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國有企業的經營目標不應單純追求利潤,而需要考慮國家戰略與社會利益。這要求企業在具體運營方針上適當地處理二者的關系,對各利益相關方皆負責,并受到強有力的監管與嚴格的評價。近年來,中國國內一些機構組織在參考國際標準和國內較為權威的評級系統基礎上,針對ESG評估的整體或細分領域和對象,逐漸差異化地設計適用于中國國內企業的并具有實踐意義的評價方法。金圓桌ESG評級就是其中之一。
一般而言,國有企業以高市值、大規模為特點,較受市場歡迎,經營范圍一般輻射整個地區或全國,其中不乏世界級企業,企業責任也愈為社會所關注。納入2019金圓桌ESG國有企業評級的,有809家于深市或滬市上市的企業,其中國有企業373家,約占總數的46%,分布于29個省市、自治區和14個行業。評級過程收集了大量的企業數據,并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希望能夠了解國有企業的ESG現狀,以及其在不同地區間的差異與特點。


關于國有企業ESG評級情況,數據顯示,在總體排名上,國有企業ESG水平整體情況高于所有企業整體的平均水準;而在國有企業中,中央國有企業整體評級優于地方國有企業。
從整體得分看,國有企業ESG整體平均得分為37.3,其中環境維度平均得分最低,為24.5分,治理維度平均得分最高,為54.4分。根據具體得分分布情況,可見大部分企業在環境與社會維度仍遠遠偏離及格線:環境維度下,近百家企業得分趨零,分布極度左偏;社會維度下,各分數段企業數量差距相對不大,高分企業較少;而治理維度下,大多數企業得分分布在50分左右。這說明三個維度之中,環境維度最需要加強關注。
另外,從得分極值來看,總分最高的企業為76.7分,最低為13.7分。ESG維度內,企業得分差距最大的為環境維度,企業最高得分為86.6分,最低為零分;而企業得分差距最小的為治理維度,整體分數水平較高。
從地域分布上看,北上廣、長三角地區及周圍省市(山東、浙江、江蘇、安徽)的國有企業數量較多。在373家企業中,將近43%(162家)坐落在較發達的北京、上海和廣東省。從比例來看,國有企業比例最高的是山西省(80%)、陜西省(73%)、安徽省(65%)、京津冀地區(64%),以及云南(63%)、江西(62%)等中西部大省。而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20%)、江蘇(25%)等省份區域,國有企業比例較低。
省市分析情況顯示,東部發達省市與少數西部省份ESG得分較高;在四大重要規劃區域中,京津冀地區整體表現優秀。
數據顯示,整體評級分布較為優秀的省市多屬于東部發達地區。北京、上海、河北省皆有50%及以上的國有企業獲A級及以上評級,超過70%的企業在BBB級及以上。然而,天津、浙江、安徽等東部省市、湖南、山西、重慶、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中西部省市的整體評級不高,未達到國有企業甚至總樣本評級水準。另外,云南省、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青海省的國企樣本數量較少(5個及以下),但都獲得了BBB及以上評級,甚至全部的A類評級。

