排放、能源效率、勞工關系、社區關系等。ESG報告可以讓投資者等利益相關者更加全面、準確了解上市公司,以更完整的視角去判斷公司的價值。
對于這一全球新趨勢,中國資本市場給予了積極回應。2018年9月30日,中國證監會修訂《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確立ESG信息披露基本框架。2018年,上交所制定《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指引》,并進入征求意見和試點階段。同年10月,深交所起草ESG信息披露指引,同時組織三次征求意見座談會。而早在2015年12月,香港聯交所正式發布ESG指引,2019年12月18日刊發檢討《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及相關《聯交所證券上市規則》條文的咨詢總結,并發布上市發行人環境、社會及管治披露情況的最新審閱結果,將修訂《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以及相關《上市規則》條文,提升發行人在環境、社會及管治方面的管治及披露。

此間,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也發布了《中國上市公司ESG評價體系研究報告》和《綠色投資指引(試行)》,積極引入外資和ESG評價體系,鼓勵基金行業重視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
與此同時,明晟(MSCI)、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斯等國際指數公司在將A股納入后,都會對企業進行ESG評級;國內的商道融綠、金圓桌等也陸續涉及,其中金圓桌ESG評級體系2019年對809家企業首次發布了ESG評級結果。
面對外部趨勢的新的變化,《董事會》于2019年四季度至2020年一季度面向上市公司就ESG信息披露的現狀、挑戰與建議進行了問卷調研。此次問卷共回收真實有效反饋208份,涉及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企業;覆蓋金融、房地產、傳媒、建筑、制造等主要行業;樣本公司既有A股掛牌企業,也有工商銀行、中國平安等跨市場上市公司;樣本公司市值約占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7%,具有代表性。調研顯示,部分治理先進、注重可持續發展的領先上市公司開始了積極探索,有的已經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做法;然而更多的上市企業準備不足。調研顯示,可供操作的規則缺失,披露動機不足,數據整合困難,披露能力制約等構成ESG信披的主要困難;同時,受訪上市公司建議監管部門盡快推出分類指標體系或指引,配套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分階段循序推進,同時加強宣導培訓、建立ESG數據庫、發揮第三方機構的作用,提升上市公司對ESG信披的自覺能動性。
對上市公司而言,目前對于ESG信息披露的重大挑戰是什么?調研顯示,可供操作的規則缺失,披露動機不足,數據整合困難,披露能力制約等,成為推進相關信息披露的“路障”。
首先,實操性的規則缺失,是ESG信披的最大障礙。共72家、占比34.61%的企業做出近似的回答: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缺乏統一披露框架和詳細的指標體系,導致當前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難以在行業內進行橫向比較,同一公司不同年份的ESG表現也難以進行縱向比較;企業即使有意愿進行ESG信息披露,也不知道如何披露,無法把握哪些ESG信息是市場和投資者關注的,導致當前企業披露的ESG信息使用率和價值都較低。
其中,9家企業認為,2018年的新《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為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提供了框架,但是過于寬泛,當前的披露框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ESG信息披露指標各異、口徑不一、數據無法橫向和縱向對比的問題。
某專業工程央企上市公司:公司連續七年自愿披露了ESG報告。基于多年的披露經驗,我們認為最大的挑戰在于ESG信息披露無統一框架,企業ESG信息難以橫向縱向比較。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缺乏統一披露框架和詳細的指標體系。企業即使有意愿進行ESG信息披露,也無法把握哪些ESG信息是市場和投資者關注的,導致當前企業披露的ESG信息使用率和價值都較低。此外,披露框架和指標體系的缺失會導致同一企業每年披露標準不一,信息各異;各企業披露的信息指標差別很大,且口徑不一。
其次,ESG信息披露意識不強、缺乏動機的調研反饋也相對集中,有20家公司(占比9.61%)做出類似回復。
某電源設備民營上市公司:當前上市公司仍然把ESG信息披露當成一種成本,沒有意識到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企業有選擇地隱藏對自己不利的信息,存在“報喜不報憂”的情況,導致投資者和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而企業自主披露的信息又價值不大。
某工業金屬民營上市公司:目前ESG文件在國內正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對于相關文件的重視度還不夠高,大部分企業對ESG信息披露意識不強。
某電源設備民營上市公司:很多企業尚未意識到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認為該事項與己無關,把進行ESG信息披露當作一種負擔。
再次,20家、占比9.61%的企業認為,由于缺乏具有公信力的ESG信息數據庫,投資者整合ESG信息難度很大。
某醫藥民營上市公司: ESG涉及環境、社會和治理三個維度,在編制ESG報告過程中需要收集的信息范圍非常廣,信息點很多,搜集整理困難。而對投資者而言,市場上ESG信息非常分散,ESG信息整合難度很大,投資者將ESG風險納入到投資決策中挑戰巨大。
此外,15家、占比7.21%的企業認為:ESG信息披露對公司的能力等帶來一定壓力。
某通用機械民營上市公司:增加ESG信息的披露,意味著整個公司的管理需要更加規范,同時意味著工作量的增加,并且需要更強的專業性,這對員工的工作帶來一定的挑戰。
某白酒國有上市公司:對于ESG方面的了解還不夠深入,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
面對ESG信息披露呈現的問題脈絡,一方面尚待監管部門基于資本市場的改革大局統籌設計穩妥推進,另一方面則需要作為ESG信息披露責任主體的上市公司積極參與有效作為。就上市公司而言,對ESG信息披露有怎樣的建設性反饋?調研顯示,上市公司建議監管部門盡快推出分類指標體系或指引,配套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分階段循序推進,同時加強宣導培訓、建立ESG數據庫、發揮第三方機構的作用,提升上市公司對ESG信披的自覺能動性。
其中,盡快制定科學、詳細的ESG信息披露指標體系(格式指引),是被調研上市公司提出頻率最高的建議,涉及100家、高達48.07%的被調研企業。上市公司認為,指標體系或指引將為ESG信息披露提供指導,為數據的可得性、準確性、可對比性提供保障。
某銀行央企上市公司:建議監管機構發布ESG落實和披露指引,引導上市公司規范ESG落實和披露工作。
某金融民營上市公司:希望監管部門能夠出臺更為詳細的框架和指標體系,包括不局限于建立針對上市公司的披露框架和披露指標,以及分行業的特色框架及指標。推動ESG信息披露的完善成熟,為投資人提供更優質的價值判斷依據。
某專業工程央企上市公司:建議監管部門建立所有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框架、分行業的披露指標。
其中,52家、占比28%的企業建議,在所有上市公司共同披露的指標基礎上,加上分行業的特色指標,使ESG信息披露更完整、系統,行業可比性更強(能夠更直接和清晰地對比同行業不同公司ESG方面的優劣)。
某造紙民營上市公司:各行業ESG信息側重點區別很大,例如制造業企業廢氣排放量大,排放可能給企業帶來的風險較大;而金融行業以服務為主,廢氣排放量較小,過度關注排放指標意義不大,應著重考慮社會類指標。因此,跨行業進行ESG表現比較意義不大。建議分行業建立各行業上市公司特色ESG信息披露指標。
某證券央企上市公司:交易所及監管機構進一步針對不同行業細化披露內容,針對金融行業以服務為主的情況,省略或弱化與金融行業相關性弱的排放量等指標,著重考慮社會類指標的披露。
建議監管部門加強宣導培訓、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發揮第三方機構評價鑒證等作用,提升企業ESG信息披露意識與自覺性,也是被調研上市公司較為關注的方面,涉及85家、占比40.86%的企業。
某通用機械國有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數量和質量與企業的披露意愿、披露動機息息相關。監管部門和交易所應該加強能力建設,宣傳ESG理念和ESG信息披露的益處,提升企業ESG信息披露的積極性。建議監管部門和證券交易所定期舉辦企業ESG信息披露培訓會,提升企業ESG信息披露意識,指導企業如何正確、科學地進行ESG信息披露,提升企業ESG信息披露意愿和積極性。