各省市的ESG評分等于本地所有企業分數的平均值。可以看到,整體而言,各省市總得分處于中低水平,且得分呈現明顯不平衡的現象。廣西壯族自治區得分52.2分,而得分最低的黑龍江省僅22.5分。評分尚可的省市多位于京津冀和西南地區且數量較少,中部和西部、北部的大部分地區處在低于40分的分數段。
在環境(E)、社會(S)和治理(G)三個單項分數中,各省分數高低差距情況基本與總得分相似,總得分較高的省市單項分數一般也較高。在三個維度中,各省市的環境得分極差最大:黑龍江和吉林省得分近乎為零,廣西壯族自治區得分最高,為57.9分。社會得分中,未出現超高得分,也未出現趨零分數,整體情況稍優于環境得分。治理得分所體現的地區差異最小,各省市分數均在40分以上,有21個省市得分在50分以上,整體水平較環境和社會維度有很大提升。
環境維度下分為自然資源、污染排放、環境保護措施、環境信息披露四個屬性。自然資源屬性得分較高的省市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74.3分)、青海省(52.8分)、海南省(42.3分)等地區,污染排放屬性分數排名前列的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51.2分)、云南(36.2分)、貴州(35.4分)、青海(34.8分)等制造業或礦業較發達的省市。其中,環境信息披露是四項屬性中平均得分最高的屬性,同時是省市之間得分標準差最大的屬性。甘肅省在這一屬性得分近70分,其次為遼寧省(56.3分)和云南省(55分)。環境維度下,位處中西部的省市普遍得分較高,與其行業特色也有一定關聯。
社會維度下的六大屬性中,得分地區差異最大的是生產安全和供應鏈與同業管理兩個屬性。海南省相較而言最為重視生產安全,是唯一得分在40分以上的省份(66.3分),吉林省在此屬性未得分。同時,青海省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在供應商管理、履約及公平競爭方面的成效也遠超平均水平,得分分別為66.7與50,黑龍江省在此屬性未得分。另外,關于普遍受忽視的員工平等屬性,共有10個省市得分為零,北京與上海兩個國際性大城市,以及遼寧省、海南省得分在20分左右,相對較高。最后,作為存在基本投入要求或較易進行物質性衡量的兩大屬性,員工保障和社會投入的地域差距最小,平均得分也最高。
治理維度下共五個屬性,相對環境和社會維度下屬性,基本呈現整體水平較高且均衡發展的態勢。各省市發展最為不平衡的是黨建情況和企業披露屬性。對于黨建情況,少數地區的企業積極開展黨建工作,如湖北省與內蒙古自治區,大部分地區得分穩定在平均水平線上。至于企業在ESG話題下的信息披露屬性,體現了企業對ESG的認識與戰略意識,自愿性質較強,僅20個省市有披露得分,且大多處在20分下的低分段。
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區域,我們進一步關注了東部沿海地區、珠三角、長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區的國有企業ESG評級與得分情況。
東部沿海地區
東部沿海地區包括山東、河北、天津、遼寧、江蘇、浙江、福建、上海、廣東、海南10個省市。從評級分布情況看,東部沿海評級分布與全國總體較為相似,東部沿海地區BBB級企業占比更大。
從全國/東部沿海地區國企得分比較看,兩者整體評分也基本一致,總分和各維度得分的區別都不大,東部沿海地區國企在各項分數上都是略高于所有國企均分。在自然資源、環境保護措施、員工保障、生產安全、產品質量與安全五大屬性,東部沿海地區表現優于全國平均水平。
珠三角地區
珠三角城市群共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共9個城市。在評級結果中,暫無位于東莞和江門的企業入選。珠三角A級及以上企業占地區總數比33%,優秀企業比例相對全國(39%)較低,但ESG總體評分仍與全國同一水平。
總體來說,珠三角國企的平均總分高于所有國企均分,并且在社會維度上的得分明顯更高,為29.92分,而全體國企在社會維度上的均分為26.65分。從維度下的各屬性看,珠三角地區在環境保護措施、員工保障、生產安全、供應鏈與同業管理、社會投入、監管與評價六個屬性表現都優于全國平均水平,然而在環境信息披露、企業披露屬性的表現仍有提高的空間。

長三角與京津冀城市群是國家重點布局發展的兩大區域。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浙江、江蘇、安徽全境,京津冀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長三角地區評級分布與全國總體基本一致,且無C級企業。京津冀A級及以上國有企業占本地區總數比例接近50%,BBB級及以上企業占70%,此二者比例都高于全體國企和長三角國企,可見入選的京津冀地區國企表現都較為優異。
從得分來看,京津冀整體優于長三角區域。長三角環境維度得分低于全國平均水平,ESG總分也略低于全國水平。社會維度下,長三角在生產安全、產品質量與安全兩大屬性表現較好,優于京津冀地區,在社會投入、供應鏈與同業管理表現較差,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區所有屬性表現皆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大部分優于長三角地區。治理維度下,長三角在高管層結構、高管層行為方面發展較為成熟,得分較高;長三角與京津冀黨建情況得分皆略低于全國水平;然而,京津冀地區企業實行了更完善的監管與評價、以及突出的企業ESG相關信息披露質量。
長三角區域和京津冀區域內,上海和北京分別較好地發揮了龍頭作用,帶領周邊省市向整體更為健康的ESG評分分布結構發展。上海市整體發展領先于浙江、江蘇、安徽省,尤其在社會和治理維度。北京市則是在環境和社會維度聚集了較為優秀的企業。