某裝修裝飾民營上市公司:監管部門和交易所應該加強上市公司能力建設,宣傳ESG理念和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提升企業ESG信息披露意愿和積極性,讓上市公司真正關注ESG的發展機會或者潛在風險,而不僅僅是為滿足監管要求。
某IT服務民營上市公司:一方面,在構建信息披露規則和指引的基礎上,建立有效的評價制度及配套激勵約束機制,與披露規則相互促進。另一方面,鼓勵投資者開發更多ESG標準化產品,從投資端倒逼企業踐行ESG理念。
某高速公路央企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評價制度及配套激勵機制,與披露規則相互促進,提升上市公司的披露意識。
值得一提的是,有30家、占比14.42%的企業強調了企業應自覺,3家企業提到引入第三方機構服務。
某金融央企上市公司:隨著資本市場雙向開放,上市公司應當有ESG信息披露的自覺意識。
某石油化工民營上市公司:挑戰與機遇并存,如果做好應對,對上市公司來說,就是塑造ESG時代的競爭力。上市公司應該先從報告入手,提升ESG信息披露的質量;然后以ESG報告為載體,加強與投資者就ESG議題進行持續不斷的溝通與互動,贏取投資者信任;最后,將ESG作為一個新的評價尺度整合到上市公司的戰略與管理中,真正提升ESG的能力。
某IT服務民營上市公司:董事會應該盡早重視ESG,并建立相應的治理架構。于上市公司而言,ESG已經不是可有可無了。
某證券央企上市公司:將ESG信息披露與上市公司IR、PR等工作有效聯動,幫助投資者和債權人更好地理解公司財務績效,樹立良好的社會責任形象,提升公司價值。
某電力央企上市公司:通過第三方公司治理的評級機構或ESG評級機構隨時了解企業的ESG得分情況,對比不同評級機構的打分差異,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
某園區開發國有上市公司:在條件成熟時,引進第三方論證機構,提升投資者對于ESG報告可靠性的信心。
此外,有23家、占比11.05%的上市企業提議建立ESG數據庫。
某醫藥民營上市公司:推進ESG信息數據庫的建立,提高數據的可得性。建議專業的、有公信力的機構搜集、整合企業ESG信息,評估企業ESG表現。監管機構應鼓勵學術機構或第三方評估機構建立ESG數據庫,為投資者提供決策依據,為綠色產品創新、綠色金融學術研究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某電源設備民營上市公司:中國亟待建立如MSCI一樣,完整、具有公信力、有專業度的ESG數據庫。
某能源央企上市公司: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者,將企業ESG評級結果作為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之一,但目前主流ESG評級機構均在境外,希望國內能夠盡快建立如MSCI一樣,具有公信力、有專業度的機構,來搜集、整合企業ESG信息,評估企業ESG表現,為投資者提供決策依據。
調研中,也有10家、占比4.8%的企業建議監管規制導入循序漸進、分階段實施,操作上給予ESG信息披露以必要的過渡時間。
某軟件民營上市公司:借鑒國際主流披露標準和發展趨勢,制定ESG信息披露政策時注意循序漸進,采用自愿性披露、半強制性披露向強制性披露逐漸過渡的方式,并設置過渡期,指導上市公司完善信息披露,給予企業完善ESG信息時間和空間。
某房地產民營上市公司:我國企業ESG還處于起步階段。很多上市公司對ESG內涵及價值、風險等關注較少,披露要求對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們建議ESG信息披露政策制定應注意循序漸進,可采用由“不遵守就解釋”的半強制性披露向強制性披露逐漸過渡的方式,并設置一定的過渡期,給予企業完善ESG信息的時間和空間。
某文化傳媒國有上市公司:分階段實施,納入治理指數的公司可以先披露,并制定各類公司實施披露的時間表。
某光學民營上市公司:建議A股參考港股市場,由監管層面發布ESG報告指引等引導性細則,明確要求披露要點和精細程度,制定兩年的過渡期,過渡期內鼓勵上市公司遵循細則并發布ESG報告,過渡期結束后統一要求上市公司遵守,并引入“不遵守就解釋”原則。分類進行ESG報告披露,上市公司可選擇簡版和詳版,詳版可配圖文,詳細說明,簡版僅需體現基本要點和措施,以表格方式呈現,避免無話可寫時拼湊內容。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意味著,在創新驅動的同時,做好風險防范,夯實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對每一家上市公司而言都是必須答好的時代問卷。而此次問卷調研中,上市公司反映的ESG信息披露的挑戰和困難相對集中,凸顯了上市公司在ESG信息披露方面的痛點和難處,傳遞出的心聲共識理應引起資本市場有關方的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